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軍統這幾手奇招,日本能打贏太平洋戰爭才怪了
得知這一消息,我方即由閩粵遴派台語、客家話流利的情報人員,在台北、基隆、淡水、高雄等處截取日軍的紙面情報,幾乎是日軍拿到同時,中國方面也能拿到。
『 二戰中圍繞東沙島的諜報戰 』
追截南海氣象情報
1937年9月2日,日本海軍突然以一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為主力,對我國南海諸島中的東沙島發動襲擊。守島海軍陸戰隊在觀象台台長李景杭少校指揮下奮力抵抗。無奈敵眾我寡,經激戰我軍除犧牲者外大部被俘,東沙島淪陷。
▲ 東沙島是抗戰前我國在南海諸島中唯一設防的島嶼
東沙島周圍淺灘密布,水況複雜,本可以堅守更多時間,但由於日軍在1930年便借來訪之機測量島外水深,加上清末民初日本曾一度佔領東沙島,對當地水文情況較為熟悉,因此戰鬥僅持續一天便結束。
此戰之後,東沙即落入敵手。但研究抗戰的學者們面對此戰,難免有一點疑惑——此時,日軍在華東、華北和我軍激戰正酣,兵力並不充裕,為何要分兵攻佔東沙這樣一個偏遠小島呢?畢竟,東沙守軍不過一排,根本不可能對日軍構成威脅。
若說這是為日軍在南海獲取一個立足點,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日軍在南海著力建設的真正對華作戰後方基地是設在三灶島的,東沙島過於狹小,不足以承擔充當海軍基地的作用。
直到戰後,這件事情才真正揭開謎底——發動此戰,乃是因為日軍急於獲得我國南海的氣象情報。
日軍攻佔東沙島緣於其航空兵在淞滬戰役前期的失利。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役爆發,但素稱亞洲最強大的日本海陸軍航空兵此時一度根本不能掌握上海上空的制空權。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首先是中國空軍的英勇戰鬥,在一次次空戰中給日軍造成重大損失;其次則是此時正值颱風季節,日軍航空兵試圖出擊上海的時候,遭遇颱風而異常艱難。
台灣歷史學者鍾堅教授考證:
「抗戰初期『八一四箋橋空戰』我軍全勝,系因日本海軍鹿屋航空隊自台北發航參戰,費盡浙海颶風尾而不自知之故。也因此日軍痛定思痛,戰後當即奪取東沙島我海軍觀象台,強化南海氣候資料之收集。」
當我們談到情報的時候,很少有人會想到「氣象情報」的重要性。實際上,由於軍事行動離不開氣象信息的支持,這種情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十分重要。
無論諾曼底登陸還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實施時間最終都是軍事氣象情報決定的。在抗戰的中國,氣象情報也深受重視。如駐延安美軍觀察組,除了溝通和交流以外,還有一項任務便是在收集華北氣象情報,以便支持盟軍航空部隊的作戰。
而中國南海地區的氣象情報,對於日軍來說有著特殊意義。這不但關係到日軍對我國華南入侵行動的成敗,也關係到其發動太平洋戰爭,奪取東南亞各地的侵略能否順利開展。
這其中,攻佔東沙是重要的一環,這是因為東沙島扼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進出南海的瓶頸,戰前便是南海地區氣象情報的收集和發送中心。
中國海軍此前在東沙島建有兩座30米高無線電通訊金屬天線,相隔150米,用1.45MW電台拍發正弦無線電波,通報之氣候公開情報服務範圍包括新加坡、香港、台北、上海、青島、北平等無線電接收台,也包括海上航行的在航商輪與艦船。島上並建有16米高電動閃頻式航標燈塔。
▲1925年中國東沙觀象台施工現場,左側的高桿為無線電天線,正中的鐵架為航標燈塔
日軍攻佔東沙島之後,中國軍隊發現日軍很快增強了東沙島作為氣象台站的作用。1938年,日本編成「東沙島派遣隊」常駐該島,駐防海軍陸戰隊一個小隊、通信兵一個小隊、氣象情報人員一組,以及海軍水路部設置的觀潮站,受日軍馬公要港部司令官水戶春造海軍少將指揮。日佔台灣總督府另外派遣勞工數百人登島,設立海水淡化蒸餾設施、陸上和水上飛機機場、碼頭等。
為了加強氣象情報的收集,日軍大本營從駐紮在千葉的直屬「FB氣球聯隊」抽調人員登島設站,使用「九八式濃紅色20瓦(指氣球發報機功率)氣球」,每日定時從東沙島釋放空飄,收集高空氣候情報,形成「加密高空天氣數值」。
我方發現日軍將南海東沙島氣象資料視為「機密」情報,利用中國海軍原有天線拍發加密電文,提供日軍在航機艦使用。
▲日軍使用的探空氣球和氣球上的標籤(從東沙島繳獲)
東沙島的氣象情報,在日本海軍南線作戰中起了重要作用。
而日軍控制這一要點,便意味著盟軍方面喪失了對於南海軍事氣象情報的獲得渠道。俗語道卧榻之側其容他人安睡,早在雙方開戰前,東沙方面的日軍氣象站對於駐菲美軍來說亦如芒刺在背。這也成為中美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秘密情報合作的重要獵取目標。
根據鍾堅教授所述,中國方面對東沙日軍氣象情報的截集,是由軍統局實施的。
