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害慘楊家將的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是誰?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害慘楊家將的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是誰?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史海鉤沉:大宋的開國元勛潘美

害慘楊家將的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是誰?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潘美像

北宋初年,與遼國軍隊作戰的宋軍主帥名叫潘美。這個人物,在一些戲曲小說中是以反派角色出現的。當然,民間不方便直呼其名,而是改成了潘仁美。直至今天,很多人都認為潘美是個奸臣,而且是陷害楊家將致楊老令公楊業於死地的卑劣小人。

開封市裡至今還有兩湖,一清一濁,西邊是楊家湖,傳說是宋朝楊家將天波府舊址,東邊是潘家湖,開封人認為是宋臣潘仁美府第舊址。楊家湖水色碧綠清澈,潘家湖混濁污臭,據說就是因為楊家將世代忠良而潘美是個奸臣。

那麼拋開民間傳說不談,歷史上的潘美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潘美的資格甚老,周世宗柴榮為開封府尹時,他已是柴榮的手下。周世宗即位後,補供奉官。後來以功遷西上閣門副使。出監陝州軍,改引進使。

這個人年輕時頗有志向,「嘗語其里人王密曰:『漢代將終,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 他投靠後周政權,與當時同為青年將領的柴榮、趙匡胤等人交情甚厚。

趙匡胤「陳橋兵變」時,對潘美委以重任。他擔心「陝帥袁彥兇悍,信任群小,嗜殺黷貨,且繕甲兵,慮其為變,遣美監其軍以圖之。」

潘美果然不負趙匡胤的重託,以「單騎往諭」,進入陝軍營帳,頗有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氣概,用三寸不爛之舌,向袁彥等人曉以大義,「天命既歸,(爾等)宜修臣職」,袁彥被潘美打動,心悅誠服,跟隨潘美入京朝拜趙匡胤,以示效忠。

潘美不費一兵一卒,為趙匡胤解決了心頭之患。趙匡胤喜不自勝,對大臣們說:「潘美不殺袁彥,能令來覲,成我志矣。」

開寶三年,宋軍征嶺南,潘美為主帥,率大軍長驅至廣州,斬敵數萬計,擒獲南漢皇帝劉鋹,「送京師,露布以聞。」

宋滅南唐時,潘美為主帥之一,曾親「率精銳以短兵接戰......金陵平,以功拜宣徽北院使。

害慘楊家將的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是誰?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宋太祖趙匡胤像,潘美是他最為得力的助手之一

很多人認定潘美是奸臣的原由來自於致楊業戰死的一場戰役。

實際上對楊業之死應該負主要責任的不是潘美。

宋太宗雍熙3年,遼軍以十餘萬兵力大舉入侵北宋,宋兵分東西兩路迎擊敵人。東路由名將曹彬統帥,西路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主、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為副,又以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與遼兵接戰於朔州。

時遼兵勢大,不可硬攻,但護軍王侁邀功心切,主張強取。他命令副帥楊業進軍,楊業以為不可,說道:「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

王侁拒絕了他的建議,說道:「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王侁還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

王侁顯然對楊業存有蔑視之心,他敢於這樣蔑視楊業,嘲弄楊業也是有來由的。

楊業原是遼國盟邦北漢劉氏政權的大將,曾經受到北漢皇帝劉崇的寵信,賜姓劉,歸降大宋後才恢復原來的姓名。

看來宋朝軍隊中也講出身,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楊業之類由敵方陣營歸降過來的將領理所當然地要被嫡系所排擠,所蔑視。

楊業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服從。他知道此番出征如蹈死地,將行,對潘美等人流淚而曰:「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將立尺寸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

害慘楊家將的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是誰?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楊業像

他與王侁、潘美約定,請他們在陳家谷口安置伏兵接應。

王侁等在陳家谷口設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沒見到楊業,以為他取勝繼續追擊去了,宋史中說:「侁使人登托邏台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過了一會,前方探子來報,說是楊業被遼軍打敗,便帶兵撤離。潘美雖加阻止但態度不夠堅決。

業力戰,果至谷口。望見無人,

其實此時楊業與遼軍鏖戰,自午至暮,部眾已傷亡大半,原以為有人接應,誰知到了陳家谷口卻空無一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最後力盡被俘,其子延玉陣亡。

楊業悲憤莫名,楊業自投降宋朝後,一心愿為大宋建功立業。卻屢屢遭受排擠,一個忠臣,或者想當忠臣的人最大的痛苦是,得不到上司和同僚的理解,耿耿此心無處可表,反而被他們所害。可以想像,這個時候楊業真正是心碎欲裂。

楊業被俘後嘆息說:「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遼國將帥都勸楊業投降,被楊業拒絕,絕食三日而亡。

後來民間戲曲、小說說楊業當時是頭撞李陵碑而死,李陵是漢朝大將,也因主帥陷害,孤軍作戰,被匈奴大軍包圍,在走投無路之際,投降了匈奴。漢武帝以為李陵盡節陣亡,為他立碑紀念。但不久,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傳到漢廷,漢武帝惱羞成怒,將李陵的家屬盡行誅殺,太史公司馬遷說了幾句為李陵辯解的話,也慘遭腐刑。

