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紙上談兵-黃金甲

紙上談兵-黃金甲

黃金甲

有一種菊花,叫做黃金甲。有一種螃蟹,也叫黃金甲。

還有一部電影,還是叫黃金甲。

我們當然不談菊花、不談螃蟹、也不談電影或黃金;我們只談甲。

打仗等於拚命。在戰場上,面對同樣不想死的對手,人人都想撂倒敵人。

當然,敵人絕不會呆站著讓你砍個過癮。所以,你也得提防對方拿傢伙往你身上招呼。

特別是:戰場上是不講江湖規矩的,既不會乖乖地一對一單挑,更不會覺得暗算人是一種不能貼到朋友圈的行為。

因此,在砍人的同時不想被砍,說要靠自己武藝高強,金鐘罩、鐵布衫,一身橫練功夫,全身滴水不漏,那是不現實的。

雙拳難敵四手。戰場上要求生存,還得靠防護裝備。

那就是甲。

藏於日本奈良的唐甲武士像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般通稱的甲冑,其實是指不同的兩樣東西。

「甲」是指披在身上的防護衣、而「冑」就是頭盔。

甲冑的主要作用,當然是為了阻止對方的武器傷害自己,所以必須防刺、防砍、防削;材料自然是越堅韌越佳。

人類在未製造金屬兵器之前,當然也不具備製作金屬甲冑的技術。

為了抵擋石制武器,皮甲於是派上用場。

本來,穿在身上的毛皮,要越輕軟越好;也因此而發展出鞣皮的技術。但要作為防身之用,材料卻得越堅韌越好;所以皮要先經革化。

所謂皮甲,其實應該說是革甲。

皮甲所用的革,多來自大型動物,如:犀、牛等;取其既厚且堅,再製成甲片,連綴成型。

所有的皮,均以皮表最稱堅韌。以牛為例,在現代的皮革工業中,牛皮最多可橫削成三層。

第一層的表皮叫頭層皮,用來製作較高級的用品,如:高級的皮件。第二層較粗松,用來製作要求較低的物品。第三層極松,就不太堪用了,通常作為襯裡。

古代較好的皮甲,有用兩片頭層皮製成一片甲片的;其皮表向外,中間以膠或漆黏合,最後全片髹漆,堅硬而耐用。

甲片編綴方式之一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皮甲在商、周之時仍然相當普遍。楚辭中有「操吳戈兮披犀甲」之句。「犀甲」就是用犀牛皮製成的。

不過,此時金屬兵器已相當精良,皮甲難以抵擋遠射的箭、以及斧、鉞等重武器的攻擊,於是逐漸被青銅及鋼鐵甲冑所取代。到了戰國末年時,皮甲基本上因為太過落伍而不再使用了。

但在邊疆地區,特別是雲、貴一帶的彝族,直到十八、九世紀,仍在使用。

甲片編綴方式之背面(圖片來源於網路)

至於冑,青銅冑在商代即已廣泛使用。是整體鑄成,上有浮凸的獸面紋,頂端還有插槽,可以插上羽毛等裝飾,外型相當漂亮。

不過,要是真被敲到一傢伙,估計跟敲到編鐘差不多,被敲的肯定不會好受。

戰國時,初期的鐵冑是用鐵片綴成的。雖然實用,但並不怎麼好看。至於初期的甲,均以甲片連綴而成。其外形近似現代的防彈背心,為二片式,只能護住前胸後背而已,還不很完備。

內蒙博物館藏之清盔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片來源於網路青銅的性質較脆,不耐衝擊;作為甲冑來說,其條件是不如鐵的。

如果青銅甲冑要能具備足夠的抗衝擊力,就必須有非常厚的甲片。這樣的甲冑穿在身上,恐怕沒有人能站起身來。所以,在青銅時代,銅甲一直與較輕便的皮甲並用,無法完全取代皮甲。

