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相:袁世凱到底有沒有變賣清朝的宮廷瓷器?
一、袁世凱提議賣瓷器以度過難關
1911年11月,袁世凱就任內閣總理大臣,朝廷財力匱乏,已經快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無奈之下,袁世凱和紹英(時為署度支大臣,相當於代理財政部長)聯合上奏,請求將盛京大內、熱河行宮舊存瓷器一一清理之後進行出售,以救目前之急。
盛京大內就是瀋陽故宮,從1625年努爾哈赤決定遷都瀋陽開始,直到1644年順治入關遷都北京,將近20年的時間,瀋陽一直作為清朝的都城;熱河行宮也就是承德避暑山莊,從康熙朝開始避暑山莊就成為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這兩個地方的瓷器等物件「均屬希世奇珍、全球罕見」。大清朝竟然要變賣祖宗的遺物以度日,可見已經真正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奏摺獲准之後,袁世凱通知東三省總督、熱河都統對大內瓷器進行清點,然後再運至京城變賣。
二、趙爾巽提出就地變賣
瀋陽方面,變賣瓷器的工作由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全權負責。接到袁世凱的命令後,趙爾巽電奏內閣,提出將瓷器運送到京困難不少,希望在瀋陽進行登記和變賣等工作。在電報中,趙爾巽還說,盛京所存大件瓷器並不多,即使全部變賣了,也籌不到多少錢。他因此提出將其他寶物也一併變賣,「別項寶物亦祈奏准變價,或大款方能有濟」。獲准之後,趙爾巽派人開始查驗盛京大內藏品,而且查驗的範圍並不僅僅局限於袁世凱在奏摺中所說的大件瓷器,還包括其他藏品。
1912年1月9日,趙爾巽發電報給袁世凱,報告了盛京大內所存寶物的數量和價值:他在電報中說,數量超過萬件,價值3000萬兩左右。這些寶物除了瓷器之外,還包括罕見的孤本典籍、乾隆皇帝的石硯、早期皇帝的佩劍等等,
三、外國商人趁火打劫,出價低到離譜
變賣消息傳出之後,第一個表示願意購買的是法國商人李那兒。他在法國駐瀋陽總領事貝鐸的陪同下,親自到瀋陽故宮參觀查驗。精明的法國商人李那兒看出大清亟需錢款解決困境,便極力壓低價格,初次出價40萬兩,並提出要將瓷器運送到天津交割完畢後才付款。
趙爾巽說價值3000萬,而法國人只願意出40萬兩,這樣的差距真可以天壤計。
這讓趙爾巽無法接受,於是他複電拒絕,並報告袁世凱說「惟李君所開瓷器價值相差太巨,未能允售」。後來還陸續有外國人表示要購買,但因種種原因均未能達成協議。
四、袁世凱當家了,卻改變主意,不允許再變賣
瓷器還沒有賣出去,清朝就滅亡了。
1912年2月12日,清帝頒布退位詔書,「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袁世凱出任臨時總統。
袁世凱「當家做主人」後,卻改變了之前變賣瓷器的想法。
剛當上總統不久,袁世凱就追問趙爾巽瀋陽故宮藏品的下落。趙爾巽回復說,寶物原封未動,在沒有得到袁總統的指示,誰也不敢私自處理。
1912年4月19日,美國駐奉天(即現瀋陽)總領事給趙爾巽寫信,說遠在日本的美國駐日大使歐布賁獲悉盛京大內的皇宮寶器要變價出售的消息,如今歐布賁奉命要從日本調駐義大利,離任之際,他也想買這批瓷器。
但是趙爾巽明確回復美國人說,袁世凱已經不準售賣這批瓷器,變賣寶器的計劃現在已經作罷。之後,瀋陽方面變賣大內瓷器的事情就再也沒有人提及。熱河避暑山莊方面的情況也和瀋陽一樣,都沒有真正賣成。這些無價之寶沒有流出國外,真是值得慶幸。
但是有多少進了趙爾巽等官員的腰包,那就不得而知了。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