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即使選擇讀博士,你依然需要面對這5種不可逃脫的壓力

即使選擇讀博士,你依然需要面對這5種不可逃脫的壓力

近日,西安交大博士生楊寶德自殺事件再次讓人們將目光聚焦到博士這個高壓群體,甚至有人說,讀博已經變成了一種「致命賭博」。

楊寶德讀博期間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時待命。早晨到停車場接送,中午給導師買飯,周五晚上去導師家打掃衛生,陪她應酬擋酒。

為了出國、順利拿到學位,楊寶德從不曾拒絕導師,但他在和碩士時期導師聊天時曾說:「自從轉了導師,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來性格並不開朗的我開始變得沉默抑鬱。本來就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的我開始變得恨不得每天誰也不見。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對於科研我抓不住重點,總在取捨之間搖擺不定。」

現在搜索「博士」,就會在網上看到

如何緩解讀博中反覆抑鬱的癥狀?—知乎

遲到的「ME too」:北航事件打破學術性騷擾集體沉沒

讀博士要面對25個極度痛苦的問題

博士三年級,退學還是堅持?

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博士生髮表論文導師必須為第一作者?」

北大女博士在美身亡:7年仍不給畢業 導師急刪資料

博士的壓力來自於何處?為什麼會這麼大?我們和北京兩所重點高校的博士聊了聊。

在楊寶德新聞的評論中有這樣一種聲音:

@XJNILEKE :建議大家注意,一不小心批評一下就會自殺,被寵壞了的孩子,從小激勵、稱讚的孩子,玻璃心啊,不能說。像幼稚園的阿姨一樣,光誇獎就行了。

@LQY999496:其實好多研究生面臨的問題比他多的多。作為學生打掃衛生怎麼了?做個PPT又怎麼了。至於出國,不是導師一個人說了算,就是導師自己,也不是想出就出的啊,出不了就自殺啊?

或許我們對博士生的了解還停留在「第三類人——女博士」,「科研大牛」,「只會讀書」各種各樣的刻板印象,如果沒有了解過博士的壓力來源,也許真的會有人覺得他們「玻璃心」。

但通過採訪可以發現,博士期間除了學術的壓力,人際關係、物質壓力、隨著年齡增長的生活壓力和求職壓力等等也全部在同一個時期聚集到他們身上。

01 師生間緊密的「人身依附」

有學校規定,導師三年內做不出成果會被勸退,老師會將這種壓力轉移到學生的身上,對他們實行高壓。學生需要導師提供項目和經費、導師需要學生參與課題,師生之間存在一種「僱傭關係」

現行的體系下,學生的人力成本會比用產業化的方式小很多,相當於流水線上高效廉價的勞動力。即使努力做實驗,也可能因為一句「你走了暫時沒人接替你這個崗位」換來延期畢業的結果。理科博士生通常會延期1到2年。

除此之外,緊密的人身依附關係使得學生對老師言聽計從。做學術之外的事務、佔用私人時間、甚至被騷擾,因為想拿到學位,學生成為不敢發聲的弱勢群體。

02 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導師「刁難」、實驗室爆炸、有毒藥品的試驗時防護措施不足導致慢性死亡等事件發生時,因為導師不是老闆,學生不是員工,沒有具體的合同關係或者協議,學生在事後很難維權,只能看學校和導師事後的態度。

除了人身安全方面,學生受教育的權益也很難得到保障,導師突然離職或去其他學校任教,留在學校的博士生就「無家可歸」了,即使博導不在本校,學校下一年仍堅持招收學生的情況也是存在的。

03 學術壓力

每個學校博士畢業要求不同,但基本上都需要在國外有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文章,或者在一般期刊上發一定數量的文章。文科中一些小眾的學科,核心期刊本來就不多,導師發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尚且不易, 博士生投稿更加困難。

2017年發表在 Research Policy的論文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Flanders中,以3659個博士生為樣本,衡量精神疾病所用的指標是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裡面列出了一系列癥狀,癥狀越多,說明精神問題越嚴重。有4項或以上的人視為有精神紊亂的情況(特別是抑鬱症)。

調查發現,有32%的人有至少4項癥狀(GHQ4+),這些博士生都患有較嚴重的精神疾病,而三項或以上的有近40%(GHQ3+),而兩項或以上的則達到了51%(GHQ2+),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博士生都處於亞健康狀態,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04 生活壓力

物質壓力

博士生的收入主要包括助學金、獎學金、導師的課題收入補貼、兼職和現在博士生每個月的生活補貼。讀博期間開銷很大,在歐美讀文學博士有時還要倒貼學費,許多人除了寫論文,上課,也會通過做翻譯,代購,寫廣告半工半讀賺取外快。

精神壓力

人們將大齡、未婚的博士看做「第三類人」,對於年齡很大,但是「該做的事」還沒做完的人不看好,博士自身也存在著成家立業的壓力。

另一方面,對未來的選擇也會遇到疑惑。讀到最高的學位被別人說「死讀書」,放棄了會說「沒能力」;用青春交換的博士學位未必是自己最終想要走的路;身邊本科已經畢業的同學事業逐漸有起色,也會感到一部分壓力。

05 職業前景差

許多人認為學歷越高就業越容易,但博士研究的領域很窄,普遍性的工作並不擅長。碩士生對博士生有一部分替代性,而且到了博士的年齡,單位也會考慮用人的成本。

即使不進企業,去高校當老師競爭也十分激烈,2014屆高校博士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顯示,許多高校學生畢業後從事教育的比例佔到了40%到60%,繼續從事研究的人佔到25%以上,絕大多數選擇留在這個行業。

中國博士畢業生就業狀況

——基於2014屆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分析

來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作者:高耀 沈文欽

除了同年齡的人群,一些老教授也活躍在一線,非常不容易就職。入職之後收入不樂觀,知識的回報率不高,科研壓力也很重。

種種壓力積攢起來,使得博士成為一個矛盾極端化的群體。長期在學校學習,頂著較高的期望值進入職場時,如果需要從基礎崗位開始,難免有人會有心理落差,用人單位也會有種種顧慮。甚至可能發現自己對從學到用根本沒做好準備。

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多讀了技的書,少讀了人的書」,這種思維模式下培養的「人才」還會通過教育流水線,去到各行各業,繼續浸入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WeLens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體、重逢島視頻、沙龍等業務,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采寫:田昊

版式:VV、田昊

插畫:劉笑雨

關注微信公號,直達微店預購《安藤忠雄:建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ens 的精彩文章:

向京:我始終是躲在工作後面的那個人

TAG: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