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球只有12個人能看得懂的論文,北大天才留美深造一躍成名!

全球只有12個人能看得懂的論文,北大天才留美深造一躍成名!

2013年4月的一天,一篇名為《質數間的有界距離》的論文,出現在美國知名期刊《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上。

這篇被認為全世界只有12個人看得懂的論文,立即讓全球數學屆炸了鍋。

《自然》雜誌向世界宣布,「一個數學界的重大猜想被敲開了大門!」

《紐約時報》引用《數學年刊》前主編彼得·薩納克的評價稱:「這一工作很深邃,結論非常深刻。」

《衛報》則以「鮮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數世紀數學精英的大問題上邁進了一大步」為標題報道。

而更讓大家驚訝的是,這篇論文的作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年近六十的華裔老師。

他的名字叫張益唐!

在此之前,張益唐從未真正被學術圈重視,從餐館刷碗、送外賣,到當臨時會計,漂泊海外的他前半生歷經蹉跎…

從名不見經傳到解開200多年無解難題,這段傳奇故事是如何開啟的呢?

一.北大數學天才的成長之路

張益唐在1955年出生於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教授,母親在政府機關工作。

童年時,父母因工作緣故搬去了北京,而張益唐則在上海由祖母養大。

隨後,文革來了。

當時全國學校紛紛停課,在沒有人可以教授他知識的情況下,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叢書成了張益唐最好的朋友。「因為那個時候壓根沒人可以幫我」,書中關於物理、化學、數學的介紹讓他著迷,每每遇到疑惑,張益唐就從書中嘗試找答案。

22歲那年,張益唐在《人民文學》讀到一篇講述數學家陳景潤刻苦鑽研在「哥德巴赫猜想」,並取得突破進展的故事。這深深打動了他,並激發了張益唐投身數學的熱情。

1977年恢復高考,為了考上大學,張益唐開始刻苦的自學。「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學習高中物理、化學的所有知識,偶爾還學學歷史,有點倉促。」

次年,他如願進入北大,成為文革恢復高考後,數學系的第一批學生。剛進北大沒多久,「我就發現數學裡的奧秘越來越多,越來越吸引人。」

北大系統而嚴密的訓練,為張益唐打下了非常紮實的數學基礎。在學校,張益唐對數字的敏感與天賦也為師生們津津樂道,他不需要通訊錄便能把班上所有同學的生日輕鬆記下,並在每年給好朋友發郵件祝賀。

本科畢業後,張益唐已經很清楚自己的志趣與能力,並決定繼續留在北大讀研,師從當時研究解析數論的導師潘成彪。憑藉天賦與勤勉,張益唐被公認為北大1982級的數學尖子。

1985年夏天,美國名校普渡大學的代數專家莫宗堅(T. T. Moh)受邀來訪北大,那時,時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丁石孫早對張益唐欣賞已久,他在第一時間推薦張益唐跟隨莫宗堅前往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讀博士。

就這樣,本可以留校任教的張益唐,在30歲那年踏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但就在旁人以為他將就此春風得意之際,命運卻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二.博士生涯歷經坎坷

來到普渡大學這所培養了抗日名將孫立人、物理學家鄧稼先的名校,張益唐對未來充滿了希冀,加上導師莫宗堅是領域內研究雅可比猜想(Jacobian conjecture)的專家,更是如虎添翼。

很快,鬥志昂揚的張益唐便將目光投向了導師的領域,面對這個棘手的世界難題,他對莫宗堅說,準備把「雅可比猜想」作為博士論文,嘗試證明雅克比猜想中隱含的東西,而不是直接證明猜想本身。

這讓導師詫異不已,雅可比猜想於1939年被提出,是代數幾何領域中最難攻克的難題之一,它所涉及的知識體系與信息量絕非一個博士生所具備。而眼前這個中國來的毛頭小子,卻如此執拗,想要解開被數學家形容為「災難性「的問題?

但張益唐做到了!

