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熱衷於開疆拓土的君王多有罵名?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熱衷於開疆拓土的君王多有罵名?

中國歷史上熱衷於開疆拓土的中原王朝的皇帝不少,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也只有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四位,同樣,被後世史家抹黑最嚴重的也是這四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電視劇衛子夫中的漢武帝

秦始皇開拓嶺南,佔領河套,但是由於其焚書坑儒和大肆徵發民夫實行暴政有罵名就不說了。但就連雄才大略北擊匈奴的漢武帝、經營西域的唐太宗、征伐安南的明成祖也多有罵名。

?漢武帝北伐匈奴、開拓西域,為了國家安定多次擊破匈奴,漠南決戰勝利後,匈奴遠遁漠北,為了徹底消滅匈奴,防止匈奴死灰復燃後再次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力排眾議發起了漠北決戰,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卻徹底泯滅了匈奴的威脅,為後來的宣帝時呼韓單于入朝創造了條件,保全了漢家江山,就這卻被史家評價為「窮兵黷武」、「海內虛耗」、「人口減半」、「盜賊蜂起」。

唐太宗李世民北破突厥,西滅高昌,南定天竺國,東創高句麗,繼續這漢武以來的絲綢之路,使東方天朝大國的威名傳遍宇內,開創了四夷臣服,八方來朝的局面,至今在西方國家還有著「唐人街」,但就因貞觀後期太宗病重,導致朝廷里發生太子叛亂與吏治混亂,被史家論證為「得不嘗失」、「好大喜功」、「終結貞觀治世」、「耗費民脂民膏」。

永樂大帝朱棣為消除蒙元殘餘勢力對明朝的威脅,五次北伐清剿蒙元殘餘勢力,打的韃子落荒而逃,維護了大明王朝京師的安全,後南征交趾(今越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之中,派遣鄭和七下西洋遠布國威,使得明朝威名傳至非歐,但就因五征大漠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就被史家斥責為「勞師耗餉」、「糜費無度」、「征戰無休」。

成吉思汗像

再看看西方的亞歷山大東征,愷撒大帝、查理大帝東擴,不但沒有遭到後人詬病,反而多有褒讚;同樣的再觀察觀察東方的成吉思汗、忽必烈、帖木爾(成吉思汗後裔,西察合汗國大汗)滅國無數,開疆萬里,不僅沒見他們的後人罵上一句,反而一個個的當神靈一樣崇拜著傳誦千百年,就連中原漢人也不過說其野蠻好戰而已。

可中國歷代王朝的皇帝對外用兵反擊一下外來侵略,拓展一下國家的生存空間,就遭到國人反對詬病,這是為何?

其實,這與中國實行的政治制度和君主的戰略眼光有關。

首先,從秦始皇焚書坑儒以來,中國社會之中的儒家學說的力量就極為強大了,後又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及至唐宋時期,重文抑武,儒士學子的地位更是大大增強。儒家學說崇尚的是什麼,主張「德治」,提倡「仁」、「愛」,因此在學說主張上自然與君主向外開疆拓土的觀念不符,那麼君主自然也就沒有多少好的名聲。

其次,要涉及到一個戰略眼光問題。漢武帝漠北決戰的目的是徹底消滅匈奴,不讓匈奴死灰復燃;唐太宗征伐西域,是為了控制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的咽喉,加強中西方交流;明成祖五征蒙古,是為了徹底消除蒙古殘餘勢力窺視中原的隱患。

決戰漠北

遍觀三人的所作所為,持續對外征戰都是為了乘勝追擊,正如毛主席說的:「傷其五指,不去斷其一指」,這是一個遠大的戰略眼光問題,一般人難以理解,自然得不到朝中大臣的全力支持,所以也就沒有好評了。

中國歷代熱衷於開疆拓土的君王多有罵名,大概莫不是如此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號歷史 的精彩文章:

身為戰鬥民族的俄羅斯,曾經也拜倒在成吉思汗的鐵騎下成為了版圖

TAG:一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