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5000年歷史最精華提煉,一統天下亘古不變之真理!

5000年歷史最精華提煉,一統天下亘古不變之真理!

爭霸,率土永恆的話題,奮四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洛陽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

筆者將用中國的歷史進程結合《率土之濱》四個賽季的經歷,來為各位主公奉上自己的一些心得。

中國的爭霸歷史告訴我們,要想統一天下,需要走過3個階段:力與詐、法與術、仁與德。

力與詐——重在實力

這個階段主要體現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無義戰」,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并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社會動蕩,為求爭霸,沒有規則可循,均為了本國的宏圖大業,而去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他們所秉持的戰略思想很簡單,以力勝,以詐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對應《率土之濱》,則主要在第一賽季,各盟之間互相征伐,一言不合就開打,誰實力強,手段更精妙,誰就能入主洛陽。各盟外部處於摸索階段,內部處於融合階段,理念初步形成,管理也比較粗糙,成員沒有很強的歸屬感。

法與術——重在規矩

這個階段主要體現在商鞅變法至秦二世而亡。建立中央集權,完善國家機制,講求的是組織紀律性。嚴格獎懲,打開上升通道,選賢任能,但又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了內外部矛盾。

對外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外交思想逐步確立,在疆土極大擴張,但通訊和行政管理能力無法有效實施的時期,通過暴政去提高執行力,必然會引發內部強烈的反抗。

對應《率土之濱》,則主要在第二、三賽季,融合後的各盟,講求執行力,重視軍事實力,開始訂立各種規章制度,分派官員進行管理或調節內部矛盾。同時,形成穩定的管理層和戰略思路,相同理念的大盟尋求合作和融合等等。但由於一個盟的成員上限,無法真正的實現大一統,就算有盟能入主洛陽,但各州仍有諸侯割據勢力存在,無法實現直接的行政管理,法的力量被局限了。

仁與德——重在人心

這個階段由孔孟提出,從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推薦,在漢武帝開始推行。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主要針對在大疆域,仍有割據勢力存在,無法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法與術難以執行的情況。因此,要改變思路,從思想入手,統一文化和理念,歸攏人心,從而達到天下一統的效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對應《率土之濱》,主要就在征服賽季。一方面,各大盟繼續整飭吏治,完善規章;另一方面,明確提出施政綱領,大力標榜信譽,建立廣泛的同盟基礎;提出率土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充分尊重盟友,主動分享利益,減少聯盟矛盾。標誌就是聯盟間的合作,依靠的不是軍事實力,而是靠信譽、道德等理念為基石,相互認同融合,義利平衡。

一言概述:外儒內法,王霸雜糅。

為此,莊子論三劍:庶人劍、諸侯劍、天子劍,這就是對中國爭霸過程最好的論述,也是對《率土之濱》同盟管理者們最好的啟示。

本期作者:蛋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