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一樣的《紅薔薇》

不一樣的《紅薔薇》

01

不一樣的諜戰劇

專訪《紅薔薇》藝術總監鄭曉龍

著名導演鄭曉龍是個講故事大師,他擅長於帶著批判的眼光講述人文關懷的故事。他涉獵過很多電視劇類型,古裝、現代、醫療、農村……每次出手都大勝而歸。眼下,鄭導開始嘗試熒屏大火的諜戰劇,由他和「徒弟」金曄操刀的諜戰劇《紅薔薇》目前正在江蘇衛視黃金檔播出,該劇打破了這一既定思維,它讓在諜戰劇中一直身處配角的女性成為主角,講述了夏雨竹(楊子姍飾)的人生蛻變和革命成長史。鄭曉龍導演告訴記者:「能夠加盟《紅薔薇》是一個巧合,我對諜戰劇本身其實沒有興趣,但是如果講特工的人生故事,我就覺得特別有意思。現在很多諜戰劇都拍得眼花繚亂、醉生夢死的。我們就是要打造一個不一樣的諜戰劇,拍出真善美來。」

諜戰中的人生故事才最有魅力

從幕後班底來看,《紅薔薇》絕對稱得上超豪華陣容。既有鄭曉龍、金曄「黃金搭檔」操刀,又有周萌、王瑩菲、趙冬苓眾多金牌編劇的聯手執筆,再加上眾多實力派演員的加盟,更是贏得觀眾滿堂彩。鄭曉龍和徒弟金曄曾一起合作的《甄 傳》、《羋月傳》均創造了收視奇蹟,此番師徒二人再度攜手,無疑是為《紅薔薇》上了「雙保險」。

提到金曄,鄭曉龍坦陳:「我們合作了很久,他以前一直給我做剪輯,我們倆合作非常好。所以當他跟我說希望我來做這個片子的藝術總監時,我就必須得來。我也覺得他是一個特別努力、有才華的年輕人,所以我也願意去幫助他。」

《紅薔薇》最初的動議源於一次聊天。鄭曉龍回憶道:「那次策劃會上,我們就聊到現在通常諜戰劇都在講諜戰的故事。但是諜戰劇往往只有情節,沒有人物。而這些諜戰劇中的人物其實和別人有很大不同。比如說記者的人生故事、工人的人生故事、醫生的人生故事,這些聽起來都比較普通。但是做情報工作的人的人生故事,馬上就會變得不一樣。因為他們的人生太特殊,和別的人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們就想要拍一部講述人生的諜戰劇,而不是以情報故事為主。」

鄭曉龍認為,講一名諜戰人員的人生故事比單純只講人生或者只講諜戰有意思得多。「優秀的諜戰人員要具備很多特殊的心理素質。首先他要有信仰。沒信仰的話,他可能很容易就會被錢或者名利所動搖,就很難成為一個好的情報人員。信仰從哪兒來的?和他的教育、學識有關,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甚至和他的出身有關。除了信仰以外,他要具備好的心理素質或者是有一種特殊技能。比如過目不忘、隨機應變等。另外他們還要知道怎樣面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面對自己的孩子,面對各種各樣的突髮狀況。所以這樣的人生故事是特別有張力的,非常有的可說。」

《紅薔薇》故事這樣緣起

《紅薔薇》最早的名字叫《最後的犧牲》,是編劇趙冬苓寫的一個故事架構。其中寫了兩個姐妹之間的人生故事,姐妹倆出身截然不同,卻走向了相反的兩方面:夏雨竹出身高貴而走向了革命;顧霜菊是一個丫鬟,大家認為她應該走向革命,結果她反而走向了反革命。鄭曉龍很喜歡這個故事,認為其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有著鮮明的時代性。「比如雨竹從窮人身上看到了很多好的方面,比霜菊吃苦耐勞,而且她有一種悲憫之情,因此她對於社會上不平等的貧富階級,是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她就選擇的是革命的道路。霜菊則有完全相反的選擇,她因為打小就窮,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她認為窮人肯定辦不成事。她認為自己也是革命,只不過是雨竹的對立面。有些人參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些人是為了改變社會,所以選擇的道路都不一樣。這是那個時代必然的結果。所以我覺得在那裡特別容易寫出一批年輕人,在不同道路上讓人唏噓不已的人生經歷。」

