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十大清熱劑匯總
GIF
中藥
清熱劑
拾
鬱金散
玖
茵陳蒿湯
捌
清營湯
柒
清瘟敗毒散
陸
清暑香薷引
伍
龍膽瀉肝湯
肆
黃連解毒湯
叄
導赤散
貳
白頭翁湯
壹
白虎湯
1
白虎湯
【組成用法】
知母45g,石膏250g,甘草15g,粳米45g,共為末。牛、馬300~500g,豬、羊100~150g,開水沖調或按需改量,取飲片,石膏打碎先煎,再和余葯共煮至粳米熟透,候涼灌服。
【功效】
清熱降火,生津止渴。
【主治】
氣分實熱證,或溫熱病所致高熱初起。證見高熱貪飲、口乾舌燥、口紅苔黃、脈洪大有力或滑數。
【方解】
方中石膏清瀉肺胃而除煩熱,兼能生津潤液,為主葯;知母清泄肺胃之熱,滋液生津,為輔葯;甘草、粳米養胃生津,使石膏、知母大寒之品在清熱除煩中不損脾胃,為佐使葯。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生津之效。本方是治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有力、氣分實熱的主方。表證未解而惡寒無汗,或雖發熱但不煩渴,或汗雖多而口色晃白,或脈雖大而重按無力者,均不屬本方主證,不宜使用之。
本方加人蔘,為「白虎加人蔘湯」,治表寒已解,里熱尤盛,氣津兩傷,煩渴不已,汗出神疲。或素來體虛又兼見原方主證者,亦宜用之。
本方加蒼朮,為「蒼朮白虎湯」,治夾濕而身重、高熱口渴、汗出的濕溫病;也可用於熱痹性關節疼痛證。
本方加玄參、水牛角尖(代犀角),為「化斑湯」,功能清熱涼血,解毒化斑。主治溫病發斑之證。
本方合涼膈散(大黃、朴硝、梔子、薄荷、黃芩、連翹、竹葉、蜂蜜)去竹葉、蜂蜜而成「涼膈白虎湯」,可治豬實喘證。
2
白頭翁湯
【組成用法】
白頭翁90g,黃柏45g,黃連45g,秦皮45g。水煎溫服;或為末,稍煎,溫服。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
濕熱痢疾、熱瀉等。證見里急後重,瀉痢頻繁,或大便膿血,發熱,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解】
本方是以寒能勝熱、苦能燥濕的大苦大寒的藥物組成,用來治療濕熱結於大腸而發生的熱痢熱瀉等證。方中白頭翁清熱解毒,清大腸血熱而專治熱痢為主葯;黃連清化濕熱而固大腸,黃柏清下焦濕熱,秦皮清肝經濕熱以涼血,三葯合用能助主葯清熱解毒,燥濕止痢,均為輔葯。合而用之,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本方主要用於大腸熱毒傷於血分的濕熱痢。對體弱血虛的患畜加阿膠、甘草。本方去秦皮,加黃芩、枳殼、砂仁、厚朴、蒼朮、豬苓、澤瀉,名「三黃加白散」,其清熱燥濕作用更強,若高熱,糞少且帶黏液或膿血者,減砂仁、蒼朮,加生地黃、天花粉、大黃、芒硝等。
3
導赤散
【組成用法】
生地黃30g,木通30g,竹葉15g,甘草梢30g,切成飲片煎湯,或為末,開水沖調,候涼灌服。
【功效】
清熱利尿。
【主治】
心經有熱,口色鮮紅、口舌生瘡、渴欲喜飲、脈洪數。或心熱移於小腸,尿短赤而澀痛之證。
【方解】
方中生地涼血養陰清熱,為主葯;木通利水清心,竹葉清心降火,共引熱下行從小便而出,為輔葯;甘草梢清熱通淋,緩急止痛,為佐為使。諸葯合方,有清心養陰、利水導熱之能,本方是清小腸、瀉心火,清臟腑熱、引心火從小便出的方劑,可利水瀉火而不傷陰不伐胃也。
本方加黃連,重用竹葉,甚者更加大黃,以治心經實熱證。本方加車前子、血餘炭、阿膠等,以生血止血、清熱利水,治尿赤澀痛之證。本方加小薊、蒲黃、藕節、滑石、梔子、當歸等,以養血、止血、清解濕熱,治小便澀痛而帶血之證。
4
黃連解毒湯
【組成用法】
黃連45g,黃芩30g,黃柏30g,梔子45g,共為末。牛、馬150~240g,豬、羊30~45g,開水沖調或按需改量,用飲片煎湯,候涼灌服。
【功效】
瀉實火,解血熱。
【主治】
一切火熱表裡俱盛之證,凡三焦積熱,邪火熾盛所致實熱均可用之。如煩躁狂亂、發斑出疹、瘡瘍熱毒、癰疽癀腫、肺燥鼻衄、下痢膿血等。
【方解】
