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爺爺奶奶不可越俎代庖,因為你是家庭教育的配角!

爺爺奶奶不可越俎代庖,因為你是家庭教育的配角!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有這樣一個特色群體,他們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同時也是孩子的家長,我們通常把這種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中國90%以上的孩子,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來自祖輩的「隔代教育」。

所謂隔代教育,就是通常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孩子實施的教育。在我國曆來就有,家庭中幼兒的看護和教育由老人負責的傳統,隔代教育幾乎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從原始社會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

現代隔代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些夫妻離婚後,為了不影響再婚,誰也不肯要孩子,最後,孩子的唯一去處便是爺爺奶奶(含姥姥、姥爺,下同)那裡。有的夫婦職場打拚,深知「魚」與孩子不能兼得,只好把孩子託付給父母。還有的兩口子為出國深造或是夫妻兩地分居,把孩子交給父母。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工作繁忙、住房緊張、收入偏低、追求享樂等等。

作為家庭教育重要形式之一的隔代教育,其狀況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家庭教育的質量。隔代撫養存在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祖輩思想觀念陳舊,接受新生事物較慢,影響了孩子創新個性的形成。

很多爺爺奶奶對新事物的理解相對滯後,不容易改變幾十年來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會發展和觀念更新的步伐。因此,教育孩子時,不善於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加以引導,對於孩子出現的諸如「破壞行為、嘗試行為」等一切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

比如,當孩子正興緻勃勃地「破壞」一輛玩具汽車時,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一輛完全美的玩具車是不可以被「破壞」的。並且認為孩子的「破壞」行為是一種不良行為,相反,這恰恰是孩子們探究事物的特點和創新行為的表現。

孩子長期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自然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師,他們肩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履行著教育教子的義務。他們的主觀願望是好的,而且也很盡職盡責。然而,由於祖輩生活的時代與孫輩不同,他們所受的教育與當代人也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大多數爺爺奶奶的思想觀念都比較僵化,所掌握的知識陳舊,教育理念與時代格格不入,有時甚至相背離。

目前在家庭隔代撫養中,有許多不能適應兒童心理發展的現象,首先是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過分溺愛,事事包辦代替,樣樣安排妥當,孩子從不動手、動腦,習慣於依賴;其次是爺爺奶奶對孩子管得過嚴、限制過多,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力和學習的機會。

據幼兒園的老師講,大部分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養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後,都有一些共同的反應:一是不願意去戶外活動,喜歡呆在教室里;二是不找同伴玩耍,喜歡獨自一人玩或者粘著老師;三是自理能力明顯較弱,吃飯、大小便等較其他孩子都需要更多的照顧。

孩子的自立能力要從小培養,要從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開始。也就是對孩子進行自理和自立能力的培養。如上幼兒園時,孩子必須學會洗手、洗臉、洗腳、洗澡、擦鼻涕、吃飯、睡覺以及自己大小便等;家長還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要丟掉給孩子制訂的各種各樣的清規戒律,即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能說;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們到大自然、大社會去擴大眼界,取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他們有一些空閑的時間干一點他們高興乾的事。

兒童的同伴交往對兒童一生的發展都極為重要。早期與父母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兒童,一般較自信也信任別人,能發展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其社會化發展。學會交往是社會化的開端,同伴交往需要更多的是成人的關心和引導,促進兒童認識自己、發現自己、認識別人、發現別人,從而更好的完善自己。

另外,由於老年人大都喜歡安靜而不喜歡運動與外出,極有可能使孩子的視野狹小,使孩子缺乏應有的體力鍛煉,從而失去孩子的活力和活潑,不利於養成孩子開闊的胸懷,活潑、寬容的性格。

如今,許多把孩子交給父母帶養的年輕家長們發現,孩子的「壞脾氣」讓人束手無策,他們與父母關係不和、自閉孤獨或是任性頑皮。這都是年輕的父母們,犧牲了教養子女的時間及孩子的心理健康所帶來的後果。

不少年輕父母將大部門時間和精力投入工作和學習中,無暇照顧年幼的孩子,認為孩子小,只要身體健康、吃飽吃好,交給養育經驗豐富的長輩教養就行;到了上幼兒園和上學時,又把孩子的發展寄託於幼兒園教師、學校老師及長輩,認為這樣孩子也會獲得良好的發展,這就使得隔代教養的方式,成為家庭教育中的一種較為自然、普遍的現象。

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較為常見的主要在情緒、社會適應及習慣等方面的障礙。具體來說,以行為衝動、自閉、嫉妒、依賴、攻擊性、任性等為多。而這些問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與孩子接受的教養方式、父母和祖輩的教育方法有關。

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單有祖輩的生活照顧和關愛是不夠的,是殘缺不全的,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開導。特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已經開始有自己的心事了,這時更需要有家長的引導和幫助。年邁的祖輩往往跟不上孩子的變化速度,有時也不容易察覺孩子的心事。孩子的心事長期堆積在心裡,無法自我調適,最終就會出現心理障礙。

許多年輕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即交由祖輩撫養,使孩子與祖輩長久相處,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相反,孩子對自己的親生父母卻很陌生,甚至是沒有一點感情,這對孩子的成長以及今後的教育,都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父母之愛別人是替代不了的。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將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無法取代父母之愛的。孩子缺少血肉相連的父母之愛,極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產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導致產生諸如心理和行為障礙等問題。

隔代教育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關鍵是老人要在隔代教育中給自己定好位,既不能越位,也不當擺設;即不要奪孩子的父母之愛,還要做親子之愛的潤滑劑;也就是愛孩子,但不溺愛;把知識和經驗澆灌給孩子,但不用舊習慣影響孩子。只有這樣,祖輩在隔代教育中才能發揮積極作用,有益於孫,有益於子,有益於己。

作為孩子的爺爺奶奶,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識到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自己只是配角。祖輩養育孫輩有時間和經驗上的優勢,但如果在隔代養育中越位、錯位,會影響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要擺正心態,做好孩子父母的助理,一般情況下積極幫助孩子的父母,做一些輔助性或輔導性的工作,發揮經驗優勢。而且兩代人共同育兒時,一定要在孩子面前互相維護對方的尊嚴和權威,並且配合默契。

兩代人由於生活背景、受教育情況等方面的不同,對待很多問題往往不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這是很正常的。在教養問題上如果出現分歧,那麼開誠布公地商量是最好的方法,免得老人覺得在家裡沒什麼地位、是兒女給他的下馬威等。祖輩在撫育孫輩時,最容易出現包辦孩子的一切事務和滿足孩子一切要求的現象。遇到這樣的情況,年輕一輩家長應當有策略地應對。

祖輩人一定要努力和自己的兒女取得一致,對孩子要求一致,步調一致、不要和孩子的父母唱對台戲。孩子雖小但也會察言觀色,當他發現了爺爺奶奶偏袒自己,父母又無可奈何時,他就會更加傾向於配合老人的意願,認可他們的溺愛,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最終會使孩子模糊是非標準,肯定自己的不良行為。

做好配角一樣體現價值,同樣會贏得子女和孫子女的愛戴。放放手,老人輕鬆了,孩子也更加快樂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子筆下 的精彩文章:

TAG:東子筆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