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郝景芳私密分享:落空的科幻小說描寫,人類沒有大腦袋小身子

郝景芳私密分享:落空的科幻小說描寫,人類沒有大腦袋小身子

中青年焦慮:這個時代,光靠技能和努力已經不能夠實現個人價值。

深度學習可能遇到冬天,但人工智慧的春天就在前面。

我想讓AI做出走心的創作,科學也要迎來文藝復興。

該如何培養下一代讓他們在AI不斷滲透的未來遊刃有餘?

隨著AI發展,未來能不能實現意識上傳,複製一個人的思維?

AI會為了執行任務,把妨礙它的人殺掉嗎?

……

1月6日,未來企業傢俱樂部舉辦的「AI+的顯性與隱性機會」私密分享晚宴在京舉行,俱樂部發起人財視傳媒&未來圖靈CEO張剛,聯合發起人豐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守彬、致遠互聯董事長徐石、天使投資人曾良,及易觀董事長於揚、長城會董事長文廚、驀然認知創始人戴帥湘、易觀執行副總裁楊彬、資深媒體人王涌、洪泰資本控股董事長助理襲祥德、洪泰資本控股戰略部總經理姬利、洪泰資本控股戰略部資深經理鄧景文、場景實驗室商務合伙人王錚等資深人士出席晚宴。

包括科幻小說家郝景芳,陳楸帆,科學家、清華大學博導宋森在內的三位主講嘉賓提出了一些緊密貼合當下,又深切展望未來的觀點。

未來圖靈在未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作刪減,整理如下:

▌郝景芳

科幻作家、童行計劃創始人、經濟研究員

今天(在座)都是專家,很多基本的問題我覺得可以跳過,我分享一點我對於人工智慧局限性的看法、我會在人工智慧時代做什麼,再從科幻作家的角度做一個簡單的預測。

人工智慧的局限性

最近我工作的單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正好在做人工智慧時代的就業市場調查,我看到一些印象很深刻的展示。

IBM研究院就給我們看了一段人工智慧做的電影預告片,通過大數據學習學完了以後再給它一個新的電影,它就會找出符合規律的鏡頭自己剪片,再找個人整合一下就做成了電影預告片,總共24個小時。

預告片其實是電影很重要的環節,一般一部電影可能要花一千萬做預告片,據說得一個團隊做一個月,現在一個人工智慧加一個人用24個小時就做出來了,還蠻象樣的。

所以我完全相信人工智慧未來能夠學習各個領域,只要給它足夠的數據。

所以周圍也有挺多恐慌的聲音,我的工作以後會不會被取代?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覺得人工智慧未來不能做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首先大家都知道,深度學習現在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不能跨界學習。這個問題不能突破,人工智慧未來就是很狹窄領域的專家,這就是為什麼說人工智慧都需要場景,這不僅僅是商業運作的問題。未來需要全景大局觀和綜合判斷的領域會較少受到人工智慧的衝擊。

另外就是人工智慧沒有常識。所以它難以理解情景背後的情感因素,比如這個人為什麼生氣,這些判斷都需要人去做。

再有就是人工智慧缺少真正人與人之間深刻溝通的能力,人類才有元認知這樣高級的思維能力。人工智慧不會推己及人,阿爾法狗就算贏了所有人也不會高興。

我問過一位首席科學家,大家都會關心人工智慧以後會不會為了執行任務,把妨礙它的人殺掉?

他說,你知道這個需要多高級的認知能力嗎?他首先得意識到它在執行任務,有另外一個人妨礙了他,還得想到說把那個人殺了是好策略,然後再決定把他殺了。這些高級策略,人工智慧完全不會有。

人工智慧的發展依賴腦科學的研究

我們人很多時候在數據處理上面完全不行,但實際上有很多高級策略。我們有自我認知、自我批評、情感共鳴等等,把所有這些不同的部分統合在一個完整的系統里是很神奇的。

我自己對於人工智慧最大的興趣就在於越理解人工智慧,越能夠發現我們大腦的神奇。我相信未來如果人工智慧再有上台階式的突破,必須是人類對於大腦如何運作再有上台階式的突破,這是我對未來科技最嚮往的一個部分。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人工智慧這一輪很大的爆發在於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模仿了我們大腦皮層的認知系統,把人腦處理信號的過程用計算機上加以模擬。而人類才有六層神經細胞,人工智慧一共有一百多層,那麼我們這麼弱的大腦,怎麼能夠學習呢?