「偶像化」是對諜戰劇的侮辱

對於諜戰劇偶像化的問題,鄭曉龍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我不贊成現在一些諜戰劇拍的都是些醉生夢死、眼花繚亂的,或者說偶像化包裝,讓劇中人打扮漂亮,穿著時尚。要知道諜戰人員面臨的是生死,比如《紅薔薇》中的夏雨竹,她為了信仰最終犧牲。我覺得偶像化是對諜戰劇的侮辱,不能把諜戰寫成一個耍酷或者荒誕的故事。」

他認為,只有諜戰劇必須講述真實的事才能讓觀眾相信。「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不然善和美也都是偽善和假美。所以我認為,首先要還原真實歷史,在那裡塑造出的美才是真實的美。我們想講的美不是那種關於穿著的,而是敢於做情報工作的人在精神上的美,是一種心靈美,這才是最重要的,是長久的,是真正感動人的。諜戰是很殘酷很激烈的,不可能有偶像的美。諜戰人員的選擇就是這樣,最好是茫茫人群中一眼望去很普通的人。」

02

不一樣的「女英雄」

專訪《紅薔薇》女主角楊子姍

曾因主演過電影《重返20歲》嶄露頭角的楊子姍,在《紅薔薇》中出演夏雨竹。她坦言,自己出演的電視劇並不多,但壓力即動力。在見導演時,她這樣推薦自己:「我和夏雨竹的性格很接近,都是敏感內秀,內心脆弱的。」《紅薔薇》中描寫了夏雨竹從18歲到43歲的經歷,她身上背負了巨大的壓力和責任,並且這些都不能為家人所知,所以她內心承擔了很多委屈和痛苦。楊子姍的堅持讓導演最終選擇了她,在拍攝的80多天里,她的進步讓導演為當初這個選擇畫上了滿意的對鉤。

楊子姍告訴記者,《紅薔薇》最大的挑戰就是讓她認識了夏雨竹。拍攝前,楊子姍特意找來很多描寫那個年代諜戰人員生活的紀錄片和電視劇來看,為的是讓自己能迅速找到人物感覺。「因為她的原型是一位叫朱楓的烈士。在了解了這位烈士的事迹後,我內心感到很感動很激動。我希望自己能夠盡量去還原這位烈士當時的模樣。我希望能夠去無限貼近她,這對我來說是有挑戰的。」

越走近人物原型,楊子姍感覺到內心受到的觸動越大。「劇本非常精彩,讓我不自覺地一點一點往下看。就好像導演說的,對待這部劇就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夏雨竹的事迹太讓我感動,她是位讓我無比敬佩的女英雄。」

03

不一樣的「真實」

專訪《紅薔薇》導演金曄

導演金曄曾是鄭曉龍的御用剪輯。此番擔任《紅薔薇》的導演,他也在「真」上做足了功課。金曄告訴記者:「我們很用心地去歷史文獻館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檔案、人物傳記。我們在繁多的紀錄影像里尋找有價值的信息,發掘那些其他人可能會忽略的細節。我們不止看原型人物的傳記,還看他們對手的人物傳記。比如說站籠是國民黨刑罰的一種。我們為此專門去江西上饒集中營去看站籠怎麼做的,完全按比例去仿製。我們力求還原歷史的真實,聚沙成塔,這樣才能讓觀眾信服其中的每一個情節。」

此外,金曄導演在拍攝時也十分注重細節。比如那個年代的紙張因為印刷技術不好,都一些紋路,攝製組特意尋找來類似的紙張作為道具。「所有在鏡頭前呈現的一點一滴,都是要被觀眾關注的。這就是細節的藝術,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能感受到你有沒有在這上面用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廣播電視報社 的精彩文章:

道恩·強森:我很熱愛中國文化

TAG:北京廣播電視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