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係匪淺!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幽門螺桿菌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
超過80%的帶原者並不會表露病徵。幽門螺桿菌最初被命名為幽門彎麴菌,後為修正拉丁語語法錯誤而變為C.pylori。幽門螺桿菌便被獨立歸類至螺桿菌屬。世界超過50%人口在消化系統上部帶原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較盛行於發展中國家,而西方國家的影響範圍也逐漸縮小。幽門螺桿菌的傳染途徑不明,但個體通常是於幼時被感染。幽門螺桿菌的螺旋狀被認為是演化以通過胃黏膜。
幽門螺旋桿菌的主要危害
深居胃黏膜興風作浪的幽門螺桿菌(簡稱Hp),近年發現幽門螺桿菌並不那麼老實,不僅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有關,還可引起其它器官和組織疾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貧血以及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只要消滅Hp,這些疾病可意外改善或恢復。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我國感染率最高的一種慢性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啟動了一系列致病事件,導致萎縮性胃炎、化生、異型增生和最終胃癌的發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預防胃粘膜癌前變化(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的發生和發展。清除胃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使胃癌前病變及胃癌的風險大大降低。幽門螺旋桿菌非常頑固,一旦感染,除非用正規的治療方案,否則自愈率接近於零。
注意:幽門螺桿菌原本就跟人類共生共存千百萬年,研究顯示不同種族也有不同的幽門螺桿菌,研究幽門螺桿菌的差異,還可以作部族遷移的證據。所以能夠與人類共存共榮,一定有其必要性的一面。幽門螺桿菌的大量出現,是因為整個消化系統內在的平穩受到破壞,幽門螺桿菌才大量滋生,也才導致潰瘍。所以不恢復整個消化系統的穩定,汲汲追求消滅幽門螺桿菌,難免捨本逐末,最後還是沒有能夠完全解決問題。
胃癌的首要病因
Hp感染是胃癌的首要病因,但該細菌本身還不足以引發胃癌,需要其他因素的參與,且Hp並不是胃癌的唯一病因,Epstein-Barr病毒感染、宿主基因異常、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及食管腺癌相關近端癌症等,也佔了胃腺癌的3%~5%。因此,即使不存在Hp感染,胃腺癌也不會完全消失。
胃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無論病人是否出現癥狀,也不論是否有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等併發症,胃炎應該被定義為一種傳染病;Hp感染者應給予根除治療,除非患者本身的狀況不允許;消滅Hp可降低胃癌的風險。風險降低的程度取決於細菌感染的時間、感染的嚴重程度以及萎縮性損傷的程度。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TAG:胃癌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