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孩子談離婚:爸爸媽媽的事情,與你無關

和孩子談離婚:爸爸媽媽的事情,與你無關

Yesterday Once More

 Romantic America

Richard Clayderman 

00:00/00:00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當夫妻二人的關係走到盡頭時,最難面對的,是如何讓孩子理解並且接受「父母離婚」的這個事實。

哪怕你此時心中懷著再多的對這段婚姻的痛恨、失望或者萬念俱灰,一看到無辜稚子,心中便升起萬般柔軟、悔恨和痛惜,也便有了種種糾結擔憂。

「孩子若知道父母並不相愛,該有多麼失望和自卑。」

「我們是不稱職的父母,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他會失去父愛(或母愛),必定擁有一個不健全的成長環境。」

「天哪,我該如何面對孩子!我的離婚,到底是對還是錯?」

離婚的發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災難現實。當你不得不進入到這一段特殊生命歷程時,你必須明白,婚姻解體帶來的情感衝擊,使這個家庭中無人倖免,——當然,也會包括你的孩子。

就算你想再周全的辦法,也無法百分之百能保護孩子不受離婚的負面影響。對孩子來說,這是一次必須經歷的成長陣痛。而這個陣痛,不僅孩子無法逃避,你更應該首當其衝,帶領孩子一起去消化。這是你為人父母無可逃避的責任與義務。

如果孩子已經能夠溝通,如果你明顯察覺孩子心中的困惑,不要視而不見,盡可以大大方方、坦誠地和孩子聊一聊自己的離婚。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的事情,與你無關

這裡有一條重要的準則:在成人處理婚姻矛盾的時候,不要讓小孩參與進來。

有很多盲目的父母把彼此的戰火不斷擴大化,妄圖讓孩子成為談判的籌碼、擋箭的盾牌、或者仲裁的裁判。

甚至有很多父母在瀕臨離婚邊緣時,喜歡試探孩子:「你說爸爸媽媽如果分開,你跟爸爸過,還是跟媽媽過?」

除非孩子已經足夠成熟,否則推他/她做這樣的二選一,就是一種殘忍。這樣的問話,不僅對你們的婚姻的現狀於事無補,反而造成孩子的恐慌,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

孩子的身上,既有爸爸的一部分,也有媽媽的一部分。讓他/她代入父母的戰爭,置之於戰火的核心地帶,等於是要他將自己一分為二。當孩子的人格還沒有發育健全的時候便被強迫要求分裂,對他/她的成長萬分不利。

分手,抑或繼續一起生活,或者分手之後,各自生活如何繼續,孩子養育問題如何解決——這隻可能是夫妻成人之間討論的話題。

你只需讓孩子明白一個事實:在父母分手這件事情上,孩子們無能為力,也無需努力。你要感同身受地說服孩子去接受這個事實,父母成年人生活中有某一部分,孩子是無法觸及到的。

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很重要。過多地讓孩子與夫妻恩怨糾葛捆綁在一起,會讓孩子產生與他的年齡不符合的責任感,讓他覺得他對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有決定權的、有責任的,而隨之而來,便是可怕的自責感。

「爸爸媽媽離婚,都是我的錯。」無法掌控父母婚姻的孩子,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都怪我自己,我真沒用,我是多餘的,也許我壓根就不該存在。」

不能妥善處理離婚壓力的父母,轉嫁壓力到孩子身上,從而塑造了一個習慣於自我否定的孩子。所以,當人們說離婚是對孩子造孽,真相是造孽的不是離婚本身,而是因為離婚中成年人的狀態和應對方式。

你永遠是我們的孩子,不會改變

婚姻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關係,與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性質是不同的。前者表現的是兩個天然不同的人之間相互選擇與協調的過程,後者體現的是天生就享有一部分共同身份的人之間,相互認可與互助的過程。

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係,是天生的,是命定的,它確定了我們的身份和來源,也讓我們看到未來。哪怕父母與孩子互不接受、不再相見,他們的故事也永遠不會中止。

成年人的恩怨停止於婚姻關係的解體,當兩人已經不再是夫妻的時候,並不意味著孩子也跟隨著這種關係的中止,而中斷了他和離開那一方父母的關係。

他仍然是一個有爸爸、有媽媽的孩子。哪怕其中一方已經不再和他生活在一起,甚至,當另一方不再對孩子施以應有的關心、照料和愛。但是,你仍不能粗暴地告訴孩子——你已經沒有爸爸/媽媽了。

不要讓孩子抗拒和憎惡自己的基因血脈,如果離開的那一方,帶來的只有痛苦的記憶,那也只能消化於時間,漸漸淡忘、以平常心視之,讓這種痛苦不再重要。一再抵觸,只會讓恨更加清晰、更加難以磨滅。

