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重構客服行業,來看看Zendesk如何落地
外界一直將Zendesk視作一家工單管理公司,但這個觀點已經過時,Zendesk在2017年已經成為一家有著多條成熟產品線的客服軟體公司;下一步會向銷售、營銷領域延伸,成為客戶關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最終目標是成為一家綜合性平台軟體公司,向Salesforce看齊。
短期內,多產品線、AI、大客戶戰略將助推Zendesk在三年內營收翻番達到10億美元規模,成為繼Salesforce、Adobe之外全球第三家SaaS業務收入過10億美元的CRM公司。
指導 | 凱文 李喆
撰寫 | 彭晨
Zendesk成立於2007年,成立之初就將致力於將客服這項傳統業務帶入雲時代,並成為雲客服行業引領者。十年之後的2017年,Zendesk又將客戶服務帶入智能時代。
從工單系統一款產品切入,Zendesk通過流程化管理,極大便利了中小型企業客服過程,使得Zendesk在中小企業客戶中極受歡迎。
2014年,Zendesk開啟多產品戰略,通過收購方式快速擴張產品體系,到目前已經形成四大產品線:工單系統 Support、在線客服系統Chat、呼叫中心系統Talk和智能客服系統Guide,並成功將AI應用於客服系統。
新產品的加入極大增強了Zendesk服務能力,也正是從那時起,Zendesk開始全力向大型企業客戶靠攏,通過三步發展,成為一家綜合性平台軟體公司。
到2017年,Zendesk營收預計為4.26億美元,這一數字在2020年將達到10億美元,成為繼Salesforce、Adobe之外,全球第三家SaaS業務收入過10億美元的CRM公司。
3年內營收將翻番,有望成為CRM行業第三家營收過10億美元SaaS公司
Zendesk於2014年5月IPO,上市3年來表現並不搶眼,就整個SaaS行業上市公司來看,Zendesk營收增速較高(2017年37%),但市值表現(PS倍數)低於市場平均,僅高於收入達到100億體量的Salesforce。
雖然當前市場對Zendesk較為冷靜,但未來增長潛力巨大。
短期來看,Zendesk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2020年營收將達到10億美元,未來3年平均增速將保持在33%,對比同類公司處在較高水平。
營收保持快速增長,也意味著Zendesk市值存在巨大提升空間。假設2020年預期營收能達10億美元,由於仍保持較高增速,PS倍數取7-9X,預計屆時市值將達到70-90億美元,是當前36億美元市值的2-2.5X。
從市場空間和增長動力來看,我們認為10億美元也並非Zendesk上限。從以下三方面,我們看好Zendesk未來增長前景。
第一,智能客服行業本身蘊含巨大機會,AI將重構行業競爭格局,Zendesk已經走在智能客服前列;第二,Zendesk轉向大型企業客戶,這一戰略對公司未來成長作用巨大;第三,智能客服屬於CRM細分領域,向上擴張至營銷、銷售的空間巨大,而Zendesk具備向上擴張能力。
不只是工單,Zendesk憑藉AI與人工客服拓展大型企業客戶
國內普遍認為,Zendesk是一家以工單見長的公司。
2014年之前,Zendesk確實只有一款工單產品,但近幾年通過併購不斷擴充業務線,到2017年已經有四條核心業務線——Support、Talk、Chat、Guide,各業務線都已推出面向大型企業客戶版本。
因此,業務層面看,Zendesk已經成為一家有多產品線的智能客服軟體服務商,基於產品體系的擴展,同樣也開拓了可服務的客戶群體,Talk、Chat能提供更加全面的客服功能,適應大型企業客戶需求,再結合智能客服的應用,Zendesk成功延伸至大型客群群體。
四大產品中,Support居於核心地位,將Zendesk各業務串聯起來,客戶使用其他三款產品必須要購買Support。
Zendesk在原有工單系統基礎上探索呼叫中心、在線客服和智能客服,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服務大型客戶的需要。Zendesk過去的工單模式適合中小型企業客戶,卻難以涉足大客戶的複雜場景,這也限制了Zendesk未來的成長空間。
多產品戰略實施之後,提高了Zendesk服務能力、客單價以及市場空間,更重要的是為後續平台化戰略奠定了基礎,這部分我們稍後再作分析。
重點發力AI,Zendesk走在智能客服前列
AI是Zendesk重點發展領域,包括兩個部分,知識庫管理軟體Guide和搭載在Guide之上的智能機器人Answer Bot。Guide 於2017年5月上線,同年11月,Answer Bot完成前期測試,開始面向客戶提供商業服務。
Guide與Answer Bot相互協同,共同為企業提供AI客服服務,其中Guide是基礎,用戶如果要使用Answer Bot,則必須購買Guide服務。
Answer Bot能夠顯著減少用戶等待時間提高用戶滿意度,同時能提升客服人員服務效率,降低企業客服成本。根據Zendesk測試結果,平均100條客服請求,Answer Bot能夠正確處理其中6條,節省人工客服1小時工作量,節省客戶時間132小時。
