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極簡荷蘭史:不想掙大錢,跟鹹魚還有什麼差別!

極簡荷蘭史:不想掙大錢,跟鹹魚還有什麼差別!

英語中有句俗語:「Let"s go Dutch」。

如果有人跟你說這句話,那麼他是想告訴你:「我們AA吧」。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和AA付款沒有半毛錢關係,但它並非憑空亂造。

Dutch 指荷蘭人,因為荷蘭人喜歡算帳,無論和別人做什麼事,都要跟對方把帳算清楚,於是英國人就把「go Dutch」引申為「AA制」。

你或許認為這是英國人對荷蘭人的偏見,但在荷蘭幾百年的歷史中,他們的確表現出對算賬的極度熱愛。「我不欠你的,你也別想欠我的」,這是精明的商人們的生意邏輯。

這並不表示荷蘭人窮,窮到什麼都喜歡斤斤計較,而是因為他們的眼裡只認錢:

在荷蘭,抽大麻是合法的,只要你有錢;同性戀是合法的,只要你有錢;作為「海上老司機」—— 歐州最大的紅燈區,在這裡就連xx都是合法的只要你有錢

英國人帶有諷刺和戲謔的比喻除了認為荷蘭人「不夠紳士」以外,恐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出於羨慕和嫉妒。作為都曾在歷史上出演過海上霸主角色的國家,英國和荷蘭曾經是死對頭。

荷蘭人愛財的特點,已經融入他們的基因,他們在大海上航行,用生命向全世界宣揚自己的信條:「賺錢才是硬道理」。

荷蘭人愛賺錢其實很能被理解,因為他們曾經真的窮過,窮死了。荷蘭發展史,簡直可以說是一部白手起家的歷史。

不要跟尼德蘭比慘,你會輸的很慘

在詞典中搜索「荷蘭」,你會找到三種不同的英文表達:Netherland, Holland, Dutch

Dutch 不難理解,意指「荷蘭人、荷蘭語」,但另外兩個詞卻常常讓人困惑。我們來看看500多年前,發生在歐洲大陸最西端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阿爾卑斯山消融的冰雪匯成萊茵河,沿著山脈北麓向西流淌,經過西歐的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和德國,最後到達歐洲大陸最西端一片低洼之地,注入北海。

連同萊茵河一起向北海流淌的,還有發源於法國北部的斯海爾德河以及朗格勒高原的馬斯河。它們的起點不同,但終點一致——這片沒有高山丘陵,連稍待斜度的山坡都看不到的低洼之地。三條河流向西流淌,在歐洲大陸最西端的一處,沖刷出一片三角洲。

低地國家主要城市和河流

荷蘭語中,用Nedherland 來表示地勢低洼的地方,這片「低地」因而得名。Nedherland 在英文中寫作 Netherland,尼德蘭,它包括現在的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個國家。至於很多人習慣上說的 Holland 是什麼,我們後面會說。

800年以前,除了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尼德蘭沒有人煙。從12世紀到14世紀,才逐步形成了人類可以居住的土地。如果沒有一系列複雜的水利設施阻擋,尼德蘭北方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天將被潮汐淹沒兩次。

尼德蘭地勢圖(左)

尼德蘭衛星圖(右)

可以明顯看到海水倒灌和填海造地的痕迹

1717年的聖誕夜,對於尼德蘭人來說是一個不眠之夜,自西北方向吹來的大風不僅讓荷蘭一片狼藉,甚者給德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造成了巨大損失。

1717年洪澇災害的慘狀

為了和海洋爭地,避免在漲潮時遭受「滅頂之災」,尼德蘭北方的人們從 13 世紀開始「圍海造田」。他們築堤壩攔海水,再用風動水車抽干圍堰內的水。幾百年來,北方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 1800 公里,增加土地面積 60 多萬公頃。

尼德蘭雖然有著冬暖夏涼的溫帶海洋性氣候,但由於緯度過高,這裡氣候寒冷潮濕,而且冬季時間漫長——每年9月底到第二年4月都是冬季,比較宜人的只有6、7、8三個月。上次Roger是2月份去的比利時和荷蘭,在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門口雨傘都被吹得翻過來了......