楊業與李陵遭遇相同,但是楊業寧死不降,其境界又不知超出李陵幾許,民間輿論將他和李陵的故事放在一起,更突出了楊業事迹的悲壯。

楊業死後,宋廷旌表楊業「儘力死敵,立節邁倫,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求之古人,何以如此!」(《宋史·楊業傳》),評價相當高,並給楊家以豐厚饋贈,「業既沒,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並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並為殿直」令楊家其餘六子都入朝為官。

害慘楊家將的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是誰?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天波楊府

楊業之死死得壯烈,確實讓人感到痛惜。

潘美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責任就在他身為統帥,未能有力節制王侁的輕敵妄動。但是如果說把責任全部都歸於潘美,這也與事實不符。

這是因為王侁———這個造成楊業之死的主要責任人,他具有特殊的身份,他是隨軍護軍,負有直接對皇帝提供軍情的特權,而不是統帥的下屬,潘美對他只能尊重,這也是導致潘美指揮失誤的重要原因。

再從潘美和楊業二人的身份和關係看,似乎也難說他們之間有什麼個人恩冤。潘美是開國元勛,是趙宋王朝建立一代基業的最基本骨幹這樣的人物,要說對他宋王室懷有逆志,於大敵當前,自毀長城,陷害自己屬下的大將,那是難以想像的。

據一些野史筆記記載,潘美此人為人還是比較厚道的,如《隨手雜錄》、《默記》中記載,趙匡胤奪取皇位初入宮時,見一宮女抱著一個小孩,問之,宮女答道:「是世宗的幼子。」趙普等人說;「殺掉算了。」 潘美在旁不語,趙匡胤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

潘美於是向趙匡胤要求自己來收養這個孩子,把他抱回了自己家中,改姓潘,取名惟吉,趙匡胤後來也不問,潘美也不復言,這個孩子長大後也在朝為官。

潘美對已經失勢的世宗之後存保護之心,可見此人天良尚存。因而說潘美是奸佞之人理由並不充分。現在所說的潘美是個奸臣,僅僅是「戲說」而已,「戲說」是「戲說」,歷史是歷史,這兩者應該區分清楚。

但是潘美是一位經驗豐富、久經沙場的老資格的軍事統帥,他應該知道孤軍出戰將會帶來什麼後果?而且此行的主要任務只是接應南歸民眾,沒有必要貿然與敵交鋒。

楊業的死,雖然出於王侁的胡亂指揮,但潘美不知出於什麼心理,不發一言。而當楊業出發後,作為主將的潘美,不遵守救援楊業的約定,更不制止王侁等人的擅自行動,自己也隨王侁一走了之,顯然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潘美的作為,有人認為應該從他的嫉妒心理去理解, 楊業是位驍將,素有「天下無敵」之稱,其在北漢時,就為趙匡胤、趙光義等器重,太宗千方百計將他收服,對他「密封橐裝,賜予甚厚。」以楊業「老於邊事」,將守防邊關重任交予他,他與遼軍交戰,屢戰屢勝,「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楊業的功績遭到了宋軍中不少將領的妒忌,「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

潘美素以能攻善戰自翊,現在來了一位副手卻是「天下無敵」,光彩蓋過了自己。

嫉妒是一種低賤的情感,常常會扭曲一個人的心靈。

嫉妒的火焰在他胸中燃燒,使他感到自卑和不安全,因而不排除在他潛意識中有讓楊業出醜,藉此貶低楊業陰暗的一面。這時的潘美彷彿與昔日保護世宗之後的潘美;單刀赴會說服兇悍的陝帥袁彥歸順的潘美;英姿勃發統率大軍,平定嶺南和江南的潘美判若兩人。

可見人性絕對不是一個單一的東西,也不都是優秀的東西,人性本身就充滿著悖謬與分裂。

宋軍回朝後,王侁、潘美等人為逃避責任,還企圖掩蓋事實真相。楊業之妻折太君與兒子楊延昭難抑悲憤,將王侁、潘仁美以陷害忠良之罪名告下御狀,宋太宗准狀,下旨治罪,將王侁、劉文裕罷官,「王侁除名、隸金州,劉文裕除名、隸登州。」

但潘美這個人過去對宋朝的建立功勞甚大,他和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私交甚好,趙光義對潘美公然偏袒,僅僅予以貶官三級的處分,而且第二年就官復原職,這樣的處分明顯不公。當時朝廷上下,對此議論紛紛,民間輿論更沒有放過潘美,在以後民間流傳的小說和戲劇中,潘美的故事越編越多,潘美被描寫成為一個無德無能、陰險無恥的小人。民間甚至傳說,他的後代都愧為潘姓,而改姓為馮。

害慘楊家將的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是誰?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電視劇中的潘仁美形象

不過查閱《宋史》,有專門列奸臣之名的《佞幸列傳》,潘美不在其中,相反,宋史對潘美的評價很高,潘美被說成是奸臣完全是民間輿論的力量所致。這一方面說明當局的處分不公,自有民間的輿論來偏正,而不以史書是否記載為依據;另一方面也說明,有宋一代,對民間輿論的管制還是比較寬鬆,對這些毀謗大臣,議論朝政的輿論沒有採取嚴厲的措施一味禁殺打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讀古典 的精彩文章:

海瑞真的餓死女兒了嗎?從他對寡婦改嫁寬容來看,此事極不可信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