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十大強軍大揭秘——唐軍(第五)

中國古代十大強軍大揭秘——唐軍(第五)

漢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頂峰時代,而唐朝則更是將華夏武功發揮到極至。唐軍是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其武功極盛時曾遠達裏海地區。

漢朝戰匈奴,歷經百年終告全勝。唐時的突厥其力量不弱於匈奴,而唐朝卻一戰定天下。李靖夜襲陰山,活捉突厥可汗,可謂千古奇功。後來唐朝軍隊開疆拓土,外蒙古和西域盡為中華版圖。

實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輝煌時代。唐軍裝備精良,馬匹充足,以騎兵為主要作戰方式,卻也初步配置了火器裝備。攻堅戰能力和野戰能力都為一流。充足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為這支軍隊的強大提供了保證。

唐軍的主要對手也都為當時的強大民族,突厥後來橫行西方,建立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橫挎歐亞大陸,與唐朝並立。吐蕃帝國則雄據青藏高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其與唐軍的交鋒卻基本是敗多勝少。唐朝與突厥鏖戰幾十年,打了一連串的勝仗,並收復突騎施抵擋阿拉伯帝國。

唐朝軍隊主體主要分多個時期的多種軍隊

禁軍

除十二衛所領上番府兵(南衙禁軍)保衛京城外,還有單獨組建守衛宮禁的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原為元從禁軍,後來改從衛 士簡補或召募。太宗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號稱「飛騎」,挑選其中 驍健善射者百人r名為「百騎,武后再擴大為「干騎」,中宗又改名 為「萬騎」。高宗、玄宗又分別建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官員、 名稱與諸衛相同。此後,肅宗置左右神武軍。史籍統稱左右羽林、 龍武、神武為六軍。

邊防軍

各邊防軍事機構分為軍、守捉、鎮、戍所轄的屯戍部隊。其中鎮、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為上鎮,300人為中鎮,不足300人為下 鎮;50人為上戍,30人為中戍,不足30人為下戍。每鎮、戍分別置 鎮將、鎮副,戍主、戍副各一人。軍、守捉自高宗起逐漸增多。各置使和副使,所領兵數比鎮、戍多。隨著邊防線的延長和戰爭的頻繁,遂設節度使為邊境區域性的最高長官。景雲二年(711),首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即軍區的固定長官,至天寶九年,沿邊地區已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九節度使、一經略使。節度使所轄軍、守捉、鎮、戊的邊防體制更加完備。

團結兵

又稱團練兵,土團,是由各州刺史統掌的不長期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為防禦契丹的需要,始 于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聖曆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騎團防備突厥:每150戶徵兵15人,馬一匹。代宗大曆十二年(777)規定,團結兵春夏歸農,秋冬追集,服役期間發給身糧醬菜。各地徵召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團結兵不入軍籍,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調配合作戰,軍事任務結束即回鄉耕種。

唐後期的軍隊

主要是神策六軍、藩鎮兵。神策軍,原先是隴右洮州的一支邊軍。安史亂起,神策軍千餘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駐陝州,後進入長安禁苑升為天子禁軍。貞元十二年(796年),分神策軍為左、右兩軍,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從此開創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固定制度。宦官還進一步控制了人數不多的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等六軍。神策軍在宦官的統領下,賞賜優厚,其將吏升遷也遠超其餘諸軍,極盛時發展到18萬餘人,分別屯駐於京師及京西北諸鎮,在保衛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動亂中起過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經過黃巢起義軍的打擊和朱溫的誅殺,被殲滅殆盡,最終被解散。

藩鎮軍,即節度使統領的軍隊。唐後期,全國有四五十個藩鎮,各藩鎮節度使都擁有軍隊,少則數千,多至10萬人。各藩鍺兵,由 於屯駐地區與擔負任務不同,分為牙兵(又稱中軍、牙中軍、牙內兵,屯駐在節度使治所)、牙外軍(又稱外營兵,屯駐在節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鎮兵(屯駐藩鎮屬郡關津要地)等。牙兵系節度使的親 兵,人數較多,戰鬥力強,給唐朝社會、政治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河 朔三鎮牙軍,長期父子世襲,互通婚姻,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 形成桀驁不馴的驕兵集團。動輒發起兵變,驅逐將帥,或支持節度使竊地割據,反抗朝廷,危害極為嚴重。

大家覺得如何呢?歡迎留言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