這裡的自然資源非常匱乏,並且由於光照時間短,穀物難以生長,所以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北海石油之前,尼德蘭人唯一的自然資源就只有每年夏季洄遊到北部沿海地區的大量鯡魚。

荷蘭油氣田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格羅寧根地區和北海

14世紀,尼德蘭人口不到100萬,有20萬人從事捕魚業。但造物主並沒有給尼德蘭人以特權:生活在北海邊的其他各民族也都組織了捕撈鯡魚的船隊。為了爭奪漁場,尼德蘭人和蘇格蘭人之間曾爆發過三次戰爭。

多災難而少資源的尼德蘭恐怕是當時世界上條件最差的國家之一了,這裡完全不具備成為大國的優勢,沒有被兇猛的海浪吞沒就謝天謝地了,想要「賺錢賺到手軟」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尼德蘭人的賺錢秘笈

第一條: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賺大錢

尼德蘭背靠法國和德國,面對北海,海洋的對岸就是強大的英國,這樣尷尬的地理位置使其長期受制於人。16 世紀以前,羅馬、法國和德國都曾佔領過這個地方,自 16 世紀初起,尼德蘭地區就歸屬於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了。

尼德蘭夾在英法德三強國之中,心裡苦啊

但事實上,對荷蘭人們來說,誰是統治者一點也不重要,人們只專註於一件事:賺錢。尼德蘭人通過賺錢獲取被自然條件奪走的安全感,當金錢塞滿了腰包,內心就會獲得最大的慰藉。

13 世紀,當北海岸的蘇格蘭人跑來搶奪鯡魚資源的時候,除了戰鬥,尼德蘭人還想出了別的辦法。

1358年,在尼德蘭北部的一個小漁村中,一個名叫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的漁民發明了一種保存鯡魚的方法——腌魚:把鯡魚的肚子剖開,取出內臟,去掉魚頭,然後把鹽放在裡面,這樣可以讓原本保鮮期只有一兩天的鯡魚保存一年之久。一把小刀的智慧,使尼德蘭的鯡魚在全歐洲暢銷,尼德蘭人最終獨佔了鯡魚市場。

每年5月份,都有幾個荷蘭小城要舉辦鯡魚節,經過鹽漬的鯡魚是可以直接生吃的,荷蘭人的吃法是鹽漬生鯡魚夾著洋蔥或者乳酪吃......

吃鯡魚是荷蘭人們的保留節目

捕魚業並不能完全維持生計,因為一年只有一次捕撈期,雖然可以捕到 1000 萬公斤,但也就是人均 10 公斤左右,不僅養不活整個地區的百姓,甚至連漁民自己都難以養活。

在休漁期,大部分漁民還會去做運輸業和加工業。他們利用自己的漁船給歐洲其他國家運輸貨物,因此有了「海上馬車夫」的美稱,他們還從英國進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賣到歐洲。各地荷蘭人民全民開Uber的熱潮一發不可收拾...

一旦以貨物的流通和交換作為謀生手段,原本不利的地理位置也開始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地處西北歐的荷蘭,面朝北海,背靠廣袤的歐洲大陸,歐洲的兩條主要水道都從這裡入海。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排澇。

尼德蘭人修建了多條運河,構成了當時歐洲最發達的水上交通網。這些優勢使得尼德蘭具備了成為歐洲新的商品集散地的可能。

———運河

———河流

15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新航路的開闢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和文化的交流,也為尼德蘭提供了成就商業帝國的歷史性機遇。