方中黃連瀉心火,兼瀉中焦火,為主葯;黃芩瀉上焦之肺火,為輔葯;梔子統瀉三焦之火,助黃連、黃芩燥濕解毒,黃柏瀉下焦之火、導熱下行,為佐為使。四葯合用,苦寒直折,有清熱解毒、大瀉實火之功,使火去而熱毒除。本方系清火解毒的常用基礎方。對多種火毒熾盛、津液尚未大傷者,均可酌情使用。很多清熱解毒方都由本方演化而成。對外科病可以內服也可研末調敷,但熱傷陰津者不宜。
本方加石膏、淡豆豉、麻黃,為「三黃石膏湯」,功能表裡雙解,主治表邪未解,里熱熾盛之證。
本方加大黃,為「黃連解毒丸」或名「梔子金花丸」,功能潤湯瀉熱,主治肺胃熱盛。
本方去黃柏、梔子,加大黃,為「三黃瀉心湯」,多用於治熱性鼻衄兼見大便秘結者。
本方加甘草、生石膏、牛蒡子,名「加味黃連解毒湯」,用治心火上炎所致之口舌生瘡。
本方加硃砂,治豬熱狂張口出氣。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可治瘡癰腫毒,解毒力比原方更勝。加金銀花、連翹,其清熱解毒作用更強。
5
龍膽瀉肝湯
【組成用法】
龍膽草(酒炒)45g,黃芩(炒)30g,澤瀉30g,梔子(酒炒)30g,木通30g,車前子20g,當歸(酒炒)25g,柴胡30g,甘草15g,生地黃(酒炒)30g。水煎溫服,或共為末,開水沖,溫服。
【功效】
瀉肝膽經實熱。
【主治】
肝膽實火所引起的目赤腫痛,以及肝經濕熱下注引起的尿淋、陰腫等。
【方解】
本方是為肝膽實火或濕熱下注而設。肝膽實火上逆,則目赤腫痛;肝經濕熱下注,見尿淋濁黃赤、陰腫陰癢等症。方中以龍膽草瀉肝膽經實火,除下焦濕熱為主葯。輔以梔子、黃芩瀉火清熱,助龍膽草清肝膽實火;澤瀉、木通、車前子利尿,引濕熱從尿出;當歸、生地黃養血陰以和肝,瀉中有補,使邪去而不傷正,均為佐葯。甘草和中協調諸葯,柴胡疏肝膽之氣,並用作引經葯,皆為使葯。諸葯合用,而有瀉肝火利濕熱之效。
本方適用於肝經風熱,肝熱傳眼,黃疸,濕疹,尿淋,尿濁,陽腎黃,五攢痛等屬於肝膽經實火或濕熱證者。治眼疾可加菊花、白蒺藜;治尿淋可加金錢草、萹蓄等;治濕疹加黃柏;治黃疸加茵陳;治五攢痛加乳香、沒藥等。
6
清暑香薷引
【組成用法】
藿香30g,香薷25g,佩蘭葉30g,石膏60g,知母30g,青蒿30g,杏仁30g,陳皮25g,滑石90g,切成飲片,煎湯,或研末,開水沖調,灌服。
【功效】
化濕利氣,清解暑熱。
【主治】
牛傷暑證。證見暑熱炎天,或夏日炎炎,行路太急或勞作太過,或汗後急飲傷冷,患牛急倒在地、氣喘吐涎、身熱鼻干,或見抽搐、四肢發冷、口色赤紅到赤紫、脈洪大。
【方解】
方中香薷、藿香、佩蘭葉清解暑熱,化濕和中,為主葯;石膏、知母、青蒿清火退熱,為輔葯;杏仁宣肺除痰,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滑石清熱利水除濕,合為佐使。諸葯伍用,化濕利氣、清熱解暑。本方藥性偏於辛散,可解暑除濕。南方暑多兼濕,故牛亦常暑濕互結,治暑必兼治濕。本方可視為治南方牛中暑獨定方。至於夏傷暑熱引起壯熱、煩渴、大汗等陽暑病證,可用《元亨療馬集》之「香薷散」(香薷30g,黃芩25g,黃連15g,甘草25g,柴胡30g,當歸30g,連翹30g,花粉45g,山梔子20g)治之。
7
清瘟敗毒散
【組成用法】
石膏(先煎)120g,犀角(銼細末另包,可用10倍量水牛角代)6g,生地黃30g,黃連20g,梔子30g,丹皮30g,黃芩30g,赤芍30g,玄參30g,知母30g,連翹25g,桔梗25g,淡竹葉30g,甘草10g。水煎候溫,入犀角末,灌服;或共為末,先煎石膏,濾去渣,以湯沖它葯,候溫,入犀角末,灌服。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養陰。
【主治】
一切火熱之證。證見氣血兩燔,大熱煩躁,渴飲,神昏或狂暴,發斑,舌絳,脈數。
【方解】
本方為疫毒火邪,充斥內外,氣血兩燔之證而設。系由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清營湯以及犀角地黃湯4方綜合加減組合而成。本方的特點是,重用石膏(主葯)的同時,輔佐大量的清熱解毒和涼血養陰葯,氣血同治;並用桔梗開肺,淡竹葉清心利尿,導熱從下而去為使葯。各葯配合,氣血兩清作用頗強,使熱毒迅速清除。
