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生活中面對誤解和懷疑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生活中面對誤解和懷疑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個人都遭遇過別人的誤會和懷疑,有時甚至是無端的猜疑,蒙受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冤屈。這個時候人們往往覺得特別的委屈和難受,感覺我付出了那麼多的真誠和所有,別人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呢?

其實這種煩惱不光我們現代人有,古代人也會經常碰到,那該如何正確對待誤解和懷疑呢?古人的這些做法可資借鑒。

不做解釋,事實勝於雄辯

明知對方是完全誤會了自己,但不做過多解釋,息事寧人,讓事實說話。

我國西漢文帝時期有個官員叫直不疑,河南南陽人,狀貌甚美,是個不多見的美男子,不僅如此,直不疑的為人人如其名,正直不疑,不做作,甘於吃虧樂於奉獻,在同事和朋友圈裡贏得了很好的聲譽。

漢文帝時期,直不疑為普通的郎官。他有兩位同事,其中一位告假回家探親,因失誤將另一位的金子當成自己的拿走了,回到家後才發現這個事。當時這位丟金者沒有懷疑請假的人,而是將懷疑的目光投向了直不疑,猜疑是他乾的。

丟金者就找直不疑聲討此事,直不疑本來是被冤枉的,但他不吭聲,向丟金者承認有此事,並買金予以償還。後來告假的人回來將錯拿的金子歸還給丟金者,丟金者這才知道自己原來是誤會了直不疑。

偏執於己,誤會加深

誤會一旦形成,雙方都不替對方著想,偏執於一己之私,只能使誤解加深,越描越黑。

巨鹿之戰使得西楚霸王項羽一戰成名。其中,被秦將王離和章邯圍在巨鹿城內的就是張耳和趙王歇,而在城外靠北面的則是陳餘的部隊。張耳和陳餘是結拜為生死之交的兄弟。城內的想出卻出不去,城外的想進卻進不去,張耳和陳餘就這樣隔城相望、相思,但時間久了這種相思變成了兄弟間的猜疑和誤解。

巨鹿之戰勝利後,張耳和陳餘終於見了面。張耳認為陳餘沒儘力救自己,他埋怨陳餘:「小兄弟,你為什麼不殺進巨鹿城救我?」而陳餘則解釋:「哥哥,我已經儘力了,曾派了五千兵馬去救你,無奈秦人太厲害,這點兵馬到了前線就泥牛入海,就這麼點人,你還想要我怎麼著?」

兩人就因為彼此的不信任和誤解產生了嫌隙,而且越描越黑,再加上楚霸王項羽分封不公,使得楚漢戰爭中後期的兩人已勢同水火。最終,中立派的陳餘死在了自己的結拜大哥張耳手中,刎頸交的弟兄成為天下的笑柄。

固執己見,不替對方考慮,是造成張耳陳餘悲劇命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動釋疑,贏得先機

有時碰到別人對自己產生猜忌和誤解,在可控範圍內主動出擊,將其化解於無形,不失為解除誤會贏得先機的好辦法。

陳平是西漢早期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漢惠帝時曾官居宰相之職。早在楚漢戰爭時期,陳平最初是在項羽陣營,但因項羽識人不明,喜怒無常,陳平不得已而逃亡。在渡河時,船夫見陳平長相俊美,腰挎寶劍,又是一個人獨行,就懷疑他是一位逃亡的將軍,身上一定會有很多金玉寶器等值錢的財物,是一個很好的「打劫品」。

船夫見財起意目露凶光,就想殺了陳平而劫財。機警的陳平也發現了形勢不妙,但他不會水處於弱勢地位,命運完全攥在船夫手中。為了自保,他選擇了一種最簡單的主動出擊解除對方懷疑的辦法,他將自己的衣服逃掉,裸身幫助船夫划船,便於讓船夫對自己身上是否有金銀財寶一目了然弄個明白。

船夫通過陳平的舉動明白了他是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自然地就打消了殺他的念頭,疑慮解除,陳平也就沒有了生命危險。

總之,生活中一旦遭遇誤解或猜疑,不怨天不尤人,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相信總會找到一款屬於你的消除誤解和猜疑的辦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