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18尼山新儒學論壇——儒學與東亞文化共同體在北京召開

2018尼山新儒學論壇——儒學與東亞文化共同體在北京召開

2018尼山新儒學論壇——儒學與東亞文化共同體在北京召開

2018年1月12—13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國際儒學聯合會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尼山聖源書院共同主辦的「2018尼山新儒學論壇——儒學與東亞文化共同體」在北京召開。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滕文生出席會議,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尼山聖源書院副院長郭沂主持會議,國際儒學聯合會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尼山聖源書院常務副院長張踐致歡迎辭。

本次會議中來自中日韓三國的三十餘位知名學者就儒學在東亞文化共同體重建過程中的作用與價值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為東亞和平發展提供了學理的支撐與思想的啟迪。

首先,從東亞的歷史背景出發,與會學者們認為當今時代東亞共同體的構建要充分地借鑒和參照以往的傳統。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牟鍾鑒以《東亞文化圈的歷史經驗與智慧在當代文明對話中的意義》為題目,回顧了東亞歷史發展中的經驗與教訓,指出儒家傳統思想中的「恕」概念對於今天東亞共同體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並結合中國實際上的儒釋道融合的過程來說明。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在西方文明已經顯示出諸多問題的當下,對於東亞人來說構建一個文化上的共同體便成為各國面向未來的題中應有之意。

國際儒學聯合會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副主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王殿卿以《脫亞入歐,同室操戈,和合東亞》為題目,從歷史發展的脈絡回顧了19世紀東亞飽受侵略的歷史,又從過去日本脫亞入歐到現在脫離歐洲的轉變指出亞洲在今天的新變化。這個變局說明在現代東亞世界,優勝劣汰的社會叢林法則和西洋必將全勝的信念以及以戰爭為主的擴張手段早已經不適合中日韓三國人民的精神需求,東亞必須發展出自己的新的共同價值,這個價值便是以和合觀為核心的共同價值。

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吳光以《建設東亞文化共同體需要君子品格》為題目,回顧了歷史上日本、朝鮮與中國的聯繫,指出東亞世界的共同文化是儒學與佛教,而對於文化共同體的建設則應該以儒學中的仁義禮智信為主,這其中最值得重視的便是能體現儒學仁義禮智信的便是君子的人格。在《論語》中,君子是以仁義、忠恕、敬畏、四德、愛民等品質出現的,在當時代,我們只有修身立德才能成為新時代的君子,而這種君子修養也為整個東亞社會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價值典範。

2018尼山新儒學論壇——儒學與東亞文化共同體在北京召開

其次,從東亞的共同學術傳統為出發點,與會學者們討論了東亞文化中的諸多關鍵概念,通過對這些概念的新詮,傳統與現代、國家與共同體之間的過渡便有了理論上的可能性。

韓國成均館大學儒學學院院長辛正根以《儒學的總體的定義》為題目,深入地討論了「儒學」概念的定義,指出因為儒學具有「一實多名」的複雜性,它往往會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不同的名字,而現有的儒學定義又通常使用對普通人而言晦澀難懂的專業用語。因此,我們需要一個不依存於專業用語與特定人物的儒學的定義,同時這個定義還必須是一個使人們通過定義中使用的辭彙便可以把握住儒學正體性的定義。

《光明日報國學版》主編梁樞以《內平外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式》為題目,分析了出自《左傳》的「內平外成」概念是指涉諸夏與夷狄關係的族群建設與國家建設相結合的觀念,並進一步指出以往對於「共同體」的詮釋是從地理與道德兩個向度進行的。從更加深刻的角度提出了基於血緣與宗親結構的中國人本土的共同體意識。這個意識中「家」是內在的層面,「民族」是外在的層面,而從家到民族的過程也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的過程。

