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食家養成記

美食家養成記

美食家養成記

劉東華

一幫好友聚餐,話題自然會談到吃。其中一位女士,說起家中下廚的種種不爽。原來,他家公公,以「美食家」自居,曾經做過縣城糧食系統的一個科長,現在退休了,把家當成他的「科室」,端坐在家裡,指揮著兒子兒媳如何做菜。然後把擺放在眼前的菜,先評論一番,這個如何不好,那個缺了什麼。

這讓當兒媳的憤憤然:「既然是美食家,你自己做著吃啊,幹嗎折騰別人呢。」這話,聽著雖然有兒媳對公公的幾分不恭,但卻也有幾分道理。

現場一位朋友,老侯,同樣以「美食家」自居,但他喜歡親自下廚,然後約朋友共同分享。

我與老侯的老家相隔二里路程,算是「發小」。老侯還是小侯的時候,家境不好,兄弟姐妹頗多,食不求精,果腹即可。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鄉村生活,先要解決吃飽的問題,作為家中長子,小侯開始了自己「美食家」的歷練階段。

那時候,小侯先要掌握什麼東西可以吃得更有味道。本地臨湖,村邊多水窪坑塘灌渠,也就有很多魚蝦之類。但當地人吃魚喜歡吃大魚,小魚不好打理,或是從魚類的繁殖考慮,很少吃。水塘里還有很多泥鰍,那時候泥鰍不作為食材,泥鰍多在深泥里,不好抓,也就沒人抓來吃,有時候捉魚的時候捉到了泥鰍,就用它餵鴨子。

小侯那時候很會吃小魚、吃泥鰍。當地有一種柳葉狀大小的魚,多刺、少肉,在淺水中生活,因其身體單薄,很少人喜歡吃。小侯捉到這種小魚,也不嫌棄,打理乾淨,掛一層面,放鍋里煎熟,做魚湯,味道鮮,且有面可以充饑。

至於泥鰍,他的吃法獨特,下到塘中,用竹籃裝入半籃黑泥,然後在水中淘洗,黑泥淘凈,通常會有幾條泥鰍在竹籃里翻滾、掙扎。泥鰍不用打理,開膛破肚過於血腥。小侯的吃法是直接上火烤,拿柳條或者竹籤,從泥鰍的口中直接插入,本來扭曲掙扎的泥鰍就成了直挺挺的樣子。戶外就地取材,找來干樹枝之類點火燒烤。不加入任何調料,烤熟的泥鰍外焦里嫩,肉質非常細膩、鮮美。

現在老侯的拿手美食,有一道叫「泥鰍鑽豆腐」,是一例湯。這個不是老侯的首創,但老侯能把這道湯做到鮮嫩爽口,美而不膩。這湯原本的做法是取鮮活的泥鰍,放在清水裡養兩天,等它吐盡泥腥,然後和豆腐放在一鍋內加熱,受熱的泥鰍就在豆腐中亂鑽,泥鰍與豆腐的味道糅合在一起,成就一道美味。

人到中年的老侯有了慈悲心,做這道湯,不再讓泥鰍活著下鍋,而是先把泥鰍打理乾淨,在油中煎熟,再放入豆腐,泥鰍金黃,配上白豆腐,如金童玉女,而味道如初。

除了水產,老侯還擅長做野菜。記得當年,早春時候,青黃不接,等柳樹發芽,他會采新發的柳芽做窩頭。那時候,我們在一起上小學,同學們拿家裡的饅頭與他換窩頭吃,柳芽的窩頭,居然沒有絲毫的苦澀。

可見,美食家的養成,不是一味「嘴刁」,而是從溫飽的生活起步,從普通的食材里發掘出它的真味來。

(本文原刊《現代快報》,《愛人 健康讀本》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木匠做了一個好門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