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科舉制咋就給廢了呢?
科舉制,為下層人民提供了通過考試成為國家幹部的相對公平渠道,也是國民教化、國家治理的有力工具。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科舉制一直都是剛剛的,是深受皇帝重視(一般都御筆欽點新科狀元)和社會各階層認可的「根本大法」~
可惜,在晚清時期,面對急劇的西方科技進步和內憂外患日益深重背景下,清廷於1906年正式廢止科舉制。
為啥曾經功不可沒的科舉制,「此一時彼一時」了呢?中建認為,這其中,既有科舉制本身蘊含的問題,更有社會體制的問題,加上清朝政權嚴重的內憂外患,最終使這一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光榮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一、唯道德化的考試內容,限制了精英的視野
先說考試內容:從明清開始,科舉制日益成熟,考試內容就是「四書」、「五經」,輔導資料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參考。
這四書五經的內容,最重要的就是教人怎麼做人,就是對上要忠、對友要義、往來要禮,家裡父教母慈、夫唱婦隨、父愛子孝、兄友弟共恭,即講究和諧的人倫關係。這些道德信條,普通人學了並能遵守當然非常好,但如果讓社會的精英只學這些就遠遠不夠了。
A.從思想看,只了解並遵從一種學說,就會造成思想僵化,社會進步緩慢。
科舉制只推儒學,對所有外來的、包括個人思考的獨到見解,都會稱為異端邪說,如想想便會遭到老師和長輩的責備,要想成為社會精英,成為各級官員和幕僚則絕不被允許。
是以,這樣的科舉制推行的時間越長,國家政權和民意基礎越來越穩定,但全社會卻在思想上越來越保守和封閉,拒不接受任何外來的、革新的想法。我們在農業文明時代一度是世界最強的經濟體(尤其北宋和南宋時期),但也只限於此,隨著西歐經歷的新航路開闢和進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改革,中國在被迅速趕超之後仍然對外界的變化視而不見,這其中,科舉制就是「功不可沒」了。
B.從人文與科學來看,只學人文放棄科學,限制了精英的視野。
科舉的內容,不考數、理、化,不考天文、地理、生物,這使得知識分子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對科學技術知識知之甚少,對於後來西方輸進來的各種革新工具和產品,都斥之為「奇技淫巧」。
正是在科舉這一強烈的「考試指揮棒」引導下,中國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放棄了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二、重理論輕實踐,殘缺了精英的務實操作能力
在秀才、舉人、貢生、進士這樣的序列里,只有通過精讀、思考、筆試,才能一路過關斬將,求取功名。這裡面缺了什麼?最缺的就是務實操作能力。
以基礎層的秀才為例,雖然秀才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比如在清代,秀才見了縣令可以不用下跪(這比普通人要有譜得多),而且可以穿上斯文的長衫(商人、平民是禁止穿長衫的),但秀才是沒有多少經濟報酬的,如果不能考中舉人,養活自己就很難。
魯迅小說孔乙己里,老先生讀了一輩子的書,卻沒能中上秀才,最後窮困潦倒,病難交加,悄無聲息地死掉了。大家不要小看了這作為起點的「秀才」,估計以作者本人現在的實力,恐怕很難考中秀才。
為啥秀才就這麼難考呢?有人粗略估計了下,四書五經加經典的注釋,加起來差不多有47萬字,背誦,理解,融會貫通,然後才能「下筆如有神」,而且要對重要的人物、典故、句段倒背如流,才能得心應手。所以,今天的大學生抱怨考試苦,實在是寒磣得很。要比起科舉下的讀書人,真不知道是要享了多少慵懶之福呢!
即使是這麼難考,可因為科舉和功名承載了讀書人的所有夢想和希望,只能全力以赴去追求了。可嘆的是,如果有幸考得上,倒還雞犬升天,非富即貴。我們姑且不說各種考試的不正之風,但即使公平考取的人,卻並不因此就具有實際的治理社會的能力,這就是靠讀書考試的途徑來選拔幹部的局限。
如果沒有考取功名,讀書人養活自己的能力,就被這種單一的學習方法給閹割掉了。諸如孔乙己只能教小孩子茴香豆的「茴」字的有幾種寫法,最終卻在窮困潦倒中悄悄地死掉,終於被人忘卻了。
比起科舉,我們今天的義務教育,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歷史進步:語文,教了我們閱讀理解,表達自己;數學,讓我們知道初級幾何、代數;物理和化學,讓我們理解宏觀和微觀的運動和變化;生物,讓我們既得到了微觀世界,又看到了特種演變進化;地理,讓我們明白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這些遠非過去的以功名為導向的科舉制所能比擬的。學習和實踐、觀察相結合來學習,而且知識面更多維,這就是現代教育之福。
三、上升渠道的單一與狹窄弱化了全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
在封建社會體制下,社會階層被劃分為士農工商,普通人要想實現社會地位的上升,科舉是最有吸引力的前途。
為啥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呢?農業生產,雖然一般會養活自己,但長年辛勞,如果遇到自然災害就更苦了;工業階層較少,且沒有獨立廠房,往往只是工匠之類的靈活就業;商人階層則容易受官府、匪寇的盤剝,財產和人身權利不安全。相對於農、工、商階層,官員階層集權力和財富於一身,自然是最上等的社會階層了。
社會上升渠道被簡單化為讀書作官,科舉制的引導效應被進一步放大:一批批的、有潛力的社會精英,競相加入到這種「讀書作官」的激烈角逐中,前赴後繼,矢志不移!結果,沒有人真正對農業、工業、商業感興趣,社會精英都以干這些行業為下等人、沒前途。「上行下效」,精英的選擇會影響更多的普通家庭的擇業觀念,這就使得中國越來越喪失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因為人才和想成為人才的人,都想當官,農工商諸直接創造財富的部門都成了沒有出路的人一種就業門路了。
在英國及西歐,一批有頭腦敢冒險的人,或利用新航路開闢、或從事工商業獲得財富,成為新興的工業商業階層,這一階層在保護產權、挨過過重稅收上有自己的訴求。有幸的是,在西歐和英國,經過或激烈或溫和的社會變遷,新興的工商業階層在議會中有了代表,並逐步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這一制度容許更多的人通過工商業成為社會的權貴階層。
另外,更重要的是,科舉制下,讀書就是為了考試,考試就是為了功名,考官在朝廷,考試內容也是欽定的,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御筆欽點也在朝廷。最終,幾乎所有的社會精英,都被皇帝收攏在囊中,此計大妙!哈哈!
廢科舉,始終遭到了萬千舉子的抗議。有幸的是,在晚清的內憂外患日益深重,辦西學,開言路,學以致用,富國強兵等任務日益更迫切的時候,由重臣袁世凱和張之洞等聯名上奏的廢科舉的摺子,成了壓垮科舉制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於科舉的故事,你還知道什麼呢?歡迎聊聊!~
TAG:老李閑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