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See中國經濟學家、中國媒體、傳記出版物和政策制定者

See中國經濟學家、中國媒體、傳記出版物和政策制定者

引語:如何擁有科學精神,以更好地認識我們生活的社會。論當下中國的經濟學家、中國的媒體、傳記出版物和政策制定者等。我期待在你讀完之後,給我說一些你的觀察(讀完)。

很多「經濟學家」的可惡之處,就在於他(她)們經常會給出前後矛盾的立場,而這突如其來的轉變卻是因為巨大的利益誘惑。

比如,今兒,心情高興了,為了迎合普通大多數群體的心理,他(她)們於是乎大呼「國企改革,打破壟斷,國退民進,私企鬆綁」,然後就獲得了「百姓經濟學」的稱號;

可明兒,眾多國企老總邀請他(她)們去公司擔任「獨董」職務,他(她)們於是乎又大呼「國企地位不動搖,創新創收靠國企,國企不比私企效率差,社會主義原則優先性」,然後他們就獲得了「政府智囊經濟學家」的稱號。

在經濟學思想史方面,那些影響整個經濟學發展歷程的經濟學家,幾乎都是從一開始就堅持他(她)們心中的那個立場,然後從各個哲學的、科學的、數學的、心理學的、社會學的等角度去論證其立場的正確性。

凱恩斯學派(後凱恩主義更甚)就是主張「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奧地利學派(哈耶克為代表)就是主張「自由市場的經濟政策」,新制度經濟學派(科斯為代表)就是主張「保護產權的經濟政策」,貨幣主義學派(弗里德曼為代表)就是主張「泰勒法則下的貨幣政策」,公共選擇學派(布坎南為代表)就是主張「憲政制度下的經濟政策」,理性預期學派(盧卡斯為代表)就是主張「經濟政策的無效性」,有限理性學派(西蒙為代表)就是主張「人不是完全理性的」等等。

這些大師級的前輩一生都在致力於傳播他(她)們的思想,其立場的堅定性讓他(她)們無論遇到什麼挑戰,都願意去「信仰」這些或來自直覺或來自經驗或來自靈感的邏輯。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去迷信很多很多的「經濟學家」,因為他(她)們本身就算不上「可靠的分析師」,不過就是拎著一稀泥糊起來的桶去深井裡盛水,還沒到接觸到水面,桶已經四分五裂最終分崩離析。

經濟學算不上純粹的科學,因為儘管「真理」只有一個,但經濟學各派系都在試圖證明他們找到了「真理」,至於那是不是社會的「真理」,誰能夠穿越到20-30年前進行試驗呢?

現在的數據越來越多,給經濟學的實證帶去了工具變數,買饅頭好還是買米飯好,這些都是可以獲得經濟學理論和實踐支撐的。

任何社會都需要理性和邏輯,因為依靠他們的演繹和歸納,人類才能夠真正地探索到宇宙的「真理」和社會的「本質」。

越到後面,就對人文科學和部分社會科學是感到相當失望的,因為所有這些學科不過就是玩的「文字把戲」,而對事物和社會的科學認知的推進是有限的。

在諸如「新聞」、「文學」、「社會學」、「政治學」、「國際關係」當然也包括一部分「經濟學」等學科中,很難出現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真理。

每個個體都有他自己的認知框架,而很多未能夠獲得試驗「判誤」的論點一直成為他據理以爭的武器,而這樣的相互毫無邏輯依歸的爭論對人類的進步無所促進的。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好?兩隊辯手拿出一大堆的文字在那裡玩弄和戲謔,他們都以為自己找尋到了屬於他們的「真理」,且這個「真理」還能夠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可結果往往是爭論得面紅耳赤也得不到任何具有導向性的結論。

很多人擅長於開放式的問題,不管他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只要擺出來的論據能夠證明他們的正當性,那就是可以為他人所接受的,至少是可以多一個維度認識同一事物的。

可是我們要知道,任何非自然科學事物的探討的「基點」最後是落在了「道德」和「哲學」這些虛無縹緲的概念上,可是對於諸如「公平」、「倫理」、「愛情」等概念是不可能擁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的解釋的,當然就算不上科學性的東西了。

「新聞從業者」的工作應當集中在陳述事物和解釋事物,可是很多從業者卻達不到公認的客觀性立場,對於任何事物的解釋都帶有極強的主觀動機因素,而這恰恰是該社會的讀者群體所摒棄和不屑的。

很多人喜歡閱讀名人的自傳體或傳記,其動機大多是想了解這樣的人物怎麼到達今天這樣的社會地位的,也就是我們想要通過閱讀他人的成長經驗和教訓引導我們自己今日的成長,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生來嚮往成功和被他人或自己認可的。

可是不管你讀了幾十本甚至上百本的傳記,你能夠獲得的唯一成功定律就是,【克服困難,堅持信念,忍受萬苦,終成王者】。

那我們閱讀他人的傳記再多也只能獲得相同的東西,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花費幾天時間去看那些傳記呢?