而春秋晚期開始使用鋼鐵兵器後,甲冑自然也就改用鐵來製造了。

到了漢朝,軍隊中已完全採用鐵制甲冑。

鐵制的甲冑越做越精良,甲片越做越小,防護的範圍也越來越周密。肩甲、戰裙、護臂、護脛、護耳都已成形。一套甲冑,總重量約在二、三十公斤之間。

我曾穿過複製的漢代鐵甲,由數百枚小甲片編綴而成。鐵甲穿在身上相當沉重,不過十來分鐘的工夫,就覺得喘不過氣來,真是舉步維艱。想到古人還要穿著它拚命,不能不感到佩服。

雖說「流汗總比流血好」,但披著這樣的甲冑打仗,在流血而死之前,搞不好就先脫腸而死了。

再者,甲冑固然足以應付刀劍一般的砍削,但對遠射的弓弩,卻很難佔到便宜。強勁的箭矢往往可以穿透數層甲片,尤其是大弩或床弩,甚至可以一箭貫穿數人。

因此,穿著甲冑並不保證安全無虞。

《晉書》記載:「…赫連勃勃委阿利造五兵之器,精銳特甚。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入則斬鎧匠。…」

這樣看來,那年頭國防工業的從業人員,覺悟必須很高啊!

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宋代塑像-韋馱 (圖片來源於網路)

甲冑在各朝各代一向受到重視。不過,歷史上最注重盔甲的時代,應該是唐朝。

《六典,武庫令》中記載:「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皁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

其中,細鱗甲以甲片細如魚鱗而得名。

此外。白布甲、皁絹甲是彩甲。

皮甲多指犀甲而言,是皇帝賜給功臣的重禮,並非實用之物;不準私藏,犯者治罪。

鎖子甲輕軟,由細鋼環相扣編綴而成,與後世型式相差不多,但不知是否為西域傳入。

馬甲是戰馬所用,型式與南北朝接近。

至於明光甲,雖成形於南北朝,但可稱為唐鎧的代表。

唐代盔甲最重色彩,有黃、白、玄、紫等色;有時並加以鎏金、鎏銀。尤其明光甲,更是光耀非常。

明光甲接近套筒式,特徵是前有兩大片護胸甲;其形狀就如同我們現代所看到的力士俑。甲面晶亮如鏡、能耀日月,可以想見唐代軍容之華美、壯盛。

當時外國的軍隊,看到這樣閃耀著光芒的強敵,目光不可直視,立刻在心理上落了下風。

唐代被稱為我國古代的文化顛峰,不是沒有原因的。

外國人對唐代風華的欽羨,隨著時間而忘卻所以,只剩下「唐」這個字,一直沿用而成為了對中國人的習稱。

敦煌壁畫中的唐代殘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

民國初年,張大千先生曾經到敦煌摹寫石窟造像,在沙漠中發現了唐代武將的乾屍。

「…有一次在回程中,帶著家人、弟子、人從,在沙漠里走得累了,便隨地坐下休息。順手一摸,發現沙里有東西觸手、叫人把沙爬開來看,原來是一具殭屍,也就是所謂的木乃伊。盔甲俱全,從裝束看來還是一位小將領。面部皮肉完好,卻深深地被砍了一刀,也許就是這一刀致死。頭下枕著一張像賬單似的東西,記著他歷次的戰功,最後記寫著在此一戰役中奮勇陣亡的經過,根據所記日期,原來還是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的事,已經一千多年了。假如不是氣候乾燥,在浮沙之中,絕對不可能把一具屍體保存得如此完好。我看完這件文書,仍要子弟們照原樣用浮沙蓋了起來,了此一樁功德。…」

大千先生當年所見的唐將,裝束不知是否為明光甲,但可能性極大。可惜大千先生將他又埋回沙中,雖然成就功德,卻又多了一樁公案。

明光甲的威名千年不墜,但至今未見完整的實物。沙漠中能保存屍體,想必盔甲一定也一如當年。

征戰沙場的古代勇士,千年之後短暫地重現於世,旋即復歸塵土。試問何時能再有如此機緣?思之令人浩嘆!