短短兩年時間,他便完成了博士論文,並宣稱解決了雅可比猜想。

然而,張益唐的結果建立在導師莫宗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論文里大量引用了導師已經證明的理論,但當全世界的數學家蜂擁前來,竟發現論證過程中導師莫宗堅的結論存在失誤。

數學的嚴謹容不得毫釐的差池,一步錯步步錯,這個意想不到的狀況,不僅得罪了導師,也讓張益唐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

自此,張益唐與導師的矛盾不言而喻。而後6、7年他的的研究結果也乏善可陳,直到最後第7年才從學校畢業。

導師莫宗堅雖然認可張益唐「十分出色的論文答辯」,但拒絕為他寫就工作推薦。在普渡大學的第7年,張益唐帶著隱忍與不甘走出校園,邁入了社會…

三.顛沛流離的打雜歲月

畢業後的張益唐,沒有推薦信,學術論文也寥寥無幾,想在學術圈謀生的他四處碰壁,卻沒有研究機構願意錄用。

但事實上憑張益唐的能力,只要放棄數學方向轉換到更為實際的領域,在美國找個體面的工作並非難事。在他身邊,許多數學系的同學都考取了新的專業,轉向電腦科技或是經濟金融等新興行業。

但張益唐放不下,「我好像不大願意,」他說,「也不知道為什麼。」

正如文章開頭所述,此後的他開始了七年多的打工生涯和整整大半生的蟄伏。

獨來獨往的張益唐習慣了與自己相處,白天在賽百味、肯德基、汽車旅館這樣的店面刷盤子、送外賣打零工,晚上就回到汽車或是借住朋友的地下室研究數學。「沒什麼人干擾,你一個人在那裡就可以了」。

每到閑暇時,張益唐會走到附近大學的圖書館,看看有關數論、代數幾何的雜誌,了解當前的學術進展。但他基本從數學界消失,也很少與人來往,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以至於他的妹妹需要發布尋人啟事,在美國尋找哥哥的蹤跡。

而那些與他同階段畢業於北大的同門們,大多有著比他完美的境遇。

張益唐的大學同學沈捷在本科畢業後去了法國求學,在張益唐1991年博士畢業那年,已經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同年,張益唐的北大學弟湯濤則已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大學任教。

本可以大顯身手的數學天才過得如此凄涼,這在任何人看來都無比惋惜。

四.北大校友們的援助之手

1999那年,張益唐的人生終於出現了關鍵性的轉折。

當時,張益唐的北大數學系學弟唐朴祁,找到了身在在新罕布希爾大學的老同學葛力明,向他提及了張益唐如今的落魄處境與非凡的數學實力。回憶這位長他們兩屆的學長,當年學生討論課上三人侃侃而談的畫面歷歷在目。

在兩位校友的幫助下,張益唐最終謀得了新罕布希爾大學臨時講師的職務。

學術圈內的人都明白,臨時講師的職務不僅收入低,還要擔負繁重的教學任務,在科研上卻沒有任何經費支持。但重回校園對張益唐來說,能夠再次獲得學校的學術資源,掙得糊口的工資,最重要是在數學領域做駕輕就熟的工作,已經非常知足。

與其他學者們頻繁發表論文,爭取終身教職不同,在新罕布希爾大學的時光成為了張益唐學術研究的黃金時期。

14年的時間對他如白駒過隙,每過一段時間,張益唐都會興奮的對身邊人說「有進展,應該很快就有結果」。

終於,在2012年7月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張益唐如有神助般在散步中獲得了尋找素數的思路,一項轟動世界的結論終於橫空出世…

世間的偉大都是從平凡中生長出來,

在張亦唐的前半生,雖然潦倒但他泰然處之,

雖然身處逆境但他寵辱不驚。

在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里,

張益唐用他深邃而執著的靈魂告訴我們,

最重要的是知道你想要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ng罐頭 的精彩文章:

TAG:Eng罐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