尼德蘭人依靠著日漸進步的造船技術航海經,包括商人們在整個歐洲聞名的誠信精神,把東方的特產帶到西方,再把西方的技術帶到東方,在這個過程中把自己的口袋裝滿。

不過要真正成為強國,必須要先爭取政治上的獨立才行。

第二條:要命拿去,要錢找死

「誰也不能擋我財路」

尼德蘭這片人人以賺錢為目的的地區,憑藉航運業和造船業慢慢積累起了經濟實力,對周邊的大國來說,嘴邊的肥肉,誰手快誰先吃。所以法國、德國都曾統治尼德蘭。這一次,輪到了西班牙。

1543年,西班牙通過王室聯姻的方式宣布對尼德蘭的統治權。但尼德蘭人並不在意誰是頂頭上司,他們和以往一樣,表現得不以為意:

當西班牙宣布尼德蘭是自己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時候,尼德蘭人沒說啥;當西班牙重新劃分尼德蘭的行政區域的時候,尼德蘭人沒說啥;當西班牙以本國人代替尼德蘭人任職荷蘭總督的時候,尼德蘭人也沒說啥。但是當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把手伸進尼德蘭人錢袋子里的時候,他們爆發了。

腓力二世(1527—1598)

腓力二世需要很多錢,因為他一直在和法國打仗,但本國的經濟狀況很糟,赤字嚴重,農業欠收,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饑荒。

而尼德蘭北部的代爾夫特、布魯日等城市已經成為北歐的工商業中心,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則成了西北歐的貿易和金融中心。

腓力二世便通過徵收重稅的方式,將尼德蘭當成是填補軍事空缺的工具。這次真的觸到尼德蘭人的底線了,人們憤怒地表示拒絕,他們只願意在一段時間內提供一部分錢。 但是西班牙人根本不吃這一套。

尼德蘭人一開始希望以緩和的態度進行反抗。1566年4月,尼德蘭上層貴族的三百多人聯名向總督情願,提出兩個要求:一是廢除宗教裁判所——西班牙政府用來迫害新教徒的工具,二是減少稅收。但是腓力二世不僅沒有接受這兩條情願,甚至派了人稱「殘忍暴君」的阿爾巴公爵出任總督,施行更加嚴苛凶暴的新政策。

1568年,反叛的號角終於吹響,尼德蘭的獨立戰爭爆發。

要賺錢,先獨立

尼德蘭各城市向來各自照顧自己的生意,在賺錢道路上非常獨立,互不干涉。所以一開始,西班牙軍隊輕而易舉地擊潰了尼德蘭一盤散沙的反抗軍。在不到6年的時間裡,就有15萬尼德蘭人死於非命。

嚴峻的形勢使人們開始意識到,各省份的過於獨立不利於自我保護,要想好好做生意,只有以一個整體的身份脫離獨裁統治,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1579年,來自尼德蘭北方的七個省:荷蘭、澤蘭、烏德勒支、格爾德蘭、奧弗萊塞爾、格羅寧根、弗里斯蘭的代表們簽署協議,推舉當時歐洲最富有的貴族之一——威廉·奧倫治為領導者,來對抗西班牙的中央集權和其他宗教政策。

沉默者威廉(1533—1584)

威廉為人沉穩,不太喜歡發表自己的觀點,所以人們稱他為「沉默者威廉」。在尼德蘭歷史上,他是一個重要的存在,像克倫威爾或華盛頓一樣,他不是一個偉大的軍事領袖,他的事業完全是由他的個人魅力完成的。

威廉並沒有非常堅定的宗教立場——他成長於路德教的宗教環境中,後來受到西班牙前任國王查理一世——腓力二世父親的賞識改信天主教,最後又改宗成為加爾文教的教徒,但在政治上,他始終堅持尼德蘭自治。

這一年,在一些貴族的拉攏下,尼德蘭南方剩餘的十個省份組成了阿拉斯聯盟,宣布效忠西班牙國王。而北方七省則在威廉的領導下組成了烏特勒支聯盟,繼續反抗西班牙軍,成員約定互相牽制,不得與西班牙軍隊媾和,烏特勒支聯盟成為後來的荷蘭王國的基礎。