Answer Bot按照服務效果收費,每解決一條自助客服問題收取1美元,批量購買最多享受7折優惠。Answer Bot能夠顯著減少對人力依賴,提高企業利潤,後續隨著知識庫不斷完善和機器學習作用顯現,AI的應答成功率還會提高。
對人工智慧而言,演算法和數據是AI的兩大核心,而其中又以數據更為關鍵。在智能客服領域,數據對服務質量至關重要,要真正發揮AI作用,企業客戶首先需要建立企業內部知識庫。
構建企業內部知識庫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但也並不容易。
沒那麼難是因為建立知識庫不需要建立起一整套行業知識圖譜,普通企業也可以構建自己的知識庫,以冷啟動方式,再結合機器學習,就能將AI應用到企業客服過程中。
構建知識庫沒那麼容易是因為建立知識庫的門檻高,搭建不合理的知識庫不僅不能提升效率,後續的維護反而會耗費更多成本,此外,哪怕是同一行業企業之間,知識庫也不能簡單複製。
Zendesk Guide就是一款知識庫管理軟體,它脫胎於Zendesk Help Center,包括免費版和付費版,規模小、業務簡單的企業可以選擇免費版,業務複雜的大企業客戶則需要專業版的服務。Guide以標準軟體的形式幫助企業搭建自身知識庫,本身實施周期不長,但是後續的機器學習過程持續需要人為干預,不斷幫助機器人提升正確率。
AI對行業的重構正在進行,Zendesk在智能客服領域已經走在了前列。
業務轉型效果開始顯現,未來潛力巨大
Zendesk在2015年開始進行業務轉型,重點轉向大型企業客戶,即客單價超過5萬美元(每年)或坐席數超過100的企業客戶。此前Zendesk主要面向SMB客戶。
在轉型過程中,Zendesk業務表現變化巨大。
在銷售渠道上,Zendesk過去依靠Freemium模式,即先提供免費版給客戶,當客戶需要更多功能時再提供付費版本,2014年Zendesk約 64%銷售線索來自於用戶自發搜索。
到現階段,Zendesk銷售策略主要是依靠合作夥伴進入大型企業,並通過多樣化產品策略,提高用戶復購率,這個過程中,合作夥伴為Zendesk的增長貢獻巨大。
受益於銷售策略的調整,Zendesk 2017年營收增長超過預期,全年營收規模從年初預計的4.20-4.25億美元調整到4.25-4.27億美元,三季度同比增長重回40%。
客單價表現上,Zendesk客單價在不斷提高,2017年客單價平均為3500美元,隨著大客戶比重提升,客單價5萬以上客戶比例將持續提升,目前Zendesk合同收入中37%來自於坐席數大於100的企業客戶。
未來隨著Zendesk大客戶戰略與多產品戰略的實施,Zendesk在客單價有巨大提升空間,這部分市場潛力巨大。
三步走戰略,長期有望成長為綜合軟體服務商
Zendesk的目標是成為類似於Salesforce的綜合軟體服務商,為實現這一目標,Zendesk在2014年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多產品化。現階段Zendesk四條產品線包括AI業務已經步入正軌,第一階段多產品戰略已經完成,下一步將從多產品模式向解決方案服務商轉變。
第二步,成為解決方案提供商。要實現第二部發展戰略,首先需要打通各個產品之間界限,同時不再僅限於客服領域,而是接入客戶服務的整個流程, Zendesk創始人曾表示,公司未來的發展將不局限於客戶服務(Customer Service),而是向範疇更大的客戶關係領域(Customer Relationship)延伸,而Customer Relationship則是Salesforce、Oracle這樣企業軟體巨頭激烈競爭的主戰場。
第三步,平台化。在成為解決方案提供商之後,Zendesk要從競爭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就需要平台化能力。無論是從銷售、營銷還是客服切入,殊途同歸,以客戶關係為導向的產品,最終都會走向平台化,這在國外已經是一條非常清晰的路徑。
Salesforce從銷售環節做起,最終打通銷售、營銷、 客戶服務、電子商務,並通過藉助AI建立壁壘,鞏固已有版圖。Zendesk要成長為一家應用軟體行業頭部公司,最終將會與其他應用軟體廠商在平台化的服務能力上一較長短。
雖然目前尚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Zendesk 第三步戰略開啟,應當是在2020年Zendesk實現戰略性10億美元收入,成為第三家CRM領域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SaaS公司之時。
Zendesk實現平台化的底氣,來自與自身在客服軟體行業的龍頭地位。
現有大型應用軟體公司普遍是在特定領域建立起自身壁壘後,再通過併購擴張,逐漸成長為巨頭。
就CRM軟體行業(包括銷售、營銷、客戶服務等)來看,Salesforce最初核心業務是銷售自動化,後來通過併購Pardot獲得營銷自動化核心能力,併購ExactTarget獲得郵件營銷核心能力,將這些能力全部整合進Salesforce CRM產品中,如今成長為市值750億美元的軟體公司。
