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莊子》:我們的認知,離道到底有多遠?

《莊子》:我們的認知,離道到底有多遠?

老子有一個很出色的弟子,叫庚桑楚,獨得老聃真傳,居住在北邊的畏壘山。他剛搬過去的時候,先篩選了一遍自己的僕役:炫耀才智的,標榜仁義的,讓他們離開;敦厚樸實的,勤勞踏實的,讓他們留下。

初時,畏壘山一帶的人民對他的所作所為非常不解,有才有智,有仁有義的僕役不任用反而全都趕走,這是什麼人呀!但是只三年,畏壘山一帶就獲得了大豐收。於是人們又相互傳言道:「庚桑楚剛來畏壘山,我們對他的行為都微微吃驚感到詫異。如今看來,急功近利他有所不足,但長遠發展他綽綽有餘啊。這恐怕就是聖人了吧!大家為什麼不一起來推舉他為主,而敬奉他呢?」

庚桑楚聽到了大家的議論,心裡很不愉快,弟子們見狀都感到非常奇怪。庚桑楚說:「你們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春天陽氣蒸騰勃發百草生長,秋天莊稼成熟果實累累。春天與秋天,難道無緣無故就能夠這樣嗎?這是自然規律的運行啊!畏壘山獲得大豐收,我又有什麼功勞可言呢?

「我聽說道德修養極高的人,安然處於方丈小室之內,而百姓縱放不羈悠然自得,全然感覺不到這個人的存在。如今畏壘山一帶的百姓私下裡談論,想把我列入賢人的行列而加以供奉,我難道樂意成為眾人注目的人嗎?面對老子的教誨我深感不安。」

弟子說:「不是這樣的。小水溝里,大魚無法迴轉它的身體,可是小小的泥鰍卻能轉身自如;矮小的山丘,巨野獸無法隱蔽身體,可是妖狐卻適宜藏匿。這畏壘山,就是那小水溝,藏不住你這條大魚啊!更況且尊重賢才授權能人,以善為先給人利祿,從堯舜時代起就是這樣,何況畏壘山一帶的百姓呢!老師就聽從他們吧!」

庚桑楚說:「小子你過來!口能吞車的巨獸,孤零零地離開山野,就不能免於羅網的災禍;口能吞舟的大魚,一旦盪出江河,小小的螞蟻也會使它困苦不堪。所以鳥獸不厭山高,魚鱉不厭水深。全形養生的人,斂藏自己,也是不厭深遠罷了。

「至於堯與舜兩個人,又哪裡值得稱讚和褒揚呢!像堯與舜那樣,去仔細分辨世上的善惡賢愚,就像是在毀壞好端端的垣牆,而種上沒有用的蓬蒿。按粗細選擇頭髮來梳理,按大小點數米粒來烹煮,明察至此,又怎麼能有益於世啊!標舉賢能人民就會相互傷害,任用心智百姓就會相互偽詐。這數種做法,不足以給人民帶來好處。

「人們對於私利的追求一向十分迫切,為了私利,有的兒子殺了父親,有的臣子殺了國君,白日搶劫,正午挖牆。我告訴你,天下大亂的根源,必定是產生於堯舜的時代,而它的流毒和遺害又一定會留存於千年之後。千年之後,還將會出現人與人相食的情況呢!」

《莊子》:我們的認知,離道到底有多遠?

南榮趎被庚桑楚的危言聳聽嚇到了,很緊張地問:「像我這樣的人年紀已經大了,如何學習才能達到你所說的那種斂藏自己不厭深遠的境界呢?」

庚桑楚說:「保全你的形體,護養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慮為求取私利而奔波勞苦。像這樣三年,就可以達到我所說的那種境界了。」

南榮趎說:「從外表上看,眼睛與眼睛並沒有什麼區別,而盲人的眼睛卻看不見東西;耳朵與耳朵並沒有什麼區別,而聾子的耳朵卻聽不見聲音;心與心並沒有什麼區別,而狂亂之人卻不能把持自己。

