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錢」這個事兒,讓我們換種方式聊聊看!

「錢」這個事兒,讓我們換種方式聊聊看!

緣 起

很多人學佛後

往往把財富歸為世俗的象徵

認為錢是「毒蛇」、是「萬惡之源」

覺得談錢特俗,有礙修行

然而,金錢真的如此庸俗醜陋嗎?

本期開始,我們就來聊聊「錢」

第一期

財富善惡觀

如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都與「財富」密不可分

一方面,我們要以勞動獲取財富

一方面,我們又要以財富

去換取他人的勞動成果:

換衣食以取暖飽腹

換住行以安穩便捷

如是種種,若離財富

我們可能寸步難行

而學佛者也需要財富

作為基本的生存保障

那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呢?

毒蛇?

佛經記載,某日

佛陀與弟子阿難外出乞食

佛陀指著路邊的一壇黃金說

一對父子聽到了他們的對話

好奇之下前來觀看:

父子倆把它運回家中

取了部分想去市場兌現

店老闆懷疑這些金子是偷來的

便悄悄報了官,而父子倆也因此

構成當時的盜竊國家財產罪

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刑場之上,刀斧之下

他們想起了佛陀那段對話

幡然醒悟:

佛教認為

財、色、名、食、睡

地獄五條根

試想世上有多少罪惡、苦難

不是因金錢而起,從金錢而來的呢?

因為它而墮落、作惡

喪失生命的人又豈在少數?

毒從何來?

金錢之所以成為

世人眼中的「毒蛇」

其原因主要有三:

01

危機感

在拜金主義盛行的當下

金錢的誘惑和貧富分化

使部分人產生了危機感

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們喪失了理智

置法律及道德於腦後

或鋌而走險、或以權謀私

知法犯法,在所不辭

02

不正確的使用

空有財富而無

健全的心智與超然的心態

則生命中的「貪嗔痴」三毒

便極有可能被突降的財富引爆

進而在金錢的蠱惑下失去理智

吃喝嫖賭、揮霍無度

03

執著

如果一個人把積聚財富

作為生活的唯一目標

那麼一旦失去財富

就會失去整個精神支柱

於是每當股市暴跌

總會聽聞有人輕生的悲痛消息

面對這三大原因

被譽為禪宗"白衣居士第一人"的

唐朝龐蘊居士這麼說:

扔!

他用萬貫家財,裝滿了一艘船

然後把船沉於湘江

從此,他和家人一無所有

甚至連住的房子也沒了

靠販制竹籃為生

他還特地作了一首偈:

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

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雖然他的不貪著值得我們讚歎

但是佛教並不否定金錢的作用

因為財富不光可以是

造作惡業的「毒蛇」

也完全可以用為

積累慈悲資糧的「凈財」

凈財?

佛教認為金錢

不止有「毒蛇」的一面

還有清凈的一面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凈財」

俗話說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個「道」即指正當的謀生方法

也即佛教八正道中的正命

只要我們通過勤勞、智慧的途徑

獲得財富,合理使用

而我們對它也無貪著之心:

沒錢時,不會因貧困而煩惱

有錢後,不會因擔心失去而煩惱

慈悲資糧

佛陀在《大乘寶雲經》中講:

以財物利益事,攝受眾生

意思是說

當我們有了錢財後

可以作善事,可以利益眾生

這就好比為自己的福田施肥

土壤越肥沃,將來收成也越好

我們可以關愛父母長輩:

為他們添一份衣、送雙保暖的鞋

我們可以參與慈善事業:

為貧苦的孩子們捐贈書籍

我們可以培植功德福田:

為寺院修繕添磚加瓦...

金錢無凈染

金錢無凈染,因心分善惡

其實金錢並無好壞之別

說其善惡好壞,都是在說人心

因為人心有善、惡、好、壞的分別

便使金錢蒙上了諸多性質

而問題的關鍵只在於我們

以怎樣的方式、目的去獲取金錢

得到金錢後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

又以怎樣的方式去使用

助印經書

編輯 | 遠山

設計 | 朱彥慈、遠山

責編 | 慧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新的一年如此修行,家家財富滿溢,戶戶吉祥如意!

TAG:上海玉佛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