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雕塑的日本老男孩與他的五個工作間
每一間風格迥異的工作室背後,都有一個不走尋常路的主人。曾根裕,一個遊走天下,四海為家的藝術浪人。撇開極具個人魅力的風格創作和純真箇性,光是他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五間工作室就足以讓人印象深刻。在 NOWNESS 全新「放大工作間」系列裡,我們有幸跟隨他的足跡,一起探索空間與創作者的奇妙關聯。
放大工作間:Yutaka Sone
一舉成名
一頭不羈的長髮,頗富磁性的老煙嗓,爽朗的笑聲,強烈的肢體語言,曾根裕是那種第一眼就能擒住你眼球的人。
出生日本,但大部分的時間又完全跳脫了日本,在世界各地開展藝術項目。他身上並沒有傳統日本匠人的內斂與保守,反倒透露著一種骨子裡流動的熱情,與對世界之大的無限探知欲。
年輕時的曾根裕
1987年,曾根裕開始在不同的地方兜兜轉轉,整整一年半的時間裡,如願完成了自己探索亞歐大陸的旅行。
「我看到了很多人的笑顏,
學會了許多其他的語言,
這以後我才真正下定決心要成為藝術家。」
此後的30年間,他幾乎每月都會去旅行,不斷改變著自己觀察世界的方式。並在機緣巧合下,先後在福建崇武、墨西哥、洛杉磯、安特衛普和南京,擁有了5間個人工作室。
崇武是他的石材加工地,幾乎所有的大理石作品都會在此進行切割、雕鑿。墨西哥是編織創作的據點,在那裡玻璃纖維被編織成形態各異的熱帶植株。在洛杉磯,他把工作室安在了自家花園,用作閑暇之餘的畫室。有時,他會去安特衛普改改模型,在南京繪製麒麟。工作室之間各司其職,又保留著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
每年他都要在這些工作室來回遊走,為包括雕塑、繪畫和裝置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奔波。有時連他自己也忍不住打趣,抱怨時間根本不夠用,覺得太瘋狂!
石雕,野蠻而性感
作為雕塑家,曾根裕對大理石情有獨鍾,在他看來,那是自然界中兼顧純凈與堅硬的物質。在力量的敲擊下,瞬間碎裂,乾脆利落。這種對礦物原生的迷戀情懷,也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他與崇武的不解之緣。
1998年,曾根裕來到「石雕之鄉」崇武進行藝術創作,誰也沒料到這一落定就是20年。初來乍到的他,連句完整的中文都說不利索,全靠比劃,並先後與當地石匠合作完成了一如《香港島》、《小曼哈頓》等一些列廣為人知的大理石雕塑作品。
此外,他對南京的麒麟石雕也饒有興緻,把它們形象的比作「口袋精靈」。為此,他尋遍了南京街頭巷尾,當地有多少大大小小的麒麟石雕,哪些材質,什麼出處,都摸得門兒清。並將位於南京四方美術館內標誌性的建築「光盒子」也收入麾下,作為自己的第5間工作室,在這裡從事麒麟相關的繪畫項目。
用他的話來說,
雕塑就是自己在中國溝通的語言。
越是瘋狂 越是純粹
曾根裕身上有股很難形容的勁兒,這種力量在工作時化作專註,而在工作之餘又成全了他孩童般的可愛脾性。
與友人相聚,興頭上的他不忘秀一把即興吉他;為了迎接即將出生的女兒,他大大方方地穿起了小洋裙;即便不見其人,也能被他一連串爽朗的笑聲撞個滿懷。拋開藝術包袱,你很肯定他是一個傳遞樂觀的人,也能輕易被他的「瘋狂」所感染。
越是瘋狂,越是純真。曾根裕直言藝術創作是件「苦差事兒」,靈感也不會從天而降,更關鍵的是如何去與所在發生碰撞、產生微妙的化學效應。
「如果總是一樣的條件,類似的環境,
我是沒法構想新意的。」
他期待未知帶來的驚喜,在不同的地界上找尋創作靈感,希望自己的作品裡隨處可見好玩的元素,又不拘束於刻意的形式表達。對於藝術創作,曾根裕更願意扮演那個引導我們與世界、自然和周遭發生關聯、產生思考的角色,而不是輕易的論斷者。
製片人 / Shaway Yeh
監製 / Yao Hui
攝影/ Jingchen Li、Yuqing Wang
製片/ Mandy Zheng
後期/ Lin xuan、Yuqing Wang
部分影像資料由四方當代美術館提供
繼續觀影
撰文 / Pin
編輯 / Wanyee
??
點擊下圖訂閱季度雜誌即可獲贈ITMUG權利遊戲系列時尚藝術馬克杯
※在去香奈兒「Mademoiselle Privé」展覽前,先來做做功課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