遼甲 (圖片來源於網路)

唐代以後,甲冑仍不斷發展。雖然火器已經逐漸在戰場上發揮作用,冷兵器仍是決勝的關鍵。因此,宋、元各代的帝王,無不絞盡心思改良。

隨著武器的威力越來越強,軍隊對甲冑的要求也越高。既要堅密、也要輕便。甲冑堅密容易,不過加厚甲片、增加覆蓋就是了。但是,重武裝造成行動的不便卻無法解決,影響了戰力。

另一方面,要求甲冑輕便,則又減損防護力。

眼見火器殺傷力日進,再強的盔甲終究也難以抵擋,光談防護力就顯得不切實際。兩害相權,仍以戰力為要。所以,元代之後,軍中就以鎖子甲為多了。

除了遠射武器,對付甲冑還有其它的方法。那就是以重力加速度錘擊的重武器,以及尖銳的刺甲武器。

重武器包括了:瓜錘、骨朵、鞭、鐧等,其效在於傷筋碎骨。即使盔甲表面沒有破損,裡面的血肉之軀,卻早已一片狼藉。

刺甲武器如:刺甲劍、印度的卡塔(Khata)匕首等。以極尖銳的刃首,從甲片的縫隙中攻入。刺甲劍細長而尖,體有三棱,極似西洋劍,專破鎖子甲。清代中期的軍隊中多有使用。

身穿盔甲,在作戰時固然能增加一些保障,但在戰況不佳時,卻足以成為沉重的負擔。

二、三十公斤的鐵片披在身上,還得衝鋒陷陣、進行減肥專家也設計不出來的有氧運動,一旦主將陣亡(古時作戰,主將要在前衝鋒,「身先士卒」,所以也很可能先士卒而死。)群龍無首,就只有敗陣的份。

現代有日內瓦公約,戰俘還能保有一定的尊嚴。但古時可不來這一套。

戰國時坑殺降卒,動輒數十萬,這是比較悲催的。好一點的年代,留下一條狗命已稱得上德政。

既然戰不能戰、降不能降,則戰敗後趕緊逃命,眼看是唯一的選擇。

十九世紀的藏族軍隊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然而,和現代人想的完全不一樣,逃命並不是容易的事。

逃命得要跑得快。身上的甲冑若是繼續穿,肯定跑不了多遠,當然要立刻扔了。長短兵器也絕不會捨不得。少一份重量,就多一分保命的把握。

此時只恨爹娘少生兩條腿,面子問題暫時不去想它。「丟盔棄甲」這個至今常用的成語,乃是失敗慘狀的真實寫照。

明代初期的各項武備,無論冷兵器、火炮、盔甲,都列於世界各國之頂尖地位;但此後就國力日下、並且每下愈況了。

清初,滿人以塞外邊族入主中原,全族八十萬人,統治整個中國,倒還兢兢業業。可惜乾隆以後,日子安逸慣了,以致於面對西洋的長鎗大炮,窘態百出。

清朝末期,盔甲已棄而不用,僅在每年秋季閱兵時,放在轎中抬出供民眾觀覽,不過意思意思而已。

至於武官所穿的,雖然外觀似模似樣,其實全無禦敵之力。既無襯甲,亦無鐵網,有如戲台上的細服。

周緯先生追憶:「…童年時(約在光緒十七年)在江北某重鎮,往觀秋季大閱(大約系霜降日),俟之既久,始見滿兵及綠營老弱殘兵弓背曲腰,幾於俯伏而行。軍衣舊壞,疑若乞丐。…」

此時甲冑的沒落,不僅意味著火器的發展改變了戰爭的型態,也反應了當時國力衰敗的嚴重程度。

八、九十年代中,我們還偶爾可以找到明、清兩代的鎖子甲。不過,保存下來的數量很少,也不大有人關心,只能任它殘破鏽蝕,晾掛在古董店中,以令人心痛的價錢,等待外國人的惠顧。

再過一些年,這些令人不堪回首的舊時武備,隨著令人不堪回首的近代史,就離我們更加的遙遠了。

關於本書

主要介紹我國軍事及冷兵器的發展, 兼及一些世界上較知名或重要的相關事物.

這個主題跟六次產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但是跟文化創新卻有很大的關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