這涉及到大腦的記憶方式是和計算機很不一樣的,計算機的硬碟是分區的,這一塊是今年2月的、這一塊是文檔……都是靜態記憶。

但是人類大腦的記憶不是靜態,也沒有專門的硬碟,雖然說海馬體和長期記憶有關,但是其實大腦是離散記憶,就是當你探測全腦的信號回憶一件事的時候這兒亮,回憶那件事的時候是那兒亮,你回憶時細胞的激發和你經歷這件事情的激發是一致的,所以一個細胞可以參與多個事件的回憶,不像計算機,一個地方儲存了就不能另做它用。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有發散式思維,而且大腦記憶是參與記憶,不影響我們的思考,細胞既可以參與記憶,也可以思考。所以人的記憶根本不是靜態的,人的記憶就是思考、回想,但是這種機制到底是怎麼樣的,神經科學家對此也非常不了解。

那麼人工智慧未來能不能意識上傳,複製一個人的思維?我自己其實有一點點懷疑。因為我們的大腦是動態的,機器並不能通過靜態掃描獲取全部內容。

我會在人工智慧時代做什麼

我們在做一個兒童教育項目童行計劃,就做兩件:一個是通識啟蒙教育,就是給孩子從小搭建科學、人文、藝術的統一框架,有一個對世界綜合性的認識;另外我們做創造性思維,通過線下工作坊的運營,讓孩子真正能夠把自己的創意落地實施,鼓勵他學會如何創造性地思考生活。

現在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開發狀態,因為我是科學本科、經濟學的博士,也一直在做文學,我把自己對很多事情的理解改寫成了給孩子的通識教育課。

我自己會想,比如說我們將來的平台也採用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能做什麼呢?就是我們做了這幾百幾千上萬節課,人工智慧可以幫我們區分,去給孩子做測評,推薦合適的課給孩子,然後給他做分級。人工智慧不能做什麼呢?你不能給它幾千本百科全書,讓它編一門課,因為它不知道什麼東西才是重要的,缺乏整合這種高度抽象的能力。

一個科幻作家的簡單預測

最後我再講一點點作為科幻小說作者對於未來怎麼看。

科幻小說總是會寫一些顛覆場面,幾十年前的科幻小說里已經預測人們到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不用嘴吃飯,全都靠營養液,還有預測未來的人大腦袋小身子,每天活在計算機世界裡面,全都退化了。

但是我們到今天看,仍然是一日三餐、晚上睡覺、自己用筷子往嘴裡夾飯吃,仍然結婚生孩子、自己的孩子自己養,身體也沒有萎縮,那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這是因為人性的東西要比所有的這些科技發展還要根深蒂固得多。吃飯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能讓我們快樂。這些東西是埋藏在人性本身的東西,是上百萬年進化過來的,以後所有的科技,它只能是哪個越能輔助到人的根本人性,就越能夠發展。

▌陳楸帆

科幻作家、科技從業者

AI的推廣會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前面幾位老師已經說得很全面深入,我結合我過去一年的切身感受說一下。

因為我自己也投了一家小的AI企業,做的是AI和建築設計布線、規劃相結合,它是想用產品來取代以前需要建築師花很多時間去做的瑣碎、但是價值不是很大的工作。

推出之後在業界引起了特別兩級化的反響,很多建築師會有強烈的反彈,他會覺得你過分強調了參數化的東西,另外就是說,這個東西真的那麼強大,以後會威脅到我們在行業裡面的地位。很多東西可能就不需要去做了,包括城市規劃院、房地產公司、地方政府的規劃局。

我覺得AI推廣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肯定有許多非技術的因素在裡面起到作用。人性肯定是一個,包括整個社會法律、倫理等等,都是需要整體考慮的東西。

所以我認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會是人機協作的時代。

中青年焦慮:公司人向一種「數字遊民」或者自由人轉化,其中暗藏機會

在這個時代,郝景芳提得特別好,兒童我們可以從小培養他去怎樣適應這個時代,但是對於我們現在這種不上不下的年紀,就會產生很多焦慮。

有特別大的銀行已經開了會,可能要裁掉很多人,像這種離數據特別近,特別容易被結構化的崗位,工作人員就會特別緊張。

所以過去一年,我身邊有一些人辭職了,包括了一個哈佛的、兩個清華的,他們原來都是在特別好的公司,都是比較中層的骨幹。

其實我特別有感受就是他們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條路徑,開始打造個人品牌,去發揮自己的一些興趣,幼教、寫作、畫畫等等,他會去往愛好、更加創造性的方向走。

