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新人」: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是精緻又利己

沒有「新人」: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是精緻又利己

最近在看國史中的知青史、農業合作化史的東西,越看越覺得國史整個就是一波又一波浪潮、一片又一片叢林,看起來很雜亂,但裡面又有清晰的主線。這條主線就是無所不能、控制一切的國家,以及一個「一句頂一萬句」的超凡領袖。

對現在常有人說的「人心不古」「道德不行」,時代青年缺乏理想、精緻利己,而感到不屑。

看一個社會年輕人如何,就知道他們老一輩啥樣了,就知道他們接受的教育、社會氛圍如何了。

指責年輕人有問題的人,只看到表面卻不問實質,可以說非常不馬克思主義了。

人性很複雜,一邊是魔鬼一邊是天使。兩者的制衡點就是契約(國家與法制)與宗教(強調奉獻、強調無私,鼓勵人向善的一面)。

當國家把某個人的意志上升到法制,然後把所有宗教打倒,給年輕人只灌輸「天使」的道德觀、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螺絲釘」「黨馴服的工具」、培養成為偉大目標而可以犧牲的新人,讓個人利益完全淹沒於集體利益之中,便會產生悲劇。這種悲劇是深入心靈的,根植於內心與情感的,他們「既恐懼政治權力,又對它無比崇拜」。《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中有一句話:「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遺產,既不在於國家結構,也不在於領袖崇拜,而在於『潛入我們內心的斯大林主義』。」

對那個革命化的時代,比如山上下鄉知識青年運動,隔著歷史的面紗與人為製造的隔膜,我們的感覺是——浪漫化、純潔化、理想化,即便是很辛苦,但他們「青春無悔」,上山下鄉對他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果真如此嗎?

但深入歷史現場,才會發現這場運動的發起原因、動員方式、知青在農村的真實處境都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可以概括得了的。

會發現,很多年輕人和他們的家長都是抗拒的,甚至製造暴動,卻被壓制了。

會發現,典型人物原來是被有意識塑造出來的,他們原本複雜的經歷、豐富的個性被簡單化、臉譜化了。

反雞湯總動員

我不會祝你風雨兼程,我希望你能不經風雨就不經風雨。

我不會祝你前途似錦,好聽的廢話一點兒也沒有用,我會提醒你前面路途崎嶇,摔倒了也請自己爬起來。

我不會祝你歸來仍是少年,少年天真又狂熱。

我不說什麼不忘初心,鬼知道你的初心是什麼。

我希望生活教會你的,你都能學會,還能舉一反三;

我祝你內心又強大又自由。能掙錢也敢花錢,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遇到不公平還敢說說話,能有多餘的熱愛給別人,不憤世,不自憐,不自戀,扎紮實實走路,堂堂正正做人。

我們被稱作精緻利己的一代,這可能是對的,但我們沒有害人。

毛澤東的孩子們啊,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很精緻,都很利己,別忙著批評我們,看看你們自己吧!

想想自己年輕的時候說了多少言不由衷的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過敏時代 的精彩文章:

TAG:過敏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