「外表並沒有什麼區別感官卻並不一樣,是有什麼東西在其間阻隔嗎?我想要求教卻一無所得。如今先生對我說:『保全你的身形,護養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慮為求取私利而奔波勞苦。』我只不過勉強聽到耳朵里罷了,卻並沒有感覺有所收穫啊!」

庚桑楚說:「我現在的層次,也就只能說出以上的話了。小土蜂不能孵養大青蟲,越雞不能孵化天鵝蛋,而魯雞卻能做到。雞與雞,它們的稟賦並沒有什麼不同,有的能做到有的不能做到,這是因為才能有大小的緣故。現在我的才能就很小,不足以使你受到感化,你為何不到南方去拜見老子?」

於是南榮趎帶足乾糧,走了七天七夜才來到老子的住所。老子說:「你是從庚桑楚那兒來的吧?」

南榮趎說:「是的。」

老子說:「你為什麼和這麼多人一起來啊?」

南榮趎一聽,驚懼地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身後,結果卻發現並沒有人。老子說:「你不知道我所說的意思嗎?」

南榮趎被這麼一驚一嚇,一時連自己的來意都給搞忘了,不由低下頭來羞慚滿面,而後仰面嘆息道:「現在我已忘記了我應該怎樣回答,因為我忘掉了我的提問。」

老子說:「什麼意思呢?」

南榮趎說:「不聰明,人們會說我愚昧無知;聰明,又會給自己帶來愁苦和危難。不行仁便會傷害他人,推行仁又會危害自身。不行義便會傷害他人,推行義又會危害自己。這三種情況,正是我憂患的事,希望因為庚桑楚的引介而在你這兒獲得賜教。」

老子說:「剛來時我察看你眉宇之間,也就大概知道了你的心思,所以才會問你為何與這麼多人同來。如今你的談話更證明了我的觀察,你的心思何其之雜啊!雜亂而喪失了真性,就好像孩子失去了父母;迷亂而被自設的問題所困擾,就好像推演怎麼用竹竿去探測大海。多麼迷惘而又昏昧啊!你一心想返歸真性實情卻不知道從哪裡做起,實在是可憐!」

《莊子》:我們的認知,離道到底有多遠?

南榮趎請求留下來自修,他是怎麼修習的呢?求取自己所喜好的東西,捨棄自己所厭惡的東西。然而整整十天過去了,仍然自感愁困,又去拜見老子。

老子說:「你不是已經作了自我反省嗎,怎麼還是鬱郁不安啊!看你那焦慮不定的樣子說明心中還是存有邪念。來自外物的束縛是繁雜而急促的,所以內心不能跟著它們走,而是要學會斂束;來自內心的困擾是紛亂而無緒的,所以不要試圖去理清它們,而是要學會放開手。如果內外都被束縛所纏繞,即使有德的人也不得安寧,更何況還只是初學道的人呢!」

南榮趎無奈地說:「以前,村裡的人生了病,周圍的鄉鄰去問候他。生病的人如果能夠說明自己的病情,知道哪裡不舒服哪裡不得勁兒,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而如今我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兒啊!像我這樣聽聞大道,就好像吃錯了葯反而加重了病情,我也不敢再奢求聞道了,只希望能夠聽到養護生命的道理就夠了。」

老子說:「養護生命的道理,能使身體與精神渾然合一嗎?能不失卻真性嗎?能不占卜就知道吉凶嗎?能滿足於自己的本分嗎?能適可而止嗎?能不去效仿他人而是尋求自身的完善嗎?能無拘無束嗎?能純真無知嗎?能像嬰兒一樣嗎?

