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76節「回爐」課 上給不會「當家長」的爹媽

76節「回爐」課 上給不會「當家長」的爹媽

免費的家長課堂坐滿了人,大家比當初自己上學時還專註。

聽課聚精會神。

抱著娃兒來上課。

這些話你常說嗎?

如果你期末考試數學100分,我就給你買玩具。

為什麼這道題你不會?

我怎麼沒看見你背單詞呢?

我和你爸這輩子可沒指望你養老!

你對學習上點心不行嗎?

你把你自己房間收拾利索!

課堂上,一百來號「家長學生」時而托腮,時而奮筆疾書,兩個小時的課,沒一個人遲到、早退,能容納110人的活動室不僅坐得滿滿當當,連過道兒都加上了小板凳。他們學的不是奧數,不是英語,而是如何當「家長」。

不滿「兩歲」的省圖龍江書院家長學堂沒想到自己會這麼「火」:圈粉幾千人,固定學員達到千餘人。學員中有挺著大肚子的准媽媽;也有娃兒已上了大學,自己累白頭髮的爸媽;更多的是「奔波在各種特長班、陪作業要得心梗」的小學、初中生家長。

開在省圖一樓「不太起眼」的活動室,這門分文不收的公益課,還派生出了兩個500人的大群、30多人的家長社團。截至1月6日,家長學堂已經請到哈市十幾位家庭教育、心理學專家、中小學校長當主講人,七期76節課上給千餘名迷茫的家長。

開車有駕照、上崗要考試,

當家長,你有資格證嗎?

「奔四」的贊贊媽沒想到自己有這麼大「能耐」:「治得了」挑食、任性、賊犟的5歲兒子,還當了30多人的家長社團團長。2016年剛入秋那會兒,她帶著兒子到省圖看繪本,無意中看到大廳貼著家長學堂的一張海報,「當時一看反正也是免費,那就進去聽聽!」贊贊媽幾乎和所有學員一樣,開始都是沖著免費進去的,後來堅持下來卻是因為「慚愧」。

第一節課主講老師的一個問題「開車有駕照,工作上崗有培訓考試,當家長,你有資格證嗎?」贊贊媽當時就被問傻了,兒子不愛吃蔬菜,吃飯磨蹭,性格倔強,自己總認為是孩子的錯,從來沒有想過要反省自己。

省圖閱讀推广部主任王政告訴新晚報記者,近幾年,家長很重視對孩子閱讀的培養,一樓少兒閱覽室的讀者量年年攀升,坐在門口等孩子的爹媽也多了。省圖一直在琢磨怎麼給這些家長也找點事干。2016年4月23日,家長學堂正式開課了,就是用公益平台、整合資源為家長做點真正有意義的事。

省圖龍江書院家長學堂發起人、知名教育專家鄭凡老師談到創辦公益家長學堂的初衷,就是上幾堂怎麼當好家長的實用課。「現在信息這麼發達,課堂上不花大把時間談教育理念,灌暖心雞湯,只說遇到最常見的問題怎麼辦。從語言、動作到表情,不僅是『手把手』教家長,還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逐漸通過『成效』,自己悟出咋當合格家長。」

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光合作用」,而根基就在家庭教育。鄭凡說,一些國家很早就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夫妻去註冊結婚前,一個重要的手續就是你要有當父母的「合格證」,怎麼撫育孩子、教育孩子,培訓合格後才能結婚。

包括贊贊媽在內很多「70後」、「80後」家長不解,為什麼自己父母那代人別說有人教你怎麼當家長,就連文化程度普遍都不高,可那個年代「問題孩兒」也沒現在這麼多。對此,鄭凡認為,錯誤的教育比零教育更可怕,教育只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它們正常地生長,而不應強加其他的目的。

「怎麼就不能像人家那樣」

成了父母們的「死穴」

「我懷孕待產時,最大心愿就是生個健康寶寶,這就知足了。可隨著孩子出生、長大,上了小學,學了好幾個特長班,看著身邊『別人家孩子』一個比一個優秀,我就再也淡定不了了。」丁丁媽說,都忘了從什麼時候起,「健康」不再是她最期盼的了,「怎麼就不能像人家那樣」「你能不能也整明白」成了她的「死穴」。

家有學娃,哪個爹媽沒有摟不住的「三焦」啊!

