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研讀》第62期 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二

《經典研讀》第62期 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二

GIF

八佾篇第二十二

原 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 釋

管仲:字夷吾,是春秋時代著名霸主齊桓公的第一號功臣,有很了不起的成就。

器:器量,器度,器識。如器之容量有大小,人心之容量亦有大小。識深則量大,識在於知聖道天理,正身修德,治國以仁禮。由下文觀之,管仲越禮,頗自滿,故曰器小。

三歸:三處府弟可歸。

攝:兼職。

樹塞門:即設屏於門,以區隔內外,如今日門前之照壁。樹是設立屏風。塞即遮蔽。此天子諸侯古禮,管仲僭越之。

反坫:坫是放置器物的設備,用土築成,在廳堂前東西各一柱之間,後世改木製,如今時的茶几。兩國君主宴會時飲酒後將空杯放坫上,謂反坫。

義 釋

《四書蕅益解》:一匡天下處。是其仁。不儉。不知禮處。是其器小。孔子論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白。蓋大器已不至此。況不器之君子乎。

《論語新解》:管氏有三歸:一說:古謂女嫁曰歸。古禮諸侯娶三姓女,管仲亦娶三姓女。一說:歸,通饋。古禮天子四薦,諸侯三薦,桓公許管仲家祭用三牲之獻。一說:三歸,台名,為藏貨財之所。一說:三歸謂三處采邑。一說:三歸指市租言。今按:第一、第二說,是其僭不知禮。第三、第四、第五說,是其富,皆非不儉。或曰:三歸謂其有三處府第可歸,連下文官事不攝,最為可從。

然則管仲知禮乎:或人聞孔子言,管仲既非慳吝,或是知禮,故再問。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好,謂好會。古禮兩君相宴,主人酌酒進賓,賓在筵前受爵,飲畢,置虛爵於坫上,此謂反爵。坫,以土築之,可以放器物,為兩君之好有反坫,則可移而徹之。後世改以木製,飾以朱漆,略如今之矮腳幾。賓既反爵於坫,乃於西階上拜謝,主人於東階上答拜,然後賓再於坫取爵,洗之,酌酒獻主人,此謂之酢。主人受爵飲,復放坫上,乃於東階上拜,賓於西階答拜,然後主人再取爵,先自飲,再酌賓,此謂之酬。此反爵之坫,僅天子與諸侯得有之。若君宴臣,僅置爵於兩竹筐之內,此兩竹筐置堂下,不置堂上。今管仲乃大夫,而堂上亦有反爵之坫,安得謂知禮?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孔子盛稱其功業,但又譏其器小,蓋指管仲即以功業自滿。若以管仲比之周公,高下顯見矣。然孔子固非輕視功業,讀者以此章與〈憲問篇〉孔子評管仲章參讀可見。

今 譯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很狹小呀!」有人問:「管仲很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府弟,三處各項事務的家臣都是專人負責,不兼職,如何能說是節儉呢?」

有人問:「那麼管仲知道禮嗎?」孔子回答說:「國君的宮殿前立有照壁,管仲家也在大門前立有照壁。國君宴請外國君主,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幾,管仲也有同樣的土幾。管仲這種行為,如果算懂得禮,那麼誰不知禮呢?」

主 旨

孔子批評管仲的為人過分功利。

引 述

孔子曾經肯定管仲的仁德,讚揚他幫助齊桓公九次號召諸侯,共同抵禦外夷的侵略。他認為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披散頭髮,衣襟開向左邊,成為蠻夷統治下的人民了。但是他一方面讚揚管仲的豐功偉業,一方面也批評管仲度量狹小,不節儉,也不知禮。可見孔子對人,應當讚美的就加以讚美;必須指責的,也不敢放鬆。

這樣一來,不是違反了他自己「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原則嗎?不然。宰我對於公眾的影響力,遠遠不及管仲那麼大。所以對宰我,孔子要求得比較寬鬆。對管仲,那就要求十分嚴格。名望愈大,地位愈高的人士,必定要倍加小心。因為影響力大,不得不特別謹慎。