「嬰兒整天啼哭咽喉卻不會嘶啞,這是因為達到和諧之境;嬰兒整天握著小手而不鬆開,這是因為保守住了真性;嬰兒整天瞪著眼睛一點也不眨眼,這是因為內心不滯留於外物。行走起來不知道去哪裡,平日居處不知道做什麼,接觸外物隨順自然:這就是養護生命的道理了。」

南榮趎道:「那麼這就是至人的境界了嗎?」

老子回答:「不是的。這只是像冰凍消解那樣消除了執滯之心而已。如果是至人,和人們一起向地尋食向天作樂,不因為人物利害而受到攪擾,不立怪異,不圖謀慮,不務俗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走了,又心神寧寂無所執著地到來。這就是所說的養護生命的道理。」

南榮趎說:「那麼這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嗎?」

老子說:「還沒有。我原本就告訴過你:『能夠像嬰兒一樣嗎?』嬰兒活動不知道幹什麼,行走不知道去哪裡,身形像枯槁的樹枝無意動,心境像熄盡的死灰無心行。像這樣,災禍不會到來,幸福也不會降臨。禍福都不存在,哪裡還會有人為的災害呢!」

估計最終南榮趎仍然是一頭霧水。

《莊子》:我們的認知,離道到底有多遠?

養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知止。

學習,難道還可以學到不能通過學習掌握的東西嗎?行走,難道還可以到達不能踏足的領域嗎?辯論,難道還可以辯解不能通過語言描述的事物嗎?知道停步於其所不能知的邊緣,便算是達到了知的極點。假如有人不是這樣,那麼自然的稟性一定會使他敗亡。

大道通達於萬物。萬物有分則有成,有成則有毀。厭惡分離,就在於將要分離了,還在求取完備;厭惡完備,就在於已經完備了,還要進一步求取。所以世間的人們,對於將要離去的東西,卻竭力想要挽留;對於已經擁有的東西,卻努力想要更多。

捨不得分離,索求又無度,因此心神離散追逐外物而不能返歸,就會徒具形骸而顯於鬼形。自以為有所得,得到的其實是死亡;迷滅本性而徒有外形,也就跟鬼一個樣。以有形之身,而去效法無形之道,那麼內心也就會長久安寧了。

第二重,去執。

有人身上長了黑斑,就斷然地不想讓它留存。雖然他說是想要移除它,但事實上也只能是說說而已,因為他做不到。但很多人,卻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心只想要留存自己喜歡的,而丟棄自己所不喜歡的。

我舉兩個例子吧,譬如說,年終時大祭備有牛牲的內臟和四肢,可以分別陳列卻又不能丟掉其中一部分,否則就不完整了;又譬如說,游觀王室的人周旋於整個宗廟,但同時又必須上廁所。你覺得骯髒的廁所,就連宗廟這樣肅穆的地方也必須保留它。

讓我再來進一步談談那些執於是非喜惡之分的人,他們這樣全是因為把自己當作尺子,把才智看作老師,而去度量天下萬物,於是就有了是與非的區別。他們為了這是非善惡的名頭,寧願把自己壓上,拿生命去成全這所謂的神聖節操。

像這樣的人,以顯明為才智,以隱晦為愚昧,以通達為榮耀,以困厄為羞恥。移除這些不好的,追求那些好的,是現今人們的共識,這就跟蜩與學鳩共同譏笑大鵬那樣,乃是同樣的無知。

第三重,忘我。

砍斷了腳的人不圖修飾,因為橫豎都已經無法再修飾得完美,也就把別人的詆毀或讚譽置之腦後了;服役的囚徒登上高處不存恐懼,因為橫豎都是一個死,也就把死生置之度外了。不論是謙卑還是恭敬的言辭,他都漠然而不作出回應,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了自身。這樣的人,就可稱作是忘掉自我而合於自然的「天人」。

所以,敬重他卻不感到欣喜,侮辱他卻不會憤怒,只有混同於自然的人才能夠這樣。發出了怒氣但不是有心發怒,那麼怒氣也就出於無心而發了;有所作為但不是有意作為,那麼作為也就出於無意而為。要寧靜就要平氣,要全神就要順心意,有所為要得當,就要寄託於不得已。事事出於不得已,也就是聖人的做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罕見奇景!美到極致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