我見過一些單親孩子在家人長期熏陶中,既痛恨、又思念的複雜糾結情感。他們一方面難以接受自己身上竟還流淌著這樣一個可惡的人的血液,另一方面,卻不見得對撫養自己的這一方父母,有多少的認同和親密。

曾經有一個少年對我說:「我可憐我的媽媽,更可憐我自己。如果她早一點放過自己、放過我爸,我也能早一點放過我自己。」

讓孩子的成長環境充滿安全感,是最重要的。而安全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自我身份的接受和確認。不要輕易去否定孩子的親緣血脈,這會讓孩子變得難以自我認同。

接受現實很難,我會陪你一起度過

曾經有一位朋友,因為丈夫出軌而決定離婚。她問我,問我該如何教育好孩子,讓孩子免受傷害。

她那四歲的女兒,原本是個安靜溫柔的小天使。但父母之間長達1年的戰爭,讓孩子的臉上笑容越來越少。朋友丈夫徹底不回家後,小女孩很想爸爸,可因為媽媽和姥姥的憤怒態度,小女孩怕媽媽傷心,她不敢說出自己的思念和疑惑。小小年紀,學會了壓抑自己。

我告訴朋友:「你連自己受到的傷害還沒有治癒,也沒有完全接受當下的現實,怎麼能夠去安撫孩子的內心?你只有治好了自己,才有足夠的力量帶領孩子一起度過這個難關。」

在這位朋友身上,我看到了婚姻變故的情緒應激狀態——既痛恨丈夫恩斷義絕,又怨恨自己不能自立自強,給孩子做出榜樣,有時候又懷疑自己的離婚決定是否正確,一意孤行要離婚是不是太自私。太多的壓力和負擔,讓她整夜哭泣,倍感迷茫。

這種深重的負能量纏繞著她,並輻射傳遞到女兒的身上。孩子時時刻刻守著母親眼淚和怒氣的感染,她可能比成人更加困惑不解、更加膽戰心驚。

媽媽的狀態好了,孩子才會好。每一個遭遇離婚的母親,都有必要先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成人和孩子一樣,面臨離婚這樣複雜的生活危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並在與這種壓力共處之中,獲得生命成長——大人因此學會了控制激烈的情感,憤怒、嫉妒、傷心、自責……這對成人來說,是一個需要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當你能夠平靜下來,你才能看見你自己、看見你的孩子。當你接受了這個現實,你才能夠讓孩子也和你一起,接受這個現實。

離婚後,將過著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這種生活不論對成人或者小孩來說,都是未知的挑戰。難過、不舍、恐慌、痛苦的感受,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成人要相信孩子的復原力,遠遠強於自己。在經歷父母離婚的陣痛之後,孩子往往恢復得更快,而青春期的孩子們,更是無法掩飾對放任自流、無法前行的父母的厭煩。

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對孩子的安慰、陪伴、鼓勵和帶領,他需要的是看到一個強大和自律的母親,和他一起從生活的低谷中出發,一起往前走。

當孩子難以避免地看到父母之間的爭執,當孩子難以避免地想念離開的親人,這個時候不要向孩子掩飾,更不能用敷衍和轉移注意的方法,讓孩子有意忽略自己的疑惑和難受。

相反,你要引導他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

當孩子困惑於成人的吵架與生氣時,務必讓他明白:「因為爸爸和媽媽之間有矛盾,我們有時候難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管怎麼樣,我們的爭吵絕不是因你而起,而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達成一致,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孩子困惑於為什麼看不到爸爸時,也要令他知道:「爸爸媽媽決定分開住,我們都覺得你跟著媽媽更好。爸爸現在的狀態也不太好,過一段時間,等他不生氣了或者想明白了,或許你就能看到他。」

當孩子無法壓抑對父母的思念時,可以讓他明白:「思念,證明了你心裡還有愛,也提醒著你,不要忘記相互告訴他,你想他。」

有些配偶離婚後,有一方會無故失蹤,更有些父母會日漸疏遠他們的孩子。這種情況,對孩子來說很嚴重也很痛苦。這個時候,你更要多與孩子陪伴,同時讓孩子知道,爸爸不來過問不是他們的錯,他們對此無能為力。

記住,永遠不要讓孩子捲入成人世界的戰鬥,同時,也永遠不要對孩子關上溝通的門。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大家在苦難中互相扶持互相傾聽,苦中作樂,讓彼此的情緒都有一個出口,得到處理。

接受現實,還原真實。創傷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面對創傷的勇氣,以及你應對的能力。

......[ 全文完,歡迎繼續提問 ]......

母鯨灣,讓媽媽更強大

【微信公眾號:hema1001】

心理諮詢師晴朗的文字影音記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鯨灣 的精彩文章:

愛自己,可惜你活了這麼久卻從沒做到

TAG:母鯨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