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花筆筒價值價值多少?

青花筆筒價值價值多少?

陶瓷筆筒始於宋,明代文人雅士喜歡在案頭置放筆筒,既可實用,又好把玩欣賞。一時風靡全國。至清代康雍時期達到鼎盛!

筆、墨、紙、硯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文房四寶,筆為之首,裝筆的筆筒也就成了一種重要的文房輔助用具。明代朱彝尊對筆筒讚譽有加,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或頗,尤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閑彼放心,歸於無邪。」

筆筒的前身為唐代的筆船、筆床、筆格,最早大約出現於宋代,《中國古陶瓷圖典》中稱「筆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筆之用,始見於宋,流行於清,器型似筒狀」。因小巧精緻、使用方便,很快便風靡一時,至明末清初時盛行,成為文人墨客書房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長盛不衰。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銅、水晶、端石、玉、象牙、料器、紫砂、翡翠和鎦金等,以竹木筆筒居多。對其古制,明代文震亨在編撰的藝術鑒賞典籍《長物志》中稱之「古樣,中有孔插筆及墨者」。

另載:「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筆筒傳世很多,其身上精美的繪畫圖案,精湛的雕刻藝術,美不勝收,令人賞心悅目。

此件青花人物故事紋筆筒,口徑4.7cm,高12.6cm。筆筒斂口,直筒形腹壁,口底相若。形制端正,釉面瑩潤。器壁通景繪八仙人物故事圖,人物神態各異,繪意清新趣雅。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做工精細,青花地濃艷,人物線條淡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瓷器筆筒。

八仙的故事,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道教類神話之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傳說有八位仙人,他們經常為人類做一些好事,受到人們的普遍崇拜。八仙與道教許多神仙不同,他們均來自人間,而且都有多姿多彩的凡間故事,之後才得道。與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眾喜愛。傳說八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為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人物。也是書畫,瓷器等藝術品,工藝品喜歡錶現的傳統圖案。

119 清康熙 青花開光山水人物博古圖筆筒

款識:「文章山斗」四字雙行楷書款

說明:康熙青花筆筒裝飾題材廣泛,布局巧妙合理,繪畫技法改變了明代青花的單線平塗方式,換而採用渲染的繪畫形式,所呈青花濃淡相宜,畫面層次鮮明,立體感強又頗有意境。常見的裝飾題材有文人雅士、攜琴訪友、博古圖等。

器形規整,沉穩大氣,胎質細密,釉面肥厚。外壁以青花通景繪山水高仕圖,其內開光繪博古圖。畫工精細,畫面格調高雅,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不僅為康熙時期青花文房器之佳作,亦且是所見類似畫意中的精品。

18.1 cm. Diam.

RMB: 390,000-500,000

120 清康熙 青花海屋添籌圖三足筆筒

說明:「海屋添籌」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故事出自宋·蘇軾《東坡志林·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老者曰,吾年不可計,但憶少年時與盤古有舊。或曰,海水變桑田,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裝滿十間屋。」常用於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瓷器及其它工藝品的裝飾中,寓意壽比天齊,萬壽無疆。

拍品形制規整周正,胎質潔白堅縝,外壁通景以青花繪海屋添籌圖,三位仙人手持竹籌,遙指海中木屋,身側仙鹿相伴,仙鶴銜籌而飛,祥雲迤邐於山巒疊嶂之際,草木錯落蔥蘢,虯枝橫斜生姿,海水波濤洶湧,奇石嶙峋遍布,隨意而生。全器筆觸疏秀清潤,發色妍麗濃郁,景物錯落有致,人物形神俱佳,喻意吉慶祥瑞,意境高遠開闊,曲盡其妙,殊為難得。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中,有海屋添籌壁畫尚可參照,慈禧皇太后出閣之桂公府,亦在房樑上繪有相同題材紋飾。

19 cm. Height.

RMB: 320,000-450,000

121 清康熙 青花開光山水高仕圖三足筆筒

來源:Pullan舊藏

MR. AND MRS. JAMES E.BREECE III舊藏

記錄:紐約佳士得,2003年9月18日,編號311

香港佳士得,2006年11月28日,編號1640

款識:「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說明:筆筒胎質細膩,白釉溫潤,下承三足。外壁三面開光,一面繪製「泛舟垂釣」圖,一面繪製「瀑布垂釣」圖,另一面繪製「攜琴訪友」圖,此三組畫面均為大山水小人物的構圖,人物雖小卻為點睛之筆,使得畫面意境深遠,充滿文人氣息。全器青花發色典雅,墨分五色,其紋飾中,湖面波光粼粼和雲壓山峰的畫法在康熙青花中十分少見,盡顯康熙青花的洒脫之美,是為不可多得的康熙文房精品。

青花瓷器是我國古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優秀品種之一。起源於唐代,發展於元代,成熟於明、清,並成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清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的高度發展時期,陶瓷史上的黃金時代,各種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雲集景德鎮,形成該鎮「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榮局面。體制上承襲明代,繼續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廠燒制宮廷御用瓷,並實行官搭民燒的辦法。清代青花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狀況,最能代表景德鎮制瓷工藝水平的仍然是官窯產品,質量精良,主要擔負著朝廷陳設和生活用器及對內外賞賜和交換的需要。而民窯青花風格上則表現出自然、淳樸、流利,富於藝術氣質。

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的繁榮。《古銅器考》一書稱讚當時的制瓷業是「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制瓷業集我國曆朝名窯之大成,製做了許多精巧無比的瓷器。不僅官窯成就顯著,民營窯場也興旺發達。此時,景德鎮御窯廠規模龐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燒造各種瓷器都在數十萬件以上,送入宮中。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形容當時 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乾隆青花仍是當時瓷器生產的主流,承襲康熙、雍正青花的特點,並在其基礎上繼續發展創新、提高,體現出在製作技巧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從工藝製作上看,其胎體的成型、青料的繪製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絲不苟,精工細做,精益求精。

乾隆青花瓷造型可謂端莊規整,比例適宜,無論大小器物的製作都很精緻,且新穎的器型層出不窮,風格華麗精巧。另外,據清宮檔案所述,乾隆帝命造辦處匠人蔘古籍、效古法,仿古之風盛行,造型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常見器型有瓶、尊、罐、爐、壺、盤、碗、杯、碟和文房用具等。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穩定、渾厚、沉著」而著稱,使用國產上等浙料繪製。早期青花發色與雍正青花差別不大,略見暈散,但比雍正時期穩定;中期呈色穩定明快,為純藍色;後期呈色較為厚重沉悶,無明快清麗之感。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以及漿胎青花,但數量不多。青花紋飾題材廣泛,以植物花卉為主,最引人注目的是纏枝蓮、雲龍、八寶紋大量的出現,所繪植物花卉富麗繁密,精巧細緻,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畫工都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講求對稱工整,具有圖案畫的效果。人物畫更是可圈可點,其中以西洋人物的藝術成就最高,最具觀賞性。

徵集範圍:

如果您喜歡文章內容,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關注下面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玩文玩 的精彩文章:

TAG:文玩文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