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家國企躋身世界500強:做大做強路還長
剛剛過去的2017年,我國企業交上了一份亮麗成績單——115家中國企業入圍《財富》世界500強,其中,國有企業佔有較大比例。從數量上看,我國上榜企業僅比美國少17家。但從質量上看,很多上榜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大而不強」的狀況普遍存在,突出表現為企業競爭力尤其是價值創造能力仍有欠缺。明確方向,找到差距,才能更好前行。在世界舞台實現更有價值的高端競爭,國企任重道遠——
近日,國企競爭力的話題引發公眾關注。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季曉南表示,我國企業進入500強的數量不少,但是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與全球競爭力一流企業差距較大。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新時代發展藍圖,發出了「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動員令。作為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被寄予厚望。專家認為,新時代國企有信心有條件實現新跨越。面對機遇和挑戰,中央企業更要貫徹好新發展理念,推進改革創新,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上實現領跑。
中國企業迅猛崛起——
115家企業上榜世界500強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可謂正當其時。」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日前表示,我們有條件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近年來,中國企業群體的崛起已成為世界經濟舞台一道亮麗的風景。從《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來看,中國企業入選的數量持續增加,位次也越來越突出。2002年,我國內地上榜世界500強的企業僅有11家。2017年,上榜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達115家,內地企業105家,其中國有企業有81家。從國別角度看,中國上榜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的132家。
在一些重點領域,我國一批國有企業加速由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轉變,中國企業國家隊的表現震撼全球。作為以建設和運營電網為核心業務的企業,國家電網著力搶佔戰略制高點,依靠自主創新解決了多個世界級難題,全面掌握了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核心技術,並強勢「走出去」,為全球能源互聯提供中國方案。中國中車堅持自主創新、開放創新和協同創新,建設了世界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平台和製造基地,其高速動車組系列產品已經成為中國製造的一張亮麗名片。
中國企業的迅猛崛起源於中國綜合國力和企業自身競爭力的不斷增強。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廣闊的市場空間、豐沛的發展資源和日益擴大的國際影響力,同時有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及時有力的宏觀調控,這為企業的成長壯大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業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創造了難得的機遇、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有專家預計,著眼於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未來我國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數量有望超過美國。
差距依然明顯——
價值創造能力偏低
中國大企業崛起令人印象深刻,但從國際對標看,我國企業在競爭力尤其是價值創造能力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
透過《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分析認為,中國上榜企業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大而不強的狀況。中國大陸(含香港在內,不包括台灣地區)109家上榜企業的平均總資產收益率(ROA)僅為1.65%。美國企業的平均總資產收益率為4.79%,是中國企業的2.9倍。
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上,國有企業也是主力軍,其數量約佔六成,凈資產和收入則佔八成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國企業500強中利潤最高的20家企業,幾乎是清一色從事資金、資源、能源等初級生產要素的企業,包括銀行、保險、電信、電網等,只有3家科技類企業(阿里巴巴、騰訊、華為)。而美國企業500強中利潤最高的20家企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實業類企業多達12家。
「中國企業在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邁進時,亟待突破『低端鎖定』的困境。」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研究員馮立果分析認為,中國大企業缺少重大新產品、新市場和較高價值創造的能力。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製藥、汽車、軍工、半導體及晶元等領域,中國企業在高端環節、核心零部件方面都缺乏與西方先進企業競爭的能力。在製藥、半導體等領域,中國甚至沒有一家能與西方跨國企業相提並論的企業。
馮立果認為,全球領先型的大企業基本上都是有限的、有關聯的多元化,企業利潤也多來自於主業,而且實業企業很少兼營金融業。反觀中國許多大企業,主業不突出甚至沒有主業,企業橫跨十幾個甚至幾十個領域,什麼都做,什麼都沒做精做透,加起來規模不小,但卻嚴重缺乏市場競爭力。
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就必須立足全球競爭科學確立標準。肖亞慶指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首先應當是在國際資源配置中能夠佔有主導地位的領軍企業;其次是應當具有一流的創新能力;再次,應當是在全球行業發展中具有引領作用和國際話語權的企業。
對照這三條標準,央企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例如,不少央企資源對外依賴度還比較高,在國際競爭中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很多核心產品、關鍵零部件還要大量依賴進口;一些央企在市場份額上逐步佔據前列,但產品附加值、品牌價值還有比較明顯的差距。
轉向高質量發展——
著力提質增效升級
明確方向,找到差距,才能更好前行。事實上,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有企業發展的著力點已轉到提質增效升級上。從戰略導向看,中央提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再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的新提法,一以貫之的是「做強做優」先於「做大」,突出強調質量第一、效益優先。
從實際行動看,中央企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投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攻堅戰。截至2017年11月底,中央企業累計減少法人戶數7656戶,減少比例達14.67%,「大而全」「小而全」的布局有了明顯改觀;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任務提前完成,「處僵治困」工作加快推進,企業槓桿率穩步下降,結構性矛盾逐步得到化解。輕裝上陣,企業方能邁開大步,加速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2017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國國資監管系統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3%,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3.7%。其中,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1.2萬億元,同比增長15%,利潤總額12086.9億元,同比增長18.1%。兩項重要經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增速創近5年來的同期最高水平。
據記者了解,對於外界普遍關注的央企戰略性重組,也並非為數量增減和企業大小所左右。實際上,無論是國資委還是企業自身目標都是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國資委方面表示,推動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聚焦發展實體經濟,突出主業、做強主業,加快推進橫向聯合、縱向整合和專業化重組,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
「培育世界一流企業不僅僅是一個規模的問題,企業的產品和技術、管理和團隊、文化和品牌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的提高,絕對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做到的,需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扎紮實實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到位。」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強調,今後要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創新引領發展、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水平、培育一流人才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實現高質量發展,邁向世界一流,都需要充分激發國企內生活力,更好適應市場競爭需要。」馮立果表示,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以此為指引,要大力推進改革攻堅,發揮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優勢,弘揚企業家精神,為國企開創新局面提供強大動力。
(責編:胡達聞)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