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人生,既要「慎獨」,也要「慎眾」

人生,既要「慎獨」,也要「慎眾」

人生,既要「慎獨」,也要「慎眾」

欲成為君子,獨處是最好的修鍊。

因為獨處時,無人管制,沒有監督,人就容易放鬆警惕,忘記戒律,放縱自己,人的各種壞毛病、壞習慣、壞思想就可能蹦將出來,動搖理想,消磨意志。

獨處,最能顯現出一個人的本性,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一些最微小的細節常常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靈魂。

人生,既要「慎獨」,也要「慎眾」

- 1 -

君子慎獨

《大學》有言: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兩部儒家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了一個君子品行——慎獨。

何謂「慎獨」?

宋代學人陸九淵說:「慎獨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說,慎獨即「處世當無愧於心」。「正其心」是慎獨,「誠其意」是慎獨,表裡如一,毋自欺也,是慎獨。

慎獨,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能慎重行事,不自我麻痹欺瞞;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不隨口妄言。

不要認為事情有所隱藏,就可以去做,不要讓雜念侵擾內心,以為別人不知道就讓言語隨口而出,當獨自一人時,更要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自重自愛。

人生,既要「慎獨」,也要「慎眾」

東漢安帝時,昌邑縣令王密為感謝楊震的提挈之恩,夜裡懷金十斤饋贈,被楊震拒絕。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後「愧而出」。

清代時有位叫葉存仁的官員,從政30餘年,甘於淡泊,從不苟取。一次離任時,僚屬們臨別饋贈禮品,為避人耳目,特地夜裡送來。葉存仁見狀將饋贈品原封退回,並賦詩一首相贈:「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君子慎獨,修己以安人,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也。

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一個表裡如一的人,做事光明坦蕩,事無不可對人言,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

人生,既要「慎獨」,也要「慎眾」

- 2 -

要慎獨,也要慎眾

如果說慎獨是一種「自我約束」,那「慎眾」同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自我約束。

宋元之際,世道紛亂。學者許衡外出,天熱口渴。路遇梨樹,行人紛紛摘梨解渴,唯許衡不為所動。

有人問為什麼,他說:「此非吾梨,豈能亂摘?」別人笑他迂腐:「亂世梨無主。」許衡正色回答:「梨雖無主,而吾心有主。

既要自律慎獨,也要嚴己慎眾,這是修身律己的兩種不同境界。

慎眾,慎的是「從眾」。

《烏合之眾》說,「群體中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無論什麼地方」。所以,當身處群體中時,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為「生態」所染,不為「氛圍」所亂,不為「情緒」所惑。

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他人的不良行為,就好像是打破了一扇窗,流風所及,如果定力不強、修養不夠,很容易讓自己的防線也失守。

可見,「慎眾」就要在見賢思齊的同時,要有「見不賢而內自省」的意識,注意從前車之鑒里吸取教訓。唯有如此,才能祛除私心雜念,抵制歪風邪氣。

人生,既要「慎獨」,也要「慎眾」

其實無論是「慎獨」還是慎眾",說到底,都是一個修身、修心的過程。有了堅定的內心、堅強的自我,無論外界是嘈雜還是幽暗,就都能秉承道德原則,守住本心,做好自己。

就像楊震說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許衡說的「吾心有主」,我們真正應該敬畏的,不是利益的算計、外在的壓力、制度的約束或者他人的評價,而是道德的信仰、內心的律令,這是守德修身的最高境界。

做到「慎獨」與「慎眾」,才能在獨處時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在眾人中反躬自省、自反而縮,從「不能」、「不敢」升級為「不想」,最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