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無問西東》:百年清華史 一曲兩岸情
2011年是清華大學的百年校慶,作為清華百年校慶獻禮影片,《無問西東》在跳票五年後,兜兜轉轉終於上映。電影用四個段落故事,講述了清華的四代學生,從20年代、西南聯大時代、上世紀60年代再到當下的青春故事。豆瓣7.4分的高評、觀影人群的「淚濕滿襟」、網友們感嘆看到真正的「芳華」……《無問西東》為清華百年校慶而來但卻感動了更多非清華的觀眾,鏡頭中人們看到了「只問初心」的珍貴,望見了閃耀如斯的時代風骨。百年清華國之重器,它孕育了國之棟樑也見證了兩岸的波瀾起伏!
「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梁啟超一次題為《君子》的演講中誕生
先看兩則趣味,一則:很多年前,北京清華大學收到一封來自美國的信,信封上寫著「清華大學倪維斗教授收」,當倪教授拆開一看,發現原來是把本應寄給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的信寄到北京清華大學了。二則:在曾經兩岸四地大學生活動中,只有兩岸「清華」同學一碰在一起,馬上「西山蒼蒼,東海茫茫……」高聲唱起校歌,令所有參與同學驚訝,兩岸「清華」就這樣以一種趣味的方式在新時期打開。
同樣的校訓、同樣校歌、在海外還有著同一個校友會,校友會不分你來自北京還是我來自新竹,只要是清華人都是在同一個校友會,
1911年2月,清華大學創建成立;1914年冬,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梁啟超一次題為《君子》的演講中誕生;1917年修建大禮堂時,刻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的巨型校徽嵌於舞台正額;1956年,新竹清華大學成立;1990年8月,新竹清華大學教授代表團一行22人,到北京參加了兩岸清華大學首次共同舉辦的學術研討會;1995年12月,時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的沈君山先生到訪北京,與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王大中教授共同簽署了《海峽兩岸清華大學交流合作備忘錄》,標誌兩岸清華大學正式確定校際合作關係;2000年,清華首開兩岸暑期學生交流先河;2001年,首次共同慶祝清華90年校慶;2009年,簽署學術交流與合作備忘錄;2010年,進一步達成「建立兩岸清華聯合實驗室合作」、「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共識……隨著兩岸關係的回暖,兩岸清華的交流合作也愈發的頻繁、密切。
「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兩岸清華從未被歷史分割,而是在變遷中彼此挂念,攜手前行。
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
左為電影中的梅貽琦(祖峰飾演),右為梅貽琦先生
兩岸「清華」不僅擁有相同的校名、校徽、校歌,它們還有曾經擁有同一位校長,那就是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
1914年,作為「庚子賠款」的留美學生歸國後,梅貽琦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教務長等多種職務。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在梅貽琦廣招人才下,從朱自清、聞一多、錢鍾書,到華羅庚、錢學森、梁思成……清華園大師雲集、群星燦爛。
西南聯大門口
1937年盧溝橋事變平津淪陷,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南遷長沙,1938年繼續南遷至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清華校長梅貽琦以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的身份主持校務。就在那樣一個校舍屢遭轟炸、頭頂敵機警報、忍受飢餓困苦的年代,西南聯大卻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8年時間裡,西南聯大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在畢業的不到4千名學生中,走出了2位諾貝爾獲得者,6位「兩彈一星」元勛、8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3位中國工程院院、100多位人文大師,創造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奇蹟。國破但山河猶在,戰火紛飛與顛沛流離依舊阻擋不了文明的傳承,反而在苦難中迸發出中華民族的堅韌與堅持。
1938年西南聯大負責人與旅行團全體教員合影(前排左起黃鈺生、李繼侗、蔣夢麟、黃師岳、梅貽琦、楊振聲、潘光旦,二排右三為聞一多)
1955年梅貽琦去往台灣在新竹創建清華大學,最後因工作過繁忙,積勞成疾,罹患癌症。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去世了。
「梅校長對清華十分熱愛……清華大學是這些文物最好的歸宿」。2005年梅貽琦先生的兒媳、梅祖彥先生的夫人劉自強女士將1948年徐悲鴻為梅貽琦先生60壽辰而作的奔馬圖捐贈給清華大學,一同捐贈的遺物還有梅先生生前使用過的部分衣物、印章、傢具以及照片等。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梅貽琦是清華大學歷史上最偉大的校長之一,也是兩岸清華共同的校長,梅先生用一生踐行著對祖國的熱誠、對民族的熱愛、對清華的忠誠。
清華百年史 一曲兩岸情
清華大學有兩個"二校門",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新竹,它是清華大學的象徵,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蔡元培講過,「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梅貽琦也講過:「我們做教師做學生的,最好最切實的救國方法,就是致力學術,造成有用人才,將來為國家服務。」無論是驚濤駭浪的時代,海峽分隔的時代,還是如今的兩岸和平發展時代,清華學子都未有負校訓,辜負師訓。
如梅先生教育所言「諸君在國外的時候,不要忘記祖國;在新奇的社會裡,不要忘掉自己;在求學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候,務要保持科學」。清華學子從未忘記祖國、忘掉自己。清華百年歷史印證了中國「站起來」的滄桑不易,包含了千萬萬學子對祖國的大愛。而今,兩岸清華學子也正用他們的青春熱血,呼喚更美好的兩岸未來!
「此天明風定之日,不久可望來到。」梅貽琦當年說,而今也適用!
作者 青衫濕
責任編輯:黃楊
TAG:華夏經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