江蘇觀鳥季來了!每年沿海濕地過境中轉和越冬的水鳥逾300萬隻
交匯點訊 鳥兒為何遷徙?它們大部分不是因為身體怕冷或者怕熱,主要是氣候變化影響到它們的食物來源。交匯點記者梳理髮現,從冬季開始,不少冬候鳥先後來到江蘇,這裡有豐沛的食物可以解決溫飽。對於觀鳥愛好者來說,各種遷徙而來的鳥類在水天之間展開翅膀,自由起落飛翔,是一年中難得看到的景象。
南京:成群鸕鶿在玄武湖上空盤旋嬉戲
石臼湖和龍袍沿江濕地等最常見4種鴨類
近日,每天早晨天剛放亮,成群鸕鶿便從遠方飛來南京玄武湖,它們在玄武湖中上空盤旋數圈後著陸在湖中木樁上。據悉,每天傍晚,大約有近百隻鸕鶿聚集在玄武湖,黑壓壓一片,十分壯觀。它們在水下呆上2分多鐘後,就會叼著鮮活的魚兒浮出江水面。
江蘇野鳥會自然攝影師範明範明介紹說,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南京,有著兩岸成片的蘆葦叢,寬闊的江灘,石臼湖、金牛湖等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庫,地區適宜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是水鳥越冬的好地點。在石臼湖和龍袍沿江濕地等地,有4種鴨類最常見,分別是綠翅鴨、赤麻鴨、綠頭鴨和羅紋鴨,其中羅紋鴨的數量最多。它們大部分都會在南京度過整個冬天,到第二年的3月,它們又會踏上歸去的旅程。
據了解,隨著南京這幾年生態大走廊環境不斷提升,長江沿線濕地保護力度加大,尤其是綠水灣生態濕地公園、龍袍濕地建設和保護,吸引了許多「鳥家族」前來南京生兒育女。從每年9月開始,都會陸續吸引紅嘴鷗、鳳頭麥雞、鳳頭、小、白琵鷺、黑腹濱鷸、青腳鷸、鶴鷸、黑翅長腳鷸、金眶鴴、環頸鴴等大批鳥類前來越冬。
鹽城:丹頂鶴等候鳥飛抵鹽城濕地越冬
「鳥類天堂」名副其實
隨著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下,大批野生丹頂鶴、東方白鸛、天鵝等候鳥陸續遷徙來到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越冬。據悉,每年冬季全球一半左右的丹頂鶴將鹽城濕地作為理想的越冬棲息地,它們在此棲息將近半年時間,直到來年春暖花開時再返回北方。
、
這裡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還是國際最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之一,每年在此棲息、繁衍、越冬和遷徙的鳥類超過300萬隻。目前已有700多隻丹頂鶴,從俄羅斯以及我國的黑龍江等地陸續飛抵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越冬。
冬季的鹽城,越冬的丹頂鶴和各種候鳥翩翩翔集,特有的美麗風光勾畫出東方濕地之都的水韻氣質,不由讓人感嘆「鳥類天堂」名副其實。
洪澤湖、太湖:天鵝張開翅膀在湖面上盤旋
白色「天鵝湖」讓人彷彿進入童話世界
在淮安洪澤湖古堰景區候鳥保護區,美麗的天鵝盤旋在大湖上空,洪澤湖似乎變成了「天鵝湖」。除此之外,近萬隻鷺鳥、鷸鳥、野鴨等候鳥也在這裡覓食戲水,給千年古堰增添了活力。
據悉,洪澤湖濕地景區連續多年的退漁還濕,生態修復面積9.2萬畝。使得環境更好,景色更美,也讓194種、共55萬隻鳥類選擇在這裡棲息。此次飛抵洪澤湖濕地景區越冬的天鵝數量為歷年來最多的一次。
在太湖離岸邊不遠的地方,數只白天鵝在愜意嬉戲,它們時而張開翅膀舞動,時而將頭猛的扎進水裡,好不快活。據專家介紹,太湖水域出現的天鵝應該是白天鵝種類當中的小天鵝,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游。
高郵湖、邵伯湖:今冬候鳥保護重點區域
成小天鵝、大雁等重要候鳥越冬棲息地
北紅尾鴝、紅尾鶇、樹鷚、鶴鷸、綠頭鴨……近日,不少揚州人在登月湖、城北漁場、高郵湖、江都花魚塘等地發現越冬候鳥。據悉,揚州水域面積廣大,每年都有大量的水禽在揚州越冬,如白骨頂(俗稱獐雞)、大雁、鸕鶿、小天鵝等。
揚州作為國家森林城市,林地多,吸引了不少林鳥在這裡越冬,如田鵐、北紅尾鴝、樹鷚、白眉柳鶯等,都是揚州較常見的越冬林鳥。在揚州越冬的候鳥,主要是把揚州作為它們的棲息覓食地。
今年,高郵湖、邵伯湖是候鳥保護的重點區域。這兩個水域是白骨頂、野鴨、小天鵝、大雁等重要的越冬棲息地。
江蘇中轉和越冬水鳥總量逾300萬隻
到2020年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0%
鳥類遷徙是鳥類隨著季節變化進行的,方向確定的,有規律的和長距離的遷居活動。目前,世界上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經過我國主要有3條路線。
交匯點記者從江蘇省林業局獲悉,江蘇省沿海灘涂濕地為亞洲最大規模同類濕地,是東亞至澳大利亞候鳥遷徙重要驛站,每年在我省沿海濕地過境中轉和越冬的水鳥總量逾300萬隻,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白頭鶴、東方白鸛等,是全球候鳥保護熱點區域。
南京林業大學魯長虎教授介紹說,鳥類的多樣性和豐富度既是生態多樣性的一部分,也是衡量生態環境質量好壞的監測指標。鳥類對棲息地和環境變化較為敏感,保護區里的自然濕地功能良好、沒有干擾,鳥類種類和數量就會很多;魚塘稻田之類的人工濕地也有雁鴨、鷗類和一些膽大的水鳥棲息覓食。
GIF
「比如,小天鵝警惕性較高,人至少要與它們保持300—500米的距離,它們才會覺得安全。所以退漁還湖、拆除圍網,有利於為小天鵝營造安靜的生存環境。」魯長虎告訴記者。
江蘇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保護沿海濕地生物多樣性,尤其是候鳥的保護,自然濕地保護率從2011年就列入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指標體系,按照《江蘇濕地保護規劃(2015—2030年)》,到2020年全省濕地保有量不能減少,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0%,完成各類退化濕地修復30萬畝。
交匯點記者 李爽
TAG:新華報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