很多人會說,傳記是關於主人公的回憶錄,裡面有很多關於他的個人故事以及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印跡,所以他們可以通過對主人公一生把握從而描摹出那個不可能再來的時代。

然而,要把握一個時代線索的最佳讀本自然是關於那個時代的系統歷史刊物,不管是多麼偉大的人物也或多或少局限在他們特定的那個時代背景的,所以是時代線索遠比一個偉人一生所記載的線索要更宏大和全面,那我們為什麼要去讀那些傳記呢?

只有一個人被定義為「成功」了,才可能會出現關於這個人的「傳記」;而當一個失敗得稀里糊塗的醉鬼希望書寫個人傳記時,可能他的讀者群就只有他自己本身了。

其實一個社會應該更加包容失敗者,每個個體都應當閱讀「失敗者」的個人故事,因為規律告訴我們:「成功的路徑只有一條,可失敗的路徑確實不計其數的。」

既然我們心裡埋葬了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只有不拋棄,不放棄,在一個還算公平公正的社會裡才會成功,那我們就應當閱讀那些「曾經也不拋棄,不放棄,但最後卻成為人生輸家」的「失敗者」,我們更需要分析怎樣的一種社會機制更容易讓那些「堅持夢想」的個體成為最終的「成功者」?

比如「某某國家的領袖」出版了自傳,然後就有不計其數的讀者購買他的書籍,而獲得的答案就是他的成功在於他的堅持和不放棄,在於心繫天下和志存高遠。

可這樣的答案不知道已經被重複了幾百遍甚至上千遍了,對於我們心智增進有什麼意義呢?

在名人的自傳可會直說,我的成功是在於對生活的苟且,對權威的順從,對潛規則的熟稔,對金錢的崇拜等等,很遺憾的現實是,這些概念是很難在這些書籍里發現的。

我們個體需要的往往就是這些不被社會透明化卻在暗地裡運行的系統,這才是我們通過閱讀他人生活經歷所能夠獲得的寶貴線索。

位高權重的官僚對經濟一竅不通但卻可以指點江山,因為他們把握住了經濟運行的「內部信息」,而通過公開出版和發布的信息,正統的經濟學家可能都難以對經濟有合理的把握。

在中國的經濟統計系統中,有很多經濟信息是只供給經濟政策制定者的,他們可能對經濟學知識知之甚少,但他們依然成為媒體的寵兒和經濟專業界的VIP,因為這些信息需求方渴望這些「內部信息」擁有者能夠透露一些能夠帶來大筆利益的未公開信息。

中國央行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就要比美聯儲的「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委員」更引起媒體的關注,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美國的經濟系統是按照一個邏輯系統運行的,而其中的經濟統計信息容量可能沒有第二個國家可以媲美的了,這讓美國甚至全世界的接受過專業經濟學訓練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師都參與到這個信息解釋過程中來。

中國的媒體太關注政府政策了,也太關注政府智囊團的經濟學者了,所有這些扭曲的市場行為背後,往往暗含著「內部信息」蘊含的巨大經濟利益,很多國內的新政策往往是外媒第一時間通報後,國內的媒體才醒過來翻譯一下再或者進行稍微深度挖掘一下。

說真的,科學始終要比人文還有社科要更具有時間永恆性和普世性的,社會科學中葉只有經濟學才是數學化轉型較為成功的學科了,到後來的心理學引起的「有限理性」概念,又讓經濟學的前提遭到了較大衝擊。

提議

大家其實可以看看,那種咱們圈友共同投稿,比如分享一篇外文或中文頂級期刊有意思的文獻,然後標註一下是誰來自哪所學校什麼專業創作分享。這樣讓咱們這些圈友在這個圈子裡也可以收穫很多影響力,其他公眾號閱讀者就可以通過郵件與這位推送圈友取得聯繫,以後共同合作一些文章都有可能。計量技巧或方法都是可以的,這個圈子每個人都可以閱讀別人的分享,別人也可以閱讀自己的分享,然後出現頻率越高,在這個圈子裡一樣地被他人熟知。希望加入這個Initiative的,請在文章後面留言,然後我們會邀請你們進入咱們計量經濟圈頂級Fello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計量經濟學圈 的精彩文章:

TAG:計量經濟學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