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思政課「混合教學」讓手機變成「抬頭利器」

思政課「混合教學」讓手機變成「抬頭利器」

上思政課,學生不抬頭怎麼辦?

這大概是大多數思政課老師面臨的共同問題。近年來,手機逐漸成為「課堂公敵」,理論再深刻,案例再精彩,大學生似乎都無法讓自己的注意力從那小小的屏幕中抽出來。然而,近幾年清華大學在思政教學上的探索,讓手機變成了輔助教學的「抬頭利器」。

用手機「上課」是一種什麼體驗

「66666」「我打100分」「深圳人民表示改革開放的好處很多」「99.99分」……同學們拿起手機表達想法。

「這是一場思想交鋒的精神大餐。」當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觀摩後