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金匱遺詔」真偽撲朔迷離,歷史文獻為何沒有記載|知言歷史
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直至今世,懷疑和相信兩派學人爭論不休,尚無定論。北宋太祖趙匡胤的故事可謂眾人皆知,諸如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等,而他的突然死去以及皇位傳弟未傳子,也頗引起後人的興趣與爭議。
因周恭帝年紀僅有七歲,軍權完全掌握在身為北周大將的趙匡胤手上,於是陳橋兵變後趙匡胤輕易黃袍加身,半推半就建立北宋。隨後,趙匡胤深怕部下如自己一般篡奪皇權,於是設計杯酒釋兵權,令石守信等開國功臣退位養老,但是最終仍未能躲避旁人對皇權的覬覦,此人便是其弟晉王趙光義。
按史書記載,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繼承皇位。比如《杜太后傳》有如下記載:「建隆三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上述記述,司馬光《涑水紀聞》、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籍多有雷同。不過,「金匱之盟」之原文卻始終沒有露面,這也是後人為之提出質疑的重要原因。
後人質疑的主要理由在於,建隆二年杜太后病重時,宋太祖只有34歲,且無短命之徵象。而當時趙光義23歲,太祖長子德昭14歲,與趙光義相差僅7歲。按正常邏輯,太祖即使不至長命,至知天命之年應是可期,而那時的德昭還能如太后所言仍為「幼主」?
此外,如果真有所謂遺詔,太祖臨終前也應打開金匱公之於世,因何等到太祖死後六年才由趙普說出?而且,如果公布遺詔,其全文又未能公布只是半遮半掩,這也不能不令人表示懷疑。當然,對於這些質疑,有觀點也予以解答。比如太后立此盟約,是因為當時王朝更替頻繁,五代君主十三人竟有七人死於非命,這些不能不令杜太后加以考慮。
至今,關於「金匱之盟」的爭議並未歸於一致,而不見盟約原文,恐怕將使這宗疑案成為永遠的歷史之謎團。
※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他的言行凝集了中國歷代帝王之美德|知言歷史
TAG:知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