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郭沂以《東亞共同體的價值基礎》為題目,指出價值包含物質價值、社會價值、精神價值和信仰價值四種類型和四個層面。信仰價值表現為「安」,物質價值表現為「用」,這都是人類共同價值。至於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則具有明顯的民族性。真、善、美代表了西方的精神價值,中華精神價值則為中、和、樂。正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民主、自由、平等只是西方的社會價值,作為儒釋道核心價值的自然、仁義和慈悲才是中華社會價值。另外,以儒學為主的中國文化在東亞世界的展開為我們在學理上提供了文化共同體構建的依據。與會學者們通過對於對於具體的中國經典、中國學派的思想史發展脈絡的梳理,展示出中國在構建東亞共同體過程中的重要學術地位。

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以《朱子對韓國的影響》為題目,作為一個時代新儒學的朱子學經藤原惺窩和林羅山等人的傳播而在日本的發展與經退溪、栗谷等人的傳播而在朝鮮的發展。深入到朱子學思想的內部,比較了朱子、退溪、栗谷思想的異同,說明了朱子學在東亞發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流變。最後借歷史上朱子學的傳播而指出當今時代的中國人也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講好中國的故事。

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金聖基以《易經哲學與人類普遍價值》為題目,指出《周易》不僅蘊含著一個以人類生活的再聖化為內容的普遍倫理的新方向還具有一個以自然與人的和諧為內容的儒家普遍倫理之新起點。這些內容是以宇宙自然之道,即現象變化和綜合作用的發現為前提完成的,而這個現象的變化就是宇宙的終極價值「生生」。作為終極價值「生生之道」和「仁道」又一起組成了宇宙和人生的大和諧之道。

日本一橋大學教授坂元弘子以《「大同」思想及其在歷史上與當代文明中的意義》為題目,討論了儒釋道與其他近代思想融合的問題,說明中國思想若欲存於今日甚至未來的發展,就不只應講儒學與東亞文化,也需要注意到儒釋道與其他近代思想的融合。通過嚴復、康有為、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等人的著作可以知道近代初期全球化是如何向當代全球化過渡的。在這個過程中,建設東亞共同體的任務之一是構建一個和平共存的文化上的「一帶一路」。

2018尼山新儒學論壇——儒學與東亞文化共同體在北京召開

最後,與會學者們也結合當今中國國家發展實力與東亞各國政治經濟格局等諸多現實情況探討了構建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既有問題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國際儒學聯合會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踐以《儒家文化與大國外交思想》為題目,指出大國外交思想不僅對中日韓三國的邦交與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也分別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忠恕之道、中庸之道、中和之道與內聖外王之道。這些悠久的儒家思想使得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始終在強調各國發展共同利益的方面,並始終堅守著厚往而薄來的原則讓其他國家可以搭上中國的順風車,實現互利互惠的共贏局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彭永捷以《東亞國家的正常化與一體化》為題目,分析了當今東亞共同體形塑過程中的四個問題,即東亞四國的國家非正常化、制度差異大、彼此之間都具有領土爭端以及沒有共同價值觀。未來東亞共同體建構的出路在於用和合的觀念思維在承認各國差異的基礎上互補共生,以共同的文化傳統培養出心的價值觀體系,最後在於東亞一體化的關注與落實。

首爾大學自由研究學院教授梁一模以《君子在行動——20世紀以來韓國儒者的政治參與》為題目,對研究韓國建國運動與民主化運動的著作《君子們的遊行》做了介紹與評論。韓國的民主和公民社會正在尋找新的方向,這本書充滿了作者的真誠和努力,展現了儒家的潛在力和可能性,為尋求韓國新民主主義和公民社會奠定了經典智慧和思想資源。

除此之外,日本法政大學教授王敏、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李甦平、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田辰山、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於建福、中央黨校教授王傑、延邊大學教授方浩范、中國社科院教授趙法生、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劉成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孫寶山、山東師範大學教授趙衛東、南京大學教授鄭墡謨、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員李勇強、成均館大學研究員朴志勛、成均館大學研究員安承宇等人亦就主題做了精彩發言。

儒學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代表,而以儒學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形塑不僅在過去是一個歷史上的事實,更在未來是一個價值上的趨勢。本體論壇充分反映了東亞世界儒學與文化共同體研究的最新成果,不僅為未來東亞共同體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也為加強中日韓三國間的學術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典範作用。

◎本文轉載自「國際儒學聯合會」,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