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明師傳法,首先傳的是這個

明師傳法,首先傳的是這個




汝等比丘,


於我滅後,


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如暗遇明,


貧人得寶。




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


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佛遺教經》




【妙祥法師開示】



一居士問:修行沒有明師傳法,一世能解脫嗎?





阿難尊者,曾經在修行中有一天有所證悟,他就跟佛講,他說:「我今天體會到了,修行有一半是善知識給的。」




佛說:「你講得不對,你的全部修行完全是由善知識給的。」所以說修行沒有明師傳法是不行的,應該有明師。這個是因為師師相傳,這是很重要的。




這「師」指的是什麼說的,是戒律。所以說對戒律,必須按照釋迦牟尼佛所定的戒律去修行,不能給變樣,這就叫師傳。



如果不傳戒律,就不能說是真正的師傳。因為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說「以戒為師」,所以戒才是真正的師傳。




「一世能不能解脫?」在於我們是否努力。如果你不努力,永遠不會解脫。別說一世,千世萬世他也不能解脫。




如果我們努力,終究一天,到位了,就會解脫。努力一天,就解脫一步。




特別是在末法時期,虛雲老和尚講,善知識難遇,在善知識難遇的情況下,你不如一部《楞嚴經》常隨其身,作為你隨身的善知識。這是很好的。




所以說我們現在應該要找善知識,要看《楞嚴經》,要學習戒律。這樣我們早晚一天會解脫。

(摘自溯源佛教網·《經行》)






佛講:「阿難,如汝所問,佛滅度後,以何為師者?阿難,屍羅波羅蜜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屍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戒律。佛說:佛滅度後,以什麼為師呢?就要以戒為師。佛在世以佛為師,佛走了以後,以戒為師。




戒為汝等大師——就是說戒就是佛,佛就是戒。這是很重要的,這是佛親口所宣、所講的。




現在有的人把戒看成什麼呢?人天小乘。他沒有看成是佛,他看成是一種修行的方式,可修可不修。修就多一點,不修也沒有問題,這是錯誤的。

(可參考:

當你看不起「小乘」時,你已經小了




如果沒有戒律,誦一切的經,佛所不聽。不管你是念佛、誦經,佛所不聽。必須以戒為師,所以戒律對我們末法時期就十分重要了。




屍羅波羅蜜戒,這個屍羅,就是說戒像波羅蜜一樣,非常甜美,能滋養我們的身體,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不光是出世的問題,你守戒律,包括在世間上,就是你不出世,也會得到莊嚴,非常莊嚴,而且事事如意,人人尊敬。所以這個戒律對我們來講是太重要了。



現在為什麼說戒律重要?因為魔所害怕的就是戒律,他們首先破壞的就是戒律。所以有了戒律,魔就無所遁身,也沒地方藏了。




你說得再怎麼好聽,再怎麼騙人,按戒律一衡量就知道你所說的是錯誤的,是不對的,是騙人的,和佛所講的法是不一致的。所以說佛戒是照妖鏡,什麼樣的邪魔外道都可以看出來。




所以說,我們如果學佛,一定要把握住戒律這一關,有了戒律才有我們的法身慧命,沒有戒律我們的法身慧命就不成立了。所以說「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這句話嚴格講,可以講幾天幾夜,可以講這一生也講不完,為什麼呢?因為戒能生定,定能生慧。但很多人的認識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定是定,慧是慧。定從哪兒出來的呢?他認為:我打坐,這就是定;或是我念佛,這就是定。




就好比一個碗,底下有眼兒,如果這個眼兒不堵住了,你再怎麼努力,也就是裝再多的水,都會從這個眼兒里流出去。所以說要想把這碗裝滿,首先應該把這眼兒堵住了,才能裝滿水。



戒律就能堵這個眼兒,也就是能堵住漏洞。所以說戒能生定,戒能保證定不斷地增長;由於定力不斷地增長,才會逐漸有智慧。




就像開礦山一樣,你沒有好的工具,打不開礦山。打不開礦山就挖不到裡面的寶藏。特別是甚深的定慧,什麼是甚深的定慧?那就是出世間的定慧。




出世間的定慧必須由戒律來完成,這個沒有什麼疑問的,如果沒有戒律,它是不可能產生的事情。所以說戒律能產生甚深的——也就是出世間的定和慧。




所以佛講:戒為無上菩提之本。沒有這個根本,你想得無上菩提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阿難尊者,他問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以誰為師?佛說以戒為師。




「戒為汝等大師」,這句話太正確了,救了千千萬萬無數眾生。如果沒有這句話,我們難以想像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摘自溯源佛教網·《吉祥經講記》)






了解「誰是你的師父」,請點藍字標題。更多資訊請回復「目錄」,或點擊閱讀原文。








【溯本歸源,續佛慧命。遼寧海城大悲寺—溯源佛教網官方微信公眾平台:suyuanfojia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溯源佛教網 的精彩文章:

TAG:溯源佛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