豆子爸說自己家只要一到寫作業時間,一到教育孩子事兒上,準是雞飛狗跳。一般的路子是看孩子寫作業的媳婦咆哮著發出「信號」:「你到底會不會啊!這寫的是啥啊!上課聽沒聽啊?」然後就是兒子各種解釋,緊接著逐一被媳婦擊破,然後又一頓「劈頭蓋臉」地訓斥,兒子大哭,這時候就是他在外面實在聽不下去的時候了,「你一個男孩,哭哭哭,就知道哭!」然後轉身瞪媳婦,「你瞪啥,你行你來管。」繼而又成了夫妻之間戰爭……

焦急——焦躁——焦慮,「三焦」階梯式遞進,也成了很多家庭爆發「戰爭」的導火索。多位接受新晚報記者採訪的家長學員都表示,陪孩子寫作業,就是「歷劫」。「媽,我要喝水」「媽,這道題老師沒講過」「媽,我得去上個廁所……」一年級「小豆包」的媽媽不明白怎麼寫個作業還有這麼多事兒,剛想發作,一看孩兒那委屈的小臉,又默念「親生的,忍忍吧!」但也就是憋一會兒,「當你發現你講得口乾舌燥時問聽懂了沒!可寶兒點頭後隨即的一句話,就讓你差點一口老血吐出來,原來從一開始就沒聽進去」。

據說家長學堂每次一下課,前一秒還坐得「板板正正」的學員們,立刻會圍到主講老師面前,「老師,你看我家孩子……,您說咋整?」成了熱度最高的句子。

面對「三焦症」,鄭凡總結家長們集中「焦」的事兒,可以概括為三項:學習(包括特長)、心理健康、提升總結自己為人父母的不足。而這恰恰是時下教育界里最疼的「痛點」,所以家長學堂很容易就請來了哈市知名小學、初中的校長,也請來了大學裡專業的心理學專家,以及職業規劃師,而讓人溫暖的是,當他們聽說是給家長上公益課,所有的主講老師都表示分文不取。

知道教育方式有問題

但不知道該咋解決

崔雪飛也是帶孩子來省圖借書時,無意中發現這處「寶地」,一堅持就是半年多。回家再把課堂內容原封不動地向老公傳達一次。「開始他還挺不屑,總叨咕就這有啥可聽的?」崔雪飛說,直到有一節課上無意中一扭頭,居然在後排看見了老公,他竟然請假來聽課。

第一期第一節課開課時,一共來了四五十人,活動室一半都沒坐滿,可第二節就全滿員了,差不多是從第二期上到第四五節時,過道兒就需要加小板凳了。到了第四期左右,家長學員們就自發成立了家長社團,主要是按照孩子的年齡,將報名聽課的家長分組、排座。

從2005年開始,鄭凡作為教育專家開始「被諮詢」,但那個時候幾乎所有來諮詢的家長都是因為「我的孩子出現了問題」,要麼是網癮難戒,要麼是離家出走,要麼是青春期早戀。可現在不同,尤其是「70後」「80後」家長們,普遍接觸各類信息很多,早早進入了自我診斷期。「我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出現了不對勁兒的地方,但又不知道正確的該什麼樣,更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到底該如何解決。」

據統計,家長學員中最多的是小學組,約佔六七成,依次是初中、幼兒、高中。

有幾節課堂上還有挺著大肚子的孕婦,從當準媽媽起就開始學該咋當家長。還有不少大學生的父母,外人看來,孩子都已大了,他們還來聽這課有點做作,可是一位孩子爸卻說,他是來看看自己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要知道自己錯在哪?」從小到大,我們也天天陪,錢也沒少花,最後「連拖帶拽」孩子才邁進學費不菲的「三表」,畢了業她卻在家裡啃老。辛苦的、掙錢少的工作,她瞧不上;高精端的工作,她又幹不了。