Adobe做工具軟體起家,但是卻通過併購Omniture獲得營銷分析能力,併購Neolane獲得營銷自動化能力,並與自身在創意軟體領域絕對的領導地位結合,最終在營銷軟體行業站穩腳跟營收超過20億美元。
而規模較小的Hubspot,作為營銷自動化行業的頭部企業,也將目光放在傳統優勢業務之外的銷售領域,希望在銷售領域開疆拓土。
Zendesk在智能客服軟體領域名列前茅,以智能客服軟體尤其是工單系統作為Zendesk業務的核心,向銷售和營銷延伸,不斷融合新能力,Zendesk有可能仿照Salesforce路徑,成為又一家CRM巨頭公司。
風險因素:短期內保持較快增長,長期擴張無法避開巨頭競爭
短期內,Zendesk將保持在智能客服行業的領先地位,隨著AI應用的成熟以及逐步在大型企業客戶中站穩腳跟,Zendesk在短期內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到2020年營收翻番,成長為收入規模超10億美元的SaaS軟體公司。
10億美元營收目標的實現,將推動Zendesk成為一家市值達70-90億美元的公司。
但接下來Zendesk若要再上一個台階,收入再次翻番突破20億美元,成為行業內有領導力的軟體服務廠商,平台化戰略至關重要。若平台戰略最終折戟,Zendesk將很難再有突破。
Zendesk的平台化戰略,需要進入更廣闊同時競爭也更加激烈的CRM市場,挑戰來自多方面。
首先,是市場空間限制,根據Gartner測算,CRM市場規模在300億美元,其中雲服務佔比已經過半,CRM雲化日益演變成存量市場,市場競爭將越發激烈;其次,Zendesk業務延伸將進入各個巨頭的地盤,直面Salesforce、Oracle、SAP、Microsoft競爭,尤其是Salesforce佔據CRM SaaS的絕對壟斷地位,而Oracle、SAP、Microsoft手握大量客戶資源,也在積極將傳統CRM軟體雲化,這對Zendesk都將是挑戰。
Zendesk的突破路徑,仍是基於自身能力,構築競爭壁壘,以差異化的定位快速在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
回顧中國市場
從當前全球客服軟體行業,我們可以看到兩大趨勢:一是客戶服務智能化,即通過AI提升顧客滿意度,降低企業客服成本;二是客戶服務向前端延伸,滲透到銷售和營銷。
這兩個趨勢在國內也是如此,但是發展過程又不一樣。
在AI應用上。目前國內客服公司在AI應用上與國外還有差距,國外智能客服公司可以通過併購快速提升AI能力,如Zendesk、Freshdesk都在2017年併購了AI技術公司,而國內缺少這樣的土壤,靠自身技術積累,國內智能客服公司發展相對較慢。
除演算法能力外,在知識庫的搭建上,國內企業也存在差距。國外同類公司在工單管理上上能力強大,這種能力轉移到知識庫建設上相對容易,國內公司習慣於構建通訊系統,對企業內部信息建設缺乏經驗。
因此,整體上國內智能客服還處在早期,對智能客服的應用也相對原始,大多數情況下智能客服僅在深夜時段服務,或者是通過語音識別技術提供智能質檢服務,並未深入客戶服務流程。
儘管挑戰艱巨,但積極擁抱AI技術,是智能客服公司未來的方向。
在向營銷、銷售環節滲透上。客服行業直面客戶,同時又能積累大量數據,使之能夠成為是營銷和銷售環節的結合點。未來將客服與銷售、營銷部門打通,從客服軟體領域進入到範疇更廣的CRM領域。
Zendesk在實現單一產品向多產品線轉變後,今年開始邁向整體解決方案階段,將打通客服、銷售、營銷之間的界限,提供一體化的企業客戶關係解決方案。甚至在不遠的將來,Zendesk將仿照Salesforce成為一家平台型的公司,通過開放API和SDK,深度介入企業運行流程之中。
國內許多智能廠商已經意識到從客服向營銷、銷售延伸的巨大機會,正在積極向該方向轉變。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營銷、銷售類服務軟體仍是空白,如果有廠商能夠將智能客服做好,以客服軟體為核心,隨著營銷、銷售市場的成熟,逐步打入營銷、銷售環節,中國的Salesforce誕生在客服領域也有可能。
需要強調的是,從Zendesk的發展來看,大型企業客戶是智能客服企業成長繞不過的坎,大客戶不僅客單價高,客戶粘性強,而且隨著智能客服公司業務的延伸,存在交叉銷售的機會,這是Zendesk發展模式中可以得出的重大發展路徑。
而服務大型企業客戶,一方面不能簡單提供項目服務,而是應該提供標準化的軟體產品,如此才能做到快速複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強大的合作夥伴資源,有強大銷售渠道和銷售夥伴的廠商在這一環節將會有巨大優勢。
最後,我們已經能夠看到智能客服未來趨勢,接下來應當直視現有缺陷,加緊補上短板,搶先佔據市場競爭高地,我們預判,未來智能客服行業將會有巨頭公司出現。
聲明:本報告所有內容,包括趨勢預測等,由愛分析根據公開資料獨立分析得出,僅供讀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愛分析熱文
TAG:愛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