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最催淚的王力宏 原型來自筧橋之鷹
這幾天,很多人去看了電影《無問西東》,這四字出自清華大學校歌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電影試圖通過四個不同時空的故事,來詮釋清華精神。
看過後,很多人被其中的歷史和細節打動,引發一波回憶和考證。
比如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賺取了觀眾最多的眼淚——他投筆從戎,參加空軍,在一次與敵軍的實戰中,他駕駛戰機沖向了一艘日軍軍艦,與敵同歸於盡,年僅27歲。
但很多年輕觀眾可能不知道,當年的中央航空學校的所在地就在杭州筧橋,而沈光耀的原型,就是沈崇誨,筧橋航校的三期生,也是飛行教官。以及,作為中國空軍的搖籃,我們頭頂的這片天空,曾上演過多少驚心動魄。
王力宏的原型
曾是筧橋航校學員、教官
位於杭州筧橋的中央航空學校,因「八一四」空戰的首戰告捷,以及在抗戰中特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已於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時,最有名的當然是高志航等『四大金剛』,除此之外,就是陳懷民、沈崇誨、閻海文被說到的最多了。」作家孫昌建對錢報記者說。
四大金剛,指的是高志航與戰友劉粹剛、李桂丹、樂以琴。高志航等人共同參加了81年前杭州筧橋上空那場著名的「八一四」空戰,而就在那場戰鬥後的第5天,8月19日,沈崇誨撞艦犧牲。
關於沈崇誨的資料和老照片,目前能找到的並不多。孫昌建在《中國的空軍》雜誌第12期上,看到過一張沈崇誨的照片,上面印著:與敵同歸於盡的空軍勇士,沈崇誨遺像。
穿著制服的他,很帥,面容沉靜。
他是1911年生人,父親曾是民國政府司法院的大法官沈家彝。1928年,沈崇誨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他還是運動健將,曾是校足球隊和棒球隊隊員,有一張照片上的他,球襪球鞋,個子很高,雙手背在身後,嘴角微揚。這樣看起來,王力宏的氣質還是比較符合原型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沈崇誨領導各大學學生組織義勇軍。1932年7月畢業後,到綏遠工作。同年12月,投考筧橋航校第三期,畢業後曾留校任飛行教官,後調任空軍第二大隊第九中隊中尉分隊長。
孫昌建從高建法的抗戰紀念館裡找到了航校三期生的紀念冊,上面有沈崇誨寫的文章,文筆很好。
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航空烈士公墓園裡,孫昌建找到了沈崇誨的墓碑,墓碑上這樣寫:沈崇誨,中尉飛行員烈士,湖北武昌人。中央航校三期畢業,任空軍二大隊九隊分隊長。1937年8月19日於上海白龍港洋面駕機撞沉日艦,英勇殉國。時年二十七歲,追贈上尉。
曾有報道說,沈崇誨也參與了「八一四」空戰,孫昌建說,其實有兩個「八一四」。
一個是著名的杭州筧橋上空的首捷。
那天,黑雲密布,下午3時30分左右,中日首次大空戰在杭州筧橋上空展開,中國空軍一舉擊敗了第一次大舉來襲的日機。
而另一次「八一四」,是在上海吳淞口,中國空軍主動有備地轟炸日本軍艦,但當時情報泄露,無功而返。孫昌建說,沈崇誨應該是參加了上海的這場戰鬥。
8月19日晨,沈崇誨再次奉命轟炸敵艦,但他的飛機在攻擊日本船艦時座機受損,無法順利返回基地。此時,他發現了更多敵軍目標,於是他加足油門沖向了日本軍艦,與敵人同歸於盡。
這樣的一場犧牲,描述文字卻不過一百來字。那一刻,27歲的沈崇誨在想什麼,在空中經歷了怎樣的痛苦一擊,我們已然無從得知,無從感受。但我想,那句刻在杭州筧橋中央航校校門口的標語,最後的那個感嘆號,當時必定衝上了這個熱血年輕人的心頭——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鷹從這裡起飛
筧橋精神里的視死如歸
沈崇誨的家國情懷,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
在杭州筧橋還有一處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它就位於杭州筧橋機場西北面雞籠山上,名「枕戈兵室」。
枕戈兵室是一間木屋,門楣高懸一塊題有「枕戈兵室」的牌匾,其意是「枕戈飲血,殺敵報國」。此處共葬有幾十位航空烈士,如高志航、沈崇誨、閻海文等,其實大多數都是衣冠冢。時至今日,英雄冢「枕戈兵室」存留完好。
綜合杭州筧橋醒村愛國館、南京航空烈士紀念館的資料顯示,在八年全面抗戰中,中國有4321位空軍將士壯烈犧牲。
而根據《中央航空學校通訊錄》、《中央航空學校同學錄》、《中央航空學校同學會會員通訊錄》等檔案資料,這幾年,孫昌建曾對筧橋中央航校1-5期的杭州籍學員作過一個不完全統計——登記在冊的1723名學員中,浙江籍的有137名,其中杭州籍的又有24名,這裡面包括了丁炎、陳嘉尚、黃正裕等一期學員。
筧橋航校一期生,後來大多做了航校的教官,是中國空軍最重要的中堅力量,也可以說是先驅。而距離1937年7月7日開戰不到半年時間,中國損失了100名第一代飛行員。
今年春節即將出版的孫昌建的非虛構作品《鷹從筧橋起飛》中,他通過實地考證,檔案收集,以及對筧橋後人的採訪、搜集,講述了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
丁炎,家住杭州皮市巷3號。孫昌建曾查到丁炎發表在《中國的空軍》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最後說,他們第一期的學員在他寫回憶文章時(約1939年)已經犧牲了三分之一,「謹向死難的同學致最敬禮,並希望後死的同學們加倍努力。」
「這大概,詮釋了什麼是筧橋精神中的視死如歸、我死國生。」孫昌建說,筧橋航校師生的後代,這幾十年陸陸續續從世界各地來到杭州,來到筧橋,他們想通過尋找父輩的足跡,來證明血脈中一種不屈的基因,一種源自杭州的血脈。正如當年的空軍軍歌《西子姑娘》中所唱的那樣:「相思不斷筧橋東,幾番期待凝碧望天空。」
(感謝杭州筧橋抗戰紀念館館長高建法對本文的支持,本文圖片由孫昌建提供)
轉載自:錢江晚報
TAG:大浙網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