分裂後的南北尼德蘭

1581年,尼德蘭北方七省宣布正式脫離西班牙政權,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Dutch Repulic)——由於各省當中,荷蘭省(Holland)的經濟實力最雄厚,影響力最大,發展最快,所以聯省共和國習慣被稱為荷蘭共和國,而人們今天所說的荷蘭,實際上就是當時的北尼德蘭。

荷蘭(Holland)是尼德蘭的一個省份,由南北荷蘭省共同構成

原本同為一國的十七省,依據不同的宗教信仰,分裂為北方以加爾文教為主的荷蘭共和國,以及南方歸於西班牙政權之下的天主教尼德蘭。

抗戰八十年,只為賺大錢

西班牙當然不會輕易放棄尼德蘭這片富庶的土地,尤其是北方那些擅自獨立出去的強省:荷蘭、澤蘭和烏德勒支等,它們一年上繳的稅,足夠為西班牙打造一支超強戰隊。

但共和國鐵了心要徹底獨立,他們需要寬鬆的商業政策,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這些都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擺脫掉吸血鬼一樣的統治者是當務之急。

為了獲得更好的賺錢環境,戰爭從1568年開始,打了四十多年。直到 1609 年,大家都精疲力竭,不得不坐下來歇會兒,雙方簽訂了《十二年休戰協定》。

此時的歐洲,正在經歷宗教改革的衝擊,信奉天主教的國家與信奉新教的國家之間,在政治和宗教上的立場打得不可開交。1618年,歐洲爆發了宗教衝突為主的三十年戰爭,荷蘭共和國與西班牙也不可避免地被入其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

但與西班牙休戰的這十二年,荷蘭共和國的經濟發展進入到飛馳狀態,從東印度公司的建立到滿世界的荷蘭殖民地的建立,荷蘭共和國人民在全世界撒歡地賺錢,沉浸在數錢數到手軟的喜悅中,荷蘭迎來了真正的黃金時代。

1621年,十二年休戰協定期滿,兩國重新開打,但此時,西班牙昔日的海上霸主的地位已經搖搖欲墜。

Fishing for Souls, 1614,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這幅畫特別有意思,到底是天主教(右邊)還是新教(左邊)能拯救你的靈魂呢?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畫家的態度非常明顯。

1648年,隨著歐洲三十年戰爭告一段落,各國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西班牙最終承認了荷蘭共和國的獨立地位,並宣告兩國間的戰爭從此結束。

北方尼德蘭的獨立已成定局,八十年的獨立戰爭終於結束,愛賺錢的尼德蘭人在歐洲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取得了勝利,對於共和國人民來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十年戰爭是歐洲最後一次宗教戰爭,《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承認各國的主權,君主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為本國的臣民選擇其中之一,然而事實上各國對宗教的選擇與羅馬帝國曾經的勢力範圍大致吻合:

天主教勢力範圍基本等於羅馬帝國直接控制的區域,新教勢力在萊茵河以北,也是羅馬帝國不曾控制的區域,英國國教則是在雖然被征服但是未能完全控制的不列顛島上。

上:歐洲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的宗教情況(1648)下:羅馬帝國曾控制的區域

第三條: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共和國人民在賺錢這件事上表現出的睿智令當時歐洲各個大國瞠目,即使前線打得不可開交,整個國家依然能鎮靜自若把生意做好,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荷蘭在獨立戰爭時期迎來了黃金時代,靠的是膽子肥,腦洞大,速度快。1602年東印度公司的建立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儘管後世對其發展中販賣奴隸和暴力殖民等野蠻行徑抱以批判。

在脫離西班牙統治之前,荷蘭最大的貿易夥伴就是西班牙,但戰爭導致的貿易封鎖斷了財路,荷蘭人民決定直接和東方開展貿易。但問題是,本錢怎麼來呢?

