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憶英‖烏鎮天隱樓
圖片來源網路 圖文編輯:一色
烏鎮天隱樓
文/樂憶英
烏鎮天隱樓,最早出現在北宋,已知有三位北宋詩人為天隱樓題詩,分別是蘇東坡的《題沈氏天隱樓》、蘇東坡表兄文同的《寄題湖州沈秀才天隱樓》、沈括侄兒沈遘的《沈沔天隱樓》。
從題詩中知道,天隱樓是私產,屬於一位名叫沈沔的人。沈沔何許人也?方誌無載。查明代李樂《重修烏青鎮志》卷四「藝文志」中,莫光朝所撰的《青鎮徙役之碑》,其中提到免解進士沈沔之名,此碑雖立於南宋嘉定二年(1210)八月,主要是說市河以東的青鎮工商民戶未能被視作坊郭人戶,免充差役,有不少鄉村富戶遷居青鎮,他們的田產多在附近鄉村,卻未在鎮區著籍充役。而鄰近的四安(今長興泗安)、新市(德清)等鎮因「用坊郭法,就傍鄉物力多所立戶充應」,民眾負擔得以減輕。青鎮民眾也希望參照四安、新市之例用「坊郭法」,經過許多年努力,才獲照準,鎮區的貧困工商戶們得以免去重役負擔。碑中還說「由熙寧(1068)至今,百三十餘年矣」,說明對此「差役負擔」問題從北宋時期就有人提出異議,碑中所提之人也在不同時期為官,如崇德令尹趙與浚、常平使者林拱辰、嘉興郡太守林良,以及進士沈揚休,免解進士張承德、沈繪、莫沂、張玉、沈沔、張由、張田等,時間跨度從南宋初就已涉及了。
近讀《從士族到紳族》(周揚波著)一書,提到北宋曾鞏所作《太子右司御率府副率致仕沈君墓志銘》中,提供了沈氏自吳興東林(今湖州市東林鎮)遷錢塘,遷徙時間在五代末宋初,墓主因侄女為宋仁宗侄、潞王孫、密州觀察使趙宗旦之母,故得蔭補入仕,官至太子右司御率府副率。官階雖不高,但為子孫奠定了基礎,其孫沈沔、沈沂二人皆為進士。
沈括六世祖是從德清武康遷居錢塘,時間也是在五代末,所以沈括侄兒沈遘的五言詩《沈沔天隱樓》中,把湖州稱為「吾州」,吳興沈氏稱為「吾宗」,將沈沔稱為「吾宗子」。從沈遘詩中「仕意一不如,去之若泥滓」,可推測為錢塘沈沔回遷湖州(烏鎮)定居,且交遊十分廣泛。但北宋天隱樓究竟位於何址,已無法考證。明代董斯張等編纂的《吳興藝文補》之「四十三」載:「沈沔天隱樓在烏程。」其時烏鎮隸烏程。
宋代詞人葛勝仲的《丹陽集》中,有一篇《湖州烏程縣烏墩鎮普靜寺觀音閣銘並序》,稱普靜寺道士楊元益「嘗過天隱樓,肆言今夕當慎火,夜漏二更,樓果煨燼」,此為唯一佐證,但葛文中未註明天隱樓在何處,楊元益是烏鎮普靜寺(原址在甘泉路西)道士,若天隱樓不在烏鎮,按理會在文中寫明屬地,但若天隱樓在烏鎮,也就沒必要在「天隱樓」前加「烏墩」(即烏鎮)兩字。楊元益卒於政和二年(1112)。可知沈沔的天隱樓最終在北宋末毀於一場火災。
南宋末沈平的《烏青記》載:「天隱樓在甘泉巷,宋之官酒樓也。」甘泉巷,即今北花橋西堍的甘泉路。可見,天隱樓在南宋時又重建,並且成了官之酒樓,極一時之盛,至宋末又因故被廢。天隱樓是否原址重建,已失考。
〓END〓
GIF
圖片來源網路 圖文編輯:一色
作 者 簡 介
樂憶英,桐鄉烏鎮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
桐鄉文化底蘊深厚,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運河文化、古鎮文化等交相輝映,石門羅家角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新地里良渚文化遺址是目前已知的全國良渚文化時期最大部族墓葬群;桐鄉文化名人輩出,趙汝愚、張履祥、呂留良、茅盾、豐子愷、金仲華、錢君匋、徐肖冰等文化名人在這裡誕生。
風雅桐鄉·水墨烏鎮
TAG:風雅桐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