我覺得以後可能會有很多公司人向一種「數字遊民」或者自由人轉化,他覺得在公司這種架構裡面,已經無法承載他的價值,需要另外一種東西,跨界也好、斜杠也好,來自我實現。

這有可能是一個機會,因為對於這群人來說,你需要給他一個新的平台、新的服務,甚至讓他去發掘自己的興趣,怎麼把這個興趣發展成另外一層身份。這樣我可以從公司人的決策,轉變到自由人的決策,從裡面獲得所需的經濟收益、個人品牌的樹立及傳播。

接下來就不光是我們這一群80後、70後,甚至90後、95後,他們很多人在學校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有意識地在做這件事,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

這和AI崛起有一個相互關聯的關係,它肯定是隨著事情的兩個面,有非常多的機會潛藏在裡面。

這個時代,光靠技能和努力已經不能夠實現個人價值

我們也經常討論,比如說你應該怎樣更好地發揮你本來的愛好或者專長,而不是一些技能型的東西。

因為技能在這個時代很容易過時,比如我們以前上學學的計算機語言到現在已經換了多少代。包括諾基亞下崗的工程師,他只會用諾基亞平台上的專用語言,下崗之後就需要重新學習新的語言。

技能在這個時代,它的用處已經不是靠努力能夠實現個人價值,相反你應該往內去挖掘更貼近你自己個人特質的一些東西,而這種特質可能不是所有的外在,公司、學校、職業的標籤能夠替你做決定的,所以這個時代需要一些新的東西。

但是這個東西是什麼?我現在還沒有想得特別清楚,但是景芳的方向肯定會給下一代帶來特別好的探索,我們上一代所強調的一切可能在那個時代都是錯的。

有一個鐵飯碗,一技傍身走天下,我覺得在那個時代也許不需要了,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並且能夠持續去把這個興趣磨鍊到一個極致的水平,這種興趣的極致是無法替代且不可複製的。

在人機協作的時代,每個人都要重新思考,自己在社會這個組織架構里所能夠給予的價值,這是一個價值重估的時代。

剛才您說的進化我特別贊同,進化到現在的動物,不是最強壯的、跑得最快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適應能力最強的。他們能夠不斷地隨環境去變化,迅速改變自己的生存策略,在這個時代不要去執著於某項東西,而是要回歸內心,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因為我自己也在做非常多的東西,包括一個快速生產內容的虛擬拍攝的一套軟硬結合平台,上半年我會自己做導演、編劇製作一個短片,純CG的科幻內容,希望這個平台出來能夠給很多人啟發,甚至可以變成一個工具,可以很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幫助人來講述自己心中的故事,而不是像以往,需要拿著劇本,找投資人、找渠道才能做。我希望2018年能把這件事情做成。

▌宋森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清華類腦研究中心及麥戈文腦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非常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個人最大的理想有兩個:我從小就想實現通用人工智慧;把中國的文化以一種創造性的方式復興。

後面這個夢想是我到了波士頓以後,學習了很多年西方文化,就覺得中國文化要復興的話,必須與西方文化創造性地結合,所以剛才聽到科學的文藝復興我覺得很激動。

10歲結緣人工智慧

言歸正傳,我和人工智慧結緣主要是10歲的時候去長沙少年宮,正好有一個教授去少年宮上課,他可以教我計算機知識,那個時候我就對人工智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正好是上一波人工智慧熱潮的尾聲。

從那以後我的志向很明確了。當我18歲真正到波士頓的時候,那個教授已經退休了,他是有趣又不拘一格的人,會拿望遠鏡觀察群眾在幹什麼,讓人覺得像一個機器人,但是他也是一個有溫度的人,很有意思。

那個時候上一波人工智慧熱潮已經破滅了,大家都處在迷茫期,這時候必須要向未來看齊,我就決定主動去學習神經科學。

後來發現這個東西越走越彎,彎了很多年,但現在我發現這些都匯到一起,為什麼?

