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白話文選》卷九十四
《宗鏡錄》
《宗鏡錄》為阿彌陀佛化身的宋朝延壽禪師的重要著作,他根據《楞伽經》所說「佛語心為宗」,乃提出「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的教法,總結了宋以前中國佛學的得失,指出中國佛教的發展道路。其主旨在肯定唐代宗密「禪教一致」說的基礎上,予以發揚光大,並推及所有佛教宗派。
《宗鏡錄》全書約八十餘萬字,分三章,第一卷前半為標宗章,自第一卷後半至第九十三卷為問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為引證章。標宗章「立正宗明為歸趣」,問答章「申問答用去疑情」,引證章「引真詮成其圓信」。清朝雍正皇帝最熱心提倡《宗鏡錄》,認為不懂此書的人,沒有資格學佛。南懷瑾先生更認為《宗鏡錄》才是中國真正的《佛學概論》,其《宗鏡錄略講》本刊已連載完畢。應讀者要求,我們繼續連載《宗鏡錄白話文選》,這是中國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深入經藏意義非凡,願廣大同修,與此共進。
卷九十四
譯文
本書以《宗鏡錄》為標題,其要旨己經鮮明體現。前述部分雖以問答方式決斷了許多疑惑不解之處,但還恐怕有不未必信入。上根之人才看一眼,便可當下無礙解脫;而中、下根機者雖然他仔細讀了,也許仍會墮入誹謗和懷疑的境地。所以現在要進一步為那些信仰不深、未能斷除細小疑慮的人,更廣泛引述大乘佛經一百二十種,各類祖師語錄一百二十種,其他聖賢著作六十種,共計三百種,概括為一佛乘的真實教導。這可以說是標舉一字而攝受無邊教理之大海,建立一理而收取無盡的真實詮釋。
這些經論,一一都標舉綱要宗旨,猶如遍覽龍宮寶藏;重重予以引證,好比親聞驚嶺說法。它們能教眠雲立雪的禪僧坐參知識,也能使究理探玄的學者盡入圓宗。尋訪高僧輩出的叢林,如面對光輝的太陽;踏上祖師傳法的門欄,似窺見明凈的天空。大覺彰明,就肉眼而圓通佛眼;疑情頓開,即凡心而顯現真心。這可說是「現知」,指點法界於掌心之內;也相當於「親證」,探得玄旨於胸懷之中。
原典
夫所目《宗鏡》,大旨煥然。前雖問答決疑,猶慮難信。上根纔覽,頓入總持之門;中下雖觀,猶墮謗疑之地。今重為信力未深、纖疑不斷者,更引大乘經一百二十本,諸祖語一百二十本,賢聖集六十本,都三百本之微言,總一佛乘之真訓。可謂舉一字而攝無邊教海,立一理而收無盡真詮。
一一標宗,同龍宮之遍覽;重重引證,若驚嶺之親聞。普令眠雲立雪之人,坐參知識(注釋:叢林規定,禪僧每晚必須參住持,求其開示,稱作「晚參」;而在晚參之前,大眾齊集僧堂,坐禪澄心,以待晚參,則名「坐參」。知識,意為朋友,或熟悉的人;其人善,稱作「善友」、「善知識」,其人惡,則為「惡友」、「惡知識」。能說法導入於善的,便是善友,所以是善知識,略稱「知識」。);遂使究理探玄之者,盡入圓宗。尋古佛(注釋:意為古時的佛、過去世的佛,或辟支佛的別稱。這裡是對高僧的尊稱。)之叢林(注釋:指佛教多數僧眾聚居的寺院。意為眾僧和合共住一處,如樹木叢集為林。通常提禪宗寺院,所以也稱「禪林」。後世也有他宗寺院仿照禪林制度而稱叢林。),如臨皎日;履祖師之閫域,猶瞰凈天。大覺 ( 注釋:指佛的覺悟。凡夫無覺悟,聲聞、菩薩雖有覺悟而不大,唯有佛覺悟實相,徹底盡源。此外,聲聞雖自覺,而不能使他覺;菩薩雖自覺又使他覺,但覺行未圓滿;唯有佛自覺、覺他都圓滿。)昭然,即肉眼而圓通佛眼;疑情豁爾,當凡心而顯現真心。可謂現知,指法界於掌內,便同親證,探妙旨於懷中。
待續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所有恩,
下濟一切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安樂國!
請各位佛友今日吃素念經、
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學佛精進、福慧雙修、法喜充滿!
TAG:光明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