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對於內容分發的三重焦慮,實質是對服務如何觸達用戶的焦慮
毫無疑問,微信公開課和張小龍成為近日朋友圈刷屏的熱點。張小龍談到了很多關於微信未來的思考,雖然今年的微信公開課更多的篇幅還是在說「小程序」,但關於「訂閱號」的一些進展也非常有意思,而這背後其實也透露出了張小龍關於內容分發的三重焦慮。
第一重焦慮:到底要不要做信息流?
在過去幾個月里,微信訂閱號即將改變成信息流的消息總是不絕於耳,而在本次公開課上,張小龍明確對這個傳聞進行了明確的否認。
「訂閱號只是大家訂閱的集合,我們是有想法去改善用戶對訂閱內容閱讀的效率。但有人覺得我們要改變訂閱號,要做信息流,這就很奇怪。其實我們並沒有想過把訂閱號做一個信息流(其實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信息流)。我們只會改善用戶效率,不會改變訂閱號本身的形式。」
但張小龍卻並沒有否認微信要信息流這件事,而且微信不僅要做信息流,還要大做特做。「如果大家要看所謂的信息流,可以用看一看」,張小龍先是對外界說,其實微信早就有信息流了,那就是「看一看」,這可以基本滿足用戶對內容的需求。
不久前,新榜做過一個調查,微信500強2017年公眾號平均閱讀數為2821次,比2016年減少898次,也即公眾號平均閱讀數環比下降約24.2%。即使張小龍不焦慮這件事,但我想騰訊恐怕會很焦慮。
至於公眾號打開率越來越低,其實大體上主要有三個原因:
1、微信公眾號數量增長太快,關注的訂閱號太多根本看不過來,信息焦慮的結果就是用戶直接不看了;2、頭部大V成為中心化的入口,用戶紅利消失,新入場的玩家獲得關注的難度正不斷提升。3、新內容分發平台的崛起,也一定程度上侵蝕了微信的使用時長。
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雖然起到了信息流的作用,但我們從微信里獲取的信息基本上都是來自社交關係,而對很多三四線城市的微信用戶來說,他們並未擁有一線城市用戶那樣複雜的社會關係鏈,這意味著他們能從微信中獲取的信息量其實非常有限,而這些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微信並沒有獲得滿足。
對於致力於連接一切的微信來說,光靠「訂閱號」構建的內容生態明顯還不夠。雖然眼下訂閱號沒有像預期那樣被改版成信息流,但「看一看」的內容卻都是來自於訂閱號。在要不要信息流這個問題上,張小龍已然選擇了妥協。
第二重焦慮:短平快的趨勢怎麼破?
在碎片化的內容消費場景中,資訊越來越呈現出短平快的特徵,而在微信生態中關於這些內容的分發,完全是依靠朋友圈和社交關係鏈。
不可置否,微信涵蓋了互聯網幾乎所有的優質內容,但這個生態卻天然缺乏能夠消耗時間的泛資訊和短視頻,例如微博中那些基於興趣的垂直領域內容,微頭條中明星大V們發表的八卦娛樂.....
而尷尬的是,如今絕大多數網民的內容消費正是由這部分內容構成。正如我們常常批評今日頭條製造了海量的「垃圾信息」,但正是這些信息構建出了今日頭條龐大的內容生態。
對於這種趨勢,張小龍的解決辦法是微信將會推出獨立App。
不過在張小龍的解釋中,這個獨立App其實主要是為內容創作者提供移動端的管理後台,「之前我們做了一個公眾號的App,但還沒有發布,沒有達到預期。公眾號的發布是在PC端,這其實是很奇怪的,因為微信是為手機而生的。這個App可能很快就會發布出來。」
但根據魏武揮老師公布的截圖,我們卻可以發現張小龍的解釋存在著矛盾。誠然,公眾號獨立App確實看上去似乎只是針對作者的管理平台,但公眾號內容需要在PC端進行編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文需要排版。而從目前的截圖來看,真要在這個平台寫稿,其實也只能是發一些短輕資訊了。
我們都知道,其實微信服務號中的「微信公眾平台」很大程度上已經基本實現了移動端管理功能,這個服務號其實就是一個開掛的小程序,難道這個小程序不足以滿足公眾號作者的需求嗎?
至少從現在的截圖來看,「微信公眾平台」服務號和獨立App似乎沒有什麼太大差別,唯一的區別就是能夠對留言進行管理。所以微信的根本目的不在於管理,而在於短平快資訊的內容分發。
至於證據,張小龍在談到讚賞改版時就說了出來,「將來在公眾平台里,你會看到作者是一個獨立的欄目,每個作者我們會看到他的介紹,看到他歷史上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我們也會想有沒有別的方式使我們在系統裡面產生一些短的內容,這是我們在公眾號體系裡面下一步會做思考的問題。」
微信獨立App就是張小龍針對泛資訊趨勢所給出的回應,這和今日頭條微頭條的目的一樣,本質上還是為了迎合用戶對信息的需求。當然,微信並不是沒有創新,微信很可能讓短資訊也可以進行打賞,這比今日頭條們更進了一步。
第三重焦慮:短視頻生態如何破局?