我那些關於人工智慧的文章是2001年發表的,非常幸運到2010年,大家找到能夠從硬體模式上模擬這種趨勢的發展,大家覺得我文中提到的學習法則加上物質可能會構成下一代的基礎。

就像當年圖靈發展的五個技能,他等了三四十年都沒有等到,發現電子管和晶體管能夠真正做成硬體。所以這是為什麼清華有類腦計算中心,基於這個做下一代計算機的整個架構,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

我跟的博士後導師,他爸爸是一個哲學家,跟他讀了博士後以後我就找不到工作了,第一個理想就放到一邊,我就干第二個理想,在波士頓組織一個世界經典圖書小組,都是哈佛的博士,我當時想出了也是有點科幻的想法。

實現共產主義的三部曲。第一步就是用人工智慧替代重複性工作,把人解放出來。

第二步其實是我在清華開始做的工作,我想把人的情感和動機弄清楚,就是你為什麼要這樣?有點淵源是我後來發現馬斯諾是我博士那個大學的心理系創始人。

第三步,怎麼樣能夠既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和其他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交流。我當時就想了,後來覺得實在不行,然後我2010年回到清華大學,我想分享的就是清華這一次。

深度學習可能遇到冬天,但人工智慧的春天就在前面

三個星期前,清華成立了兩個面向未來的實驗室:腦與智能實驗室、未來實驗室。

張鈸老師是清華的人工智慧院士,他在上面做了報告我覺得說的非常好,他說在某種意義上,深度學習在應用上還有很多路可走,但是已經看到局限性了,這是一個好事,也許現在人工智慧科學的春天就到了。

就是我們真正理解什麼是智能,這也許是我們通用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這個只是黎明,還不到春天。

他也提到現在的深度學習不好,但是研究的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是屬於人的,怎麼讓人工智慧也能夠透過表面現象看到本質;第二種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是不需要去這個通過數據手把手地教;第三個就是數據和知識的結合,知識也可能是人工智慧。

我覺得他提出來這三點非常重要,那第一個,當然很多的目標就是要做通用的模式,除了這個我們也有很多布局,我們有很大一塊是做人機交互的能力,怎麼讓人和機器同時進化;另外一塊我們用工程的手段解決前沿問題,我們尤其感興趣的是情感、社會和擴展的問題;另外我們還想建立一個叫做神經美學的實驗室,就是我在這方面,最近幾年也做了小的探索。

一些興趣:讓AI做走心的創作、VR實驗室、中國的DeepMind

我碰到一個作曲家朋友,他開了一個公司叫東方文藝復興,我一聽這個公司的名字說我要和你合作,我們想探索,就是說現在這個人工智慧作曲提了很多,但是也是不走心的。我野心也大,不是光把他的技能重複下來,而是能把他腦子裡情感的部分,加上我最近也做了很多的情感模型研究結合起來,真正做出感人的作品。

另外我們也很感興趣能不能把這個技術,根據你現在的情感狀態配製好的音樂。音樂可以起引導、教育甚至心理治療的作用,比如說輔助治療抑鬱症或者亞健康,這是我個人現在很感興趣的東西。

另外一個,在創業方面,醫療仍然有很大的市場,但是醫療現在碰到很大的問題,可能需要政府深入的介入。

第二個興趣就是我一個朋友提到,他覺得下一個真的大爆發點是服務。比如VR(虛擬現實)就是服務技術很不走心,大家玩兩下就沒有了。我們實驗室準備建VR的實驗室,裡面有一個虛擬體驗,當然也有人在裡面可以互動,就是通過腦電波看兩個人有沒有心靈的連接。另外,希望它就是一個虛擬體的存在,其他人也是以虛擬體的形式存在,你分不清是人還是機器人,那就是真正的成功了,這就是我們想做的工作。

我們曾經自己有一個夢想在裡面,就是能不能在中國做出一個DeepMind,我其實一直在思考,在中國怎麼做?

比如說我前幾年成立了一個公司,有一個口號叫做「讓機器人善解人意」,我們也是在探索在中國怎麼有這樣的機構。陳楸帆剛才提到很多自由人,我們能不能把他們組織起來一起做一些事,我覺得還是比較偉大的夢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來圖靈 的精彩文章:

人類終將淪落為演算法的奴隸?

TAG:未來圖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