生 活 智 慧

(一)管仲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對後世的影響,十分重大。他的驕矜失禮,孔子不得不明白指出。孔子對後代子孫,以十分負責任的態度來說明道理,值得我們尊敬。

(二)不論一個人有多麼偉大的功業,只要在品德修養方面出現任何缺失,終究是一種遺憾。管仲是不朽的歷史人物,但是他的氣度不夠寬廣,也讓我們引以為戒。

(三)孔子作《春秋》,為什麼亂臣賊子心生恐懼?就是因為他公正無私,敢讚揚也敢批評。他對於不合理的事情,務求明白指出,以期後人引以為鑒而知所改善。

建 議

同一個人,可能做對很多事,也可能做錯很多事。我們批評一個人,可以仿效孔子,讚揚他做對的事,卻指責他做錯的事。然而,我們不是孔子,最好還是保留一些,以免自己先出了很多差錯。

別 裁

管仲是歷史上有名的丞相,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傳世,留下「管鮑之交」一段佳話。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後,管仲提出修好近鄰、先內後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之策,而桓公未聽其言,在長勺之戰中被魯軍擊敗。戰後,為使齊國儘快富強起來,達到民足、國富、兵強,管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經濟方面,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濟是否發展密切相關,使齊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發展;在政治方面,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形成了對全國的統治;在軍事方面,管仲認為兵在精不在多,強調寓兵於農,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起來,每年春秋通過狩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齊國由於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首先舉起尊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謂「攘夷」,是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齊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即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派人送祭肉給桓公以示嘉獎。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諸侯國會盟,舉行受賜典禮,並依據管仲的建議,訂立了盟約。此後,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管仲為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因有殊勛於齊,被桓公尊為仲父。孔子對管仲很是佩服,曾經讚歎如果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天下,不知天下還要亂到幾時。

孔子生活的時代比管子稍晚,管子死後111年孔子出生,孔子對管子的功業很是讚歎,但也對管子提出了批評,認為他雖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卻未能引領桓公走入王道,確顯管子器局還是小了些,沒能胸懷天下,還不算治世通才。這時有人問,管子的儉德如何?他是不是節儉,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夠不夠稱為「儉」?要了解儉德,再認真學一下諸葛亮的《誡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單指生活上的節儉,還指思想、工作、作風等處處節儉,說話言簡意賅,辦事乾淨利索,從不拖泥帶水。孔子舉例反問道,管子在家中建有三歸堂,生活奢侈;在公共制度上不能做到扼要統籌,常常因人設事、因人設官,造成機構重疊,這樣怎能算是節儉呢?又有人說,那管子應算知禮懂禮吧?孔子認為管子雖然算得上是一位大政治家,但在個人修養方面還有欠缺,不能擔負起引領歷史文化的重任。他舉例道,齊桓公在大門外建立屏風牆,管子家門外也樹起屏風牆;齊桓公為了接待諸侯國君在家中設有反坫之台,管子也在家中設立反坫之台。這能叫管子知禮懂禮嗎?

中國古禮,只有諸侯家的門外才能樹塞門,只有諸侯家中為了外交禮節才能設反坫。塞門其實就是影壁牆,一般古代官衙門前均設有影壁,有四句話已流傳千年常刻於官衙的影壁之上「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小小的街辦事處門外還有一影壁,後來就拆除了,原來的平房也因修快速路拆除了,如今早就建起了新的辦公大樓。反坫,就是諸侯在家中接待諸侯國君、使臣等談判、接待用的,大臣家是不允許設立的。即便管子功大,齊桓公允許,管子如果懂禮知禮也應力辭,豈能接受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州理工國學會 的精彩文章:

《經典研讀》第53期 論語八佾篇第十三

TAG:蘭州理工國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