來聽課的家長中,媽媽占多數。十個家長中,有7位媽媽,2位爸爸,還有1位是姥姥或奶奶。這樣的比例完全在鄭凡的意料中,母親對於一個家庭的穩定、孩子的成長都是最核心的。而且從專業角度講,母親比父親更需要學習家庭教育,因為女人普遍相對感性,經常是發起火難以控制自己情緒,而男人則相對理性,更適合管理孩子的學習。

你常說的這些錯話,

聽聽老師咋分析的

鄭凡最見不得的,不是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犯錯,而是一直將錯誤句子天天掛嘴邊,還「自以為是」。每期新開的班第一節課,她總會將這些常見的錯誤句子最先拿出來講。

錯話1:「如果你期末考試數學100分,我就給你買玩具。」

鄭老師分析:這樣的許諾,很容易造成孩子今後學習、工作中喜歡講條件。孩子有進步獎勵是應該的,但不要在考試前就做出承諾,而是在孩子取得進步後,將獎勵給他。

錯話2:「為什麼這道題你不會?」「為什麼你把加號看成減號?」

鄭老師分析:這樣的質問,很多家長都會掛在嘴邊。「為什麼」其實家長心裡有答案,在孩子犯了錯後,再去問他一次,結果不一定會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讓孩子養成找借口、推脫責任的毛病。

錯話3:「今天你作業寫得很好,比前幾天認真多了。」 鄭老師分析:這句話,前半句本來很好,加上後半句,就會有「翻出舊賬」之嫌,直接否定了孩子的過去。

鄭老師認為,也不要過分強調、關注孩子的不足。比如一個說話結巴的孩子,他在說話時,一旦說不上,家長不用鼓勵「你慢點,不急,你很棒」,越強調孩子的缺點,給孩子貼標籤,他就會更緊張,不斷產生心理暗示。這時候要做的就是「風淡雲清」,等他完整流利地說完一個整句子,再為他豎大拇指。

其實大部分家庭教育問題來自於家長們那顆期望值過高的心,很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怕不如「別人家孩子」……說到底,就是不想讓孩子成為「普通人」,在教育中用力過猛、動作變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身邊焦慮的父母越來越多。家長們沒有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就好比一場長跑,孩子在3000米時跑得筋疲力盡,智慧的父母是會在孩子身邊陪跑的教練,而不是站在旁邊提醒還有好幾圈的裁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陪伴,不用自己的言行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那麼所有的要求都會蒼白無力。

反思

課業結束後,好多家長自願寫了論文

一位初中生的媽媽在論文里寫到「自從兒子上了初中,我盯梢更緊了。可管得越緊,兒子的逆反心就越重,打也打過,罵也罵過,直到有一天兒子說出『要麼你打死我,要麼你別管我』,我才意識到是自己出了問題。』」在課堂上學了「妙招」回家就試著用了,兒子放學剛進家門,我沒有像以往一樣再嘟囔「趕緊寫作業。」而是反過來,「兒子,你學一天了,也挺累,先去玩20分鐘遊戲吧。」孩子當時就傻了,將信將疑中玩了20分鐘,然後把作業寫了。接下來,第二天、第三天,兒子還是每天放學先玩遊戲,到了第四天,他主動說,「媽媽,我先去把作業寫了,寫完檢查沒有問題再去玩遊戲吧!」

這是一位小學生媽媽的論文。為了記錄親子關係改變點滴,媽媽直接在論文後附了一張表格,時間跨度是5個月,分為「我」和「孩子」兩個人的變化。

第一個月:面對孩子寫作業磨蹭,不專心,我開始盡量控制自己不發火,在牆上掛上自製的「優點錄」,孩子的進步、優點都記錄在上面。孩子作業不好,也不是上來直接撕了作業逼著重寫,而是和孩子搞競賽。我和孩子一起寫,互相檢查作業。

5個月後,我問孩子「給以前的媽媽打多少分?」孩子回答「40分,不及格。」「那麼現在呢?」「95分,那5分是不讓你驕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爾濱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在智能機器人及其它高科技領域展開產學研合作

TAG:哈爾濱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