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仝小林:脾胃「鬱火」從散入手

仝小林:脾胃「鬱火」從散入手

仝小林:脾胃「鬱火」從散入手

鬱火有三辨,有平素內熱,外感風寒,腠理閉塞而為鬱熱者。有恚怒不發,謀慮不遂,肝風屈曲而為郁者。有脾虛食冷,抑遏陽氣於脾胃之中,四肢發熱,捫之烙手而為火鬱症者,前兩者好理解與辨別,外感者清之散之則郁,肝鬱化火者則清舒並用,唯脾胃之鬱火,病機難明,治療迥異,自李東垣創脾胃「鬱火」一說,對於鬱火的解釋,各執一詞。觀仝小林教授治療疑難雜病,常見虛而不補,見寒而不溫,見火而不清。究其原因,此虛非彼虛,此寒非彼寒,此火非彼火,蓋都是「鬱火」作祟,使陽氣不得生髮,機體功能失常而表現出一種異常狀態,此即李東垣的脾胃「鬱火」。弄清「鬱火」要從其產生的基本機制開始。

鬱火和實火從八綱上講都是實火,實火是指火性炎上為主要特徵的病證;鬱火是指有氣鬱的過程而化火的病證,所以其產生的機制在根本上是不同的。火郁之火,陽氣也,機體代謝產生之熱能也。陽氣,隨脾胃氣機升降,向外發散。主要靠皮膚、頭部、呼吸、大小便,將體內之熱,散發和排泄出去,但最主要的器官是皮膚和頭部。當散發或排泄陽氣的脾胃之氣機壅塞,或陽氣不足無力散發陽氣時,就會出現火郁證。

換句話說,散熱,靠的是中焦脾胃的氣機升降。那麼,什麼原因使陽氣發散不出去呢?具體而言,一個是虛,氣虛鼓動無力,能量散不出去,郁於體表或上焦、頂焦;一個是不通,何為不通,是各種病理因素,導致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受阻,陽氣不能外達。兩種因素或單一存在,或同時存在,使火散之通道被堵。所以從病因來看有兩點:1.脾胃虛弱,陽氣無力散發(陽氣絕對不足),郁於體表或上焦;2.脾胃壅滯,陽氣被遏(陽氣相對不足),郁於體表或上焦。故可將火郁證分為兩大類:陽氣虛火郁證和陽氣遏火郁證。

所以,火郁發之的郁證,與實火、虛火證之因機證治不同,前者治以清熱降火,後者以滋陰降火,脾胃之鬱火則應發散鬱火。

仝小林強調,火郁常由脾胃氣虛或陽氣被遏所致,故其火郁辨證要點為:1.燙(自覺)而不熱(他覺);2.炎而不(舌色)紅; 3.反覆長期;4.百治不效,按實火治不效,按虛火治也不效,百治不效,是火郁的重要辨治要點。

弄清楚了「郁」的基本病機,應之臨床,則要關注「郁」的外在表現,郁在外,則四肢、背、胸、腹等發熱;郁在上,或為咽炎、唇炎、舌炎、口腔炎,或為喉炎,鼻炎、耳炎、結膜炎,或為甲狀腺炎、淋巴結炎等是都可以治療。

仝小林經過反覆的臨床觀察,認為火郁的治療,關鍵在於一個「散」字,治療上也要從升散鬱火入手。


【代表方】:

1.陽氣遏火郁證:昇陽散火湯

2.陽氣虛火郁證:補中益氣湯

3.介於兩者之間:昇陽益胃湯

昇陽散火湯偏於不通,補中益氣湯偏於虛。視脾胃壅滯相關病理因素,如濕困、食積、氣滯、痰阻、血瘀之輕重,圓機活法,隨證加減。

【辨證治療口訣如下】:

火郁非實又非虛,體熱散發出問題。舌不真紅膚不熱,皮似火燎癢瘡起。炎上咽喉甲七竅,反覆出現久不愈。氣遏外周開鬼門,樞紐因除自奮蹄。昇陽散火為通治,氣虛火郁補中氣。識得治火個中昧,別賞一番新天地。

(作者:周源)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