正如上文所說,微信獨立App的推出,其實主要目的是為了豐富自身的內容形態,讓作者生產更多的輕資訊,但微信的內容分發生態仍缺乏關鍵的一環,那就是短視頻。
我們知道騰訊其實一直沒有放棄短視頻業務,早在2014年就曾推出過「微視」,但直至今日,這款背靠騰訊帝國的產品卻並沒有什麼起色。此後,騰訊曾短時間將希望寄託於微信,並基於微信生態上線「小視頻」,可謂是寄予了絕對厚望,但最終依然折戟沉沙。
在騰訊龐大的帝國生態體系中,如今尚沒有一款拿得出的短視頻產品,以至於最後不得不通過3.5億美元投資快手來彌補自己的失落。不久前,我和微信看一看的產品朋友聊天,他們如今最大的焦慮正是來自於「微信生態體系中幾乎沒有短視頻消費」。
騰訊在PC互聯網時代具備強大的「孵化基因」,任何一款產品只需導入騰訊海量的用戶,再加上騰訊強大的產品能力,往往都能一擊必勝,以至於中國互聯網產生了一個終極問題「騰訊抄你怎麼辦」?
但短視頻布局的失敗,卻很大程度上是這種孵化能力突然不靈了。騰訊能夠連接孵化一切,很大程度上在於其極具用戶粘性的社交關係網路,但短視頻的生態里卻並不需要社交關係。
張小龍對微信內容打開率下滑其實是焦慮的,「微信是一個工具,到現在我還是這麼認為,微信就是一個工具。我們的目標是要做互聯網上最好的工具,這個目標其實挺大,也挺難。」
微信的這個工具有很多層含義,微信既是連接線下商家的工具,也是線上內容和服務的工具。但眼下來看,微信至少在連接內容這件事上並沒有做好,而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又屬短視頻。
對於如何做短視頻?張小龍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小程序。
在微信公開課前夕,小程序宣布升級實時音視頻錄製及播放能力,「為了更加高效地連接用戶與商家,小程序提供了實時音頻錄製及播放組件。符合類目要求的小程序是可以自助開通,實現單向、雙向甚至是多向的音視頻功能。」
而在這之前,小程序也只是開放了視頻功能,而且是錄製的那種,更新上傳都很容易出現問題,實在不方便。而這個視頻音頻實時之後,功能等於迅猛擴張,可以進行多種平台的運用,例如:直播、在線教育、互聯網醫院、公立醫院、政務民生、基金、信貸等等。
在今年公開課上,張小龍仍然把最多的篇幅留給了小程序,「小程序一直很保守,大家不要期望太大,真的它只是一個針對線下的應用。」、「微信會不會給小程序做重心化的導流」。至於微信的未來,張小龍則「希望把目光放到周圍,探索線下周圍的生活。」
小程序強調用完即走,「用完即走的本質是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用戶完成一個任務,越高的效率越好。當我們完成一個任務以後,我們當然希望用戶能做別的事情,而不是一定耗在一個工具里。」
但張小龍又話鋒一轉,「在我們看來,小程序還是一種表達方式,未來萬事萬物都有包含信息,被人觸達溝通,小程序是信息的載體, 不光是線上可以玩遊戲,線下可以連接更多的場景,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小程序作為萬事萬物的表達語言,跟人互通信息的組織方式。」
這裡張小龍說出了小程序的本質——信息的載體。從訂閱號到服務號,再到現在的小程序,三者之間層層遞進,騰訊給開發者開放的許可權越來越大,所具備的功能則越來越強大。但三者的本質其實都一樣,那就是將「內容」作為載體,然後再分發給用戶。
當微信公眾號紅利消失之時,內容創作者都在積極尋找下一個流量入口。通過小程序,微信想做的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短視頻分發入口,而這個入口不僅能給用戶提供視頻內容消費,還有帶來服務。
雖然張小龍一再強調,微信不是營銷工具,但小程序所面向的商家,卻恰恰將小程序當成了營銷工具。而在「內容即服務」的時代,張小龍對內容分發的焦慮,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對服務如何觸達用戶的焦慮。微信的改變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新的變化,這可能仍需留待時間去驗證。
【鈦媒體作者介紹:微信公眾號:俊世太保,個人微信號:lijunhust】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