為了籌錢,荷蘭人發明了一種好辦法:由市民籌錢成立一家股份公司,參股的市民成為公司股東,將來從公司利潤中分紅。集資的主體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它面向全社會發股票融資。

喜歡冒險的荷蘭市民紛紛拿著錢去東印度公司買股票,很快湊夠了600多萬荷蘭盾,信譽良好的荷蘭商人拿著錢與東方進行貿易,並承諾給投資人發股息。

在八十年獨立戰爭中(1568-1648),荷蘭人就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商業信譽。如果你在17世紀想在歐洲投資,荷蘭就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你投資給西班牙國王,國王就會拿你的錢去打仗,打輸了也就不還了,但是荷蘭人的生意卻有聲有色,他們秉持「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信用觀念,荷蘭的司法系統也相對獨立,能夠保護私有產權。

所以在跟西班牙打仗的時候,荷蘭人能夠雇得起僱傭兵幫他們打陸戰,也能夠借到足夠的錢來建造戰艦和商船,更多的商船又能賺更多的錢來償還債務。大國之間的戰爭打的是軍事,更是經濟和金融。

早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大樓

東印度公司最開始的貿易對象是亞洲種類豐富的香料。當時的歐洲人經常為如何長期保存食物的問題發愁。後來人們發現,胡椒等香料不僅可以掩蓋肉的腐味,還能殺死食物中的細菌。

對歐洲人來說,香料漸漸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所以從亞洲販香料到歐洲的利潤極為豐厚。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明內燃機之後,石油貿易是世界最重要的貿易,但是在這之前,香料貿易是世界上最賺錢的生意之一。納巴泰人、阿拉伯人都曾經在香料之路上發大財,直到奧斯曼土耳其封鎖了向東的道路,西歐人開始了大航海的冒險。

大航海時代,產香料最多的地方,多集中在東印度群島(包括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島嶼,也被稱為香料群島),而這些群島又分別被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英國人佔領。

荷蘭人從他們手裡奪得東印度群島的控制權,而且還在馬來群島、孟加拉、馬六甲、泰國、中國台灣、印度馬拉巴海岸和科羅曼德海岸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經營香料生意。

荷蘭東印度公司17世紀貿易範圍藍色區域:荷蘭控制區域紅色點:荷蘭控制港口

東印度公司通過限制香料的種植量、規定特定香料只能在某些島上種植等方式,成功壟斷了胡椒、豆蔻、丁香等香料的貿易。

除了遠東的香料貿易外,東印度公司在近東通過波羅的海與莫斯科進行貿易,通過萊茵河、艾姆斯河、易北河等與德國西部和北部的許多市場進行貿易,幾乎獨佔了西南歐與東北歐之間的貿易。

17世紀中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

當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威風八面的時候,荷蘭的西印度公司(WIC)也在大西洋大展身手。為了掌控哈德孫河這個重要商業通道,西印度公司在河口的一座小島上開拓了一個殖民地,名為「新阿姆斯特丹」。這個殖民地不斷遭受美國原住民威脅,英國人也多次入侵,最後在1664年落入英國手中。英國人將這個城市改名「紐約」(New York,即「新約克」,約克為英國郡名)。當時西印度公司曾在殖民地築起一道牆,用來抵禦英國人和美國原住民,這道牆的位置現在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街道:華爾街(Wall street)。

荷蘭商船橫行世界,17世紀中期,荷蘭擁有超過16000艘商船

東方的茶、銅、瓷器、絲綢,印度的香料、巴西的咖啡、墨西哥的白銀,這些東西源源不斷地進入荷蘭,阿姆斯特丹不僅成為世界各種貨物的集散地,也是世界的商務中心和國際信貸中心——在阿姆斯特丹購買的匯票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兌。依靠東印度公司和阿姆斯特丹銀行,以及龐大的商隊,荷蘭暴富起來。