軍統局在1938年聘請著名密碼專家亞德利(Herbert O. Yardley)建立偵察電台和密電組,執行對日電訊情報破譯任務,表面上亞德利與我國的合作是個人的,實際上則有中美秘密情報交流的條件,美方要求於中方的任務之一便是獲取東沙島發出的南海北部氣象情報。
▲密碼天才亞德利
亞德利與中國方面的合作並不十分成功,他後來返回美國,寫了一部雖然有名但內行看了基本視為小說的書描述在中國的經歷,這就是《中國密室》。
▲亞德利所著《中國密室》
他在《中國密室》中描寫了主人公與一位日軍收買的漢奸「獨臂大盜」鬥智斗勇的故事。今天看來,其中情節應是杜撰,但未必沒有一點影子。因為中國方面開始實施對東沙日軍氣象情報的電子偵察和破譯不久,日軍便提高了情報的密級,使我方對其破譯最終功虧一簣。這背後或許便有日本間諜的通風報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合作在東南沿海設立了156個氣象站,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氣象情報網,這也是美國海軍情報署和中國情報機構進行合作的首要使命。
這些氣象站所搜集的氣象情報經過匯總整理,可以準確預報西太平洋上大部分地區的氣象情況,對於盟軍在西太平洋上的作戰至關重要,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1944年以後的歷次戰役都離不開中美合作獲得的氣象情報。
有意思的是,在1941年至1944年間,中方向盟軍方面提供了大量基於日軍東沙氣象台的南海氣象情報。要知道氣象情報與其它情報不同,有著明顯的時效性,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難道在東沙島的日軍中有中國特工人員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鍾堅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披露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中國方面注意到,由於電訊能力有限,東沙島日軍除了用電文發報方式向上級發送簡明氣象情報外,更通過整理,以周報、月報等形式,製成紙本文件,以最快速度用軍用機自東沙島送至日佔台灣的馬公要港部,而後配發日軍各部。
得知這一消息後,我方即由閩粵遴派台語、客家話流利的情報人員,在台北、基隆、淡水、高雄、左營、馬公等處「運用愛國志士及反日份子」截取日軍配發的紙面情報,並用各種手段傳回。
東沙的氣象情報,幾乎是日軍拿到同時,中國方面也能拿到,枉費了東沙日軍加密工作的殫精竭慮。
這種「滾動式敵後情報」讓盟軍頗為驚異,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一方面,日軍在台灣已經盤踞四十餘年,自認根深蒂固,防備比較鬆懈。在當地日軍共21萬餘人中,只有800名兼管情報的憲兵人員,而搞笑的是他們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為日軍南洋各部徵發轉運慰安婦,所以對中方的情報戰防禦不足。
另一方面,軍統台灣站的站長是大名鼎鼎的軍統王牌間諜林頂立。他此時便隱藏在日軍特高課內部,有這樣一個飛來石大小的「內鬼」在那兒,日軍能打贏這場情報戰才怪了。
▲貌似溫文爾雅,還有個日本名字的林頂立因鎮壓台灣二·二八運動中「血債累累」而被台灣很多本土人士恨之入骨,但他在抗戰中忠於國家,不畏艱險,可說是最優秀的地下工作人員之一
林頂立原本被認為是抗戰中軍統與日軍經濟戰的重要暗子,近年來發現他所做的遠不止此。隨著檔案披露越來越多,不知道有多少老日本會做了林頂立的小紙人拿針來扎。
1944年後,我國在破譯日方氣象密碼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果(美軍軍官Theodore J. Wildman和Daniel W. Heagy在其中有一定貢獻),而日軍因作戰損失,密碼人員素質大幅下降,基本可以直接偵破東沙島的氣象情報,倒不再需要從台灣轉手了。
但軍統台灣站也沒有閑著。美國戰略情報據(OSS)協助中國情報人員在台北及高雄兩地設立了秘密偵通台,就近監聽,破譯和回傳以下三條線路上的日軍加密電文——
日本海軍佐世保到高雄線路
日本海軍上海到高雄線路
日本陸軍東京到台北線路
這樣一來,不要說東沙的氣象情報,連東京、沖繩、琉璜島的也如數收下了。
戰後,美國海軍部如是評價中國所獲氣象情報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意義,稱這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和在中國沿海的美軍潛艇攻擊敵海軍的惟一氣象情報來源」。
* 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完
請轉發到朋友圈
傳播歷史夾縫中的真相
▼薩蘇抗戰系列Top10
TAG: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