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雞缸杯價值是不是價值千萬!

雞缸杯價值是不是價值千萬!

下圖鈞瓷眾所周知,2014年,一件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8124億港元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成交紀錄,繼而成為了藝術品市場上的焦點。

鬥彩又稱逗彩,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

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

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

成化鬥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緻,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萬」字。

總而言之,鬥彩瓷器小巧鈴瓏,無論是何種器型,都具有端莊圓潤、清雅雋秀的風姿,有著別具一格的氣韻。

成化鬥彩常見器型

罐:可分為深腹高體與扁腹矮體二式。

高罐:廣口與頸直連,豐肩,上腹部圓闊,腹下收斂,圈足內藏而淺。

矮罐:廣口、短直頸,肩腹到脛部由擴張形的曲線勾勒,圓潤飽滿,內圈足淺碩,透露著一種端穩、秀雅、含蓄的美,時代特徵鮮明。這兩式罐均以直邊平面、頂心微隆的蓋子配戴,亦稱「蓋罐」。

杯:主要分為缸杯、蓮子杯、鈴鐺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廣口微微,口下至底輪廓線緩收,內圈足,以其體小卻形似大口、大底、碩腹的淺缸而名。

蓮子杯:小圓口直連腹壁,下腹部線緩收,小圈足,形似蓮子,故名。

鈴鐺杯:廣口,沿邊微撇,以內收後外展的曲線勾成形體輪廓,形似倒置的小鈴鐺,故名。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稱高足)相連而成,變化之妙則在於杯腹的大小與高柄的高矮之中。約可分為三型。

Ⅰ型:敞口,深腹,細高柄,撇足;

Ⅱ型:廣口,淺腹,高柄略短,撇足;

Ⅲ型:敞口,深腹,細高柄起弦,撇足。

由於杯腹與高柄的比例勻稱適度,且勾勒形體的廓線緩展,賦予器型柔和舒展、亭亭玉立之美。

上述分析可見,成化鬥彩器胎釉細膩柔潤,造型精巧秀雅,色彩明麗清新,不愧為一代名瓷。

在我國曆來就有琺琅第一,鬥彩第二的說法。

客觀的來講,雖然鬥彩在胎土方面優於琺琅彩,但是經過了三百年的歷史演進,我國在制瓷工藝之上發生了極大的進步,無論是製作技藝,還是彩料豐富方面琺琅彩均高於鬥彩,琺琅彩雄踞瓷器之首當之無愧。

雖然如此,但是鬥彩依然在我國瓷器中佔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創造性的燒制方法為後世瓷器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關於鬥彩的鑒別,可藉助於清雍正琺琅彩進行比較。

胎土方面

由於成化年間的鬥彩早於雍正年間的琺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間,優質的胎土早已被用盡,所以僅從胎土上面來看,鬥彩略高於琺琅彩的質量。

成化鬥彩胎土的顯露部分色澤非常純白而且油潤。而雍正琺琅彩雖然繪製工藝到達了頂峰,也沒法彌補「先天不足」的劣勢。

彩料方面

鬥彩與琺琅彩所繪製的圖案均突出胎體表面,但是仔細比較會發現鬥彩略低於琺琅彩。

紋飾方面

雖然都是宮廷御做,所繪圖案都經過皇帝批准,畫師都為宮廷御用畫師。但是成化年間的鬥彩,其繪畫圖案均為宮廷畫師親自創作,其線條生動流暢,筆法活潑。

而雍正年間的琺琅彩圖案,雖然筆法依舊老練、準確,卻缺乏了鬥彩瓷器上團的自由之風,略顯獃滯。

瓷器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收藏者眾多。同時,瓷器收藏還是一門學問,收藏者需要對其收藏規律和理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避免上當受騙。那麼,瓷器收藏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該如何進行鑒別呢?

古陶瓷鑒定專家認為,收藏要善於學習和積累經驗。既要掌握辨偽識真的本領,也要提升自己的審美修養。要了解歷代的工藝美術史、藝術史,同時也要將自己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避免盲人摸象、一葉障目。因此,瓷器的鑒別建議從以下八個方面入手:

一、看器型

許多瓷器都是有時代特徵的,有其獨特的形狀、大小等風格特徵,各朝代之間相差很大。比如梅瓶、玉壺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燒制;但洪武梅瓶口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瓷器愛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圖錄上每一個朝代器物的形狀、大小,並用心記下每一朝代的標準器型,在實際辨別中做到心中有數。

 二、看胎質

鑒別胎質要從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質一般較粗糙些,略泛黃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質較為潔白、精細。

三、看釉面

觀察瓷器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

第一類,使用過或者陳設過的瓷器,上面的痕迹和年代感是現代仿品無法觸及的。

第二類,從未使用過的瓷器,上面沒有使用過時屬於「庫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關澤也是柔和的,有一種自然的「韻光」。

第三類,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時間太久,釉面表層收到化學侵蝕,形成了吃土的現象,釉面發烏,用放大鏡看能看見很多吃土的土斑。

 四、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層部分,而不是色釉層。因為古時候的柴窯和現在的氣窯燒制出來的氣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五、看紋飾

紋飾特徵表現在題材、彩料、畫法等方面。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製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個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準記載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由於青花五彩和鬥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青花的呈色來為彩瓷斷代。一定要注意區分凝聚斑和鐵鏽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說,研究各個時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點,找出瓷器繼承、發展、演變的規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藝都可以作為斷代的工具。比如元代工匠在修理足處理時,是先挖後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內,是按逆時針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會留下螺旋痕迹,於中心收刀。

八、看款識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自明代永樂年開始,各朝代官窯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號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瓷器的底款所用的字體、格式截然不同。

綜合上述內容不難看出,歷代瓷器在器型、胎質、釉面、釉泡、紋飾、青料、底足、款識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成為鑒定瓷器的各項依據。但是,收藏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普遍規律中也常有特殊規律,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微拍堂特邀古陶瓷鑒定專家提醒,鑒定瓷器時,不能拿著條條框框去套,而要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反覆推敲、慎重定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