十八世紀末,在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的過程中,荷蘭人落於下風。英荷戰爭導致國內對於亞洲貨品的需求量大減,荷蘭東印度公司爆發危機,終於在1799年12月31日宣布解散。東印度公司的存在依然是荷蘭重商主義的象徵,也是荷蘭黃金時代的象徵。

現代荷蘭人的生財之道

17世紀末期,荷蘭的經濟發展逐漸慢下來,到了十九世紀,在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的過程中,荷蘭失去了霸主地位,但是賺錢依然是荷蘭人的生活核心。2016年荷蘭人均 GDP 高達 45,282.82美元,世界排名第 16。

2016年各國GDP排名和2016年各國人均GDP排名

荷蘭產業結構表(2016)

O:GDP總值

A:農業 1.6%

B:工業 24.4%

C:服務業 74%

2016 年,荷蘭的第一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1.6%。荷蘭的地理和自然條件不適合農業生產,本國的糧食長期依賴進口。但是聰明的荷蘭人通過因地制宜地發展園藝種植業和畜牧業,竟然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主要出口花卉、肉類、乳製品、蔬菜、土豆等農產品。

曾經被商人用於投機的鬱金香產業,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園藝種植業,荷蘭人通過培育新品種,並利用一流的海、陸、空物流體系,實現大規模出口,創造世界鮮花市場交易的奇蹟。

荷蘭的花田

另一項為人稱道的產業是畜牧業業。到2015年,荷蘭197.1萬公頃的農業用地中,除去89.4萬公頃耕地,另有106.4萬公頃作為牧場,專業化、規模化的畜牧業生產,為荷蘭人創造巨大財富。

工業位居荷蘭國內生產總值第二,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4%。食品加工業、化工業和機械製造與電子工業是荷蘭的三大產業支柱。

荷蘭是歐盟最大食品出口國,不僅是食品、飲料和煙草的最主要生產國之一,牛奶和乳製品以及酒類生產行業同樣領先歐洲。在化工行業,荷蘭有300家從事化學工業的大中型企業,是世界第五大化工品出口國,荷蘭皇家殼牌、阿克蘇·諾貝爾和帝斯曼三大化學企業已躋身於世界12大跨國化工公司之列。

在機械製造與電子工業行業,荷蘭的汽車和船隻生產行業在歐洲佔有重要地位。另外,荷蘭注重環境保護,已形成成熟完整的環保產業。空氣凈化、污水處理、生活垃圾回收、土壤改良和水源凈化等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

服務業是荷蘭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6年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4%,集中於物流、銀行、保險、證券、旅遊和法律等行業。在全球擁有3000多家分支的荷蘭銀行( ABN-AMRO),是世界上擁有銀行網路最多的銀行之一,而作為荷蘭第二大銀行的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在全球排名前50。

以東印度公司為鼻祖的大批荷蘭跨國公司在《財富》500強企業中佔據了大量席位。殼牌石油、阿克蘇-諾貝爾、飛利浦等等,這些熟悉的名字都有一個共同的前綴:「荷蘭」。

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

總部位於荷蘭海牙和英國倫敦,由荷蘭皇家石油與英國的殼牌兩家公司合併組成。

世界500強企業中的荷蘭企業(2014年、2015年)

現代荷蘭人繼承了先輩們精明的商業頭腦,在重商主義的傳統和自由的商業環境中遊刃有餘地創造財富。一部荷蘭歷史,更是一部商業進化史。

荷蘭人有夢想也愛吃鹹魚,反正「我們就是愛賺錢」!我們是,飛翔的荷蘭人!

2014年世界盃荷蘭前鋒范佩西打入精彩進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眸Brighteyes 的精彩文章:

壟斷香料之路的佩特拉為何徹底衰落?

TAG:明眸Brightey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