本方對腦黃或其他高熱而有腦癥狀者,以及惡黃、走黃等急性重症熱病均可使用,驚厥抽搐者,可加僵蠶、石菖蒲、鉤藤等。熱毒熾盛發斑紫暗者,可加金銀花、升麻、大青葉、紫草等。
8
清營湯
【組成用法】
水牛角尖(代犀角)100g(銼末),生地黃60g,玄參45g,竹葉心15g,麥冬45g,丹參30g,黃連25g,金銀花45g,連翹30g,共為末。牛、馬250~400g,豬、羊50~90g,開水沖調或按需改量,用飲片煎湯灌服。
【功效】
透熱解毒,清營養陰。
【主治】
熱侮營分,證見高熱煩躁、舌絳而干、脈細數。或斑疹隱現不透之證。
【方解】
方中水牛角清營解毒、化斑消疹,為主葯;玄參、生地、麥冬,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為輔葯;黃連、竹葉心、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托熱外出,以防內陷,而達營氣兩清;丹參清熱涼血、活血袪淤,為佐使葯。諸葯合參,共達清營解毒、透熱護陰之效。本方為清營涼血的重要方劑。
本方重用生地,加芍藥、丹皮,去玄參、麥冬、黃連、丹參、銀花、連翹、竹葉心,為「犀角地黃湯」,是治血分熱毒的主方,可用於熱傷血分所致的出血證,多用於溫病伴有出血或現出血傾向的病證。
9
茵陳蒿湯
【組成用法】
茵陳250g,梔子60g,大黃45g。水煎溫服;或為末,開水沖,溫服。
【功效】
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
濕熱黃疸證。證見結膜口色黃染而色澤鮮明,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等。
【方解】
本方為治濕熱陽黃之劑。陽黃乃濕熱交蒸,熱不得外越,濕不得下泄,肝失疏泄,膽汁外溢,則發為黃疸,治宜清熱利濕。以茵陳利膽清熱,去濕除黃為主葯。輔以梔子清利三焦濕熱,使濕熱從尿而出;大黃通泄鬱熱,使濕熱從糞便下為佐葯。三葯均為苦寒之品,能清熱利濕,使濕熱從二便排出,則黃疸自退。
本方適用於陽黃。本方是治療濕熱黃疸的基礎方,凡屬陽證、實證、熱證者,均可加減使用。本方去梔子、大黃,加乾薑、甘草,名「茵陳四逆湯」,可治陰黃。茵陳四逆湯加白朮、肉桂,名「茵陳術附湯」,可治寒濕陰黃。茵陳蒿湯去梔子,加金錢草、芒硝、白芍、金銀花、黃芩、枳殼、木香,名「膽管排石湯」,用於治療膽管結石症。
10
鬱金散
【組成用法】
鬱金30g,訶子(煨)15g,黃芩30g,大黃60g,黃連30g,黃柏30g,梔子30g,白芍15g,切片煎湯,或研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
【功效】
清熱解毒,散淤止瀉。
【主治】
腸癀(黃)下痢。證見盪瀉如水、糞便腥臭、赤穢污濁、口色赤紅、舌苔黃厚、脈數。
【方解】
方中鬱金清熱涼血,行氣破淤,為主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清三焦鬱火及邪熱熾盛所致之腸內實熱淤毒,兼化濕熱,為輔葯;訶子斂腸止瀉,白芍養血斂陰,大黃清血熱、下積滯,共為佐使。諸葯合方,共奏清熱解毒、散淤止瀉的功效。本方是清臟腑熱以治腸癀泄瀉的一個常用方劑。
本方中訶子,使用得體,能見妙處。病初熱毒未解,里滯未盡應少用或不用,若用宜生用,使之降泄之性共存;久病熱毒已解,積滯亦盡,便應發揮訶子收斂止瀉之能,應重視訶子功能,適當使用或加量使用,更宜煨後使用,取其溫中止瀉之長。
本方重用大黃,加芒硝、枳殼、厚朴等寬腸通便之葯,少用或不用白芍、訶子等收斂之品,以防留邪於里,適當加用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可治腸癀初起、熱毒正盛而里有積滯者。
本方重用白芍、訶子,加烏梅、石榴皮等酸澀葯,少用或不用大黃,可治腸癀後期,積滯已去、熱毒亦除,但泄瀉不止者。
本方加乳香、沒藥、延胡索,以活血散淤,消癀止痛,用治腹痛尤甚者。
本方加豬苓、澤瀉、車前子,去大黃,可用以治療糞稀如水者。
本方重用梔子,加茵陳,以清熱利濕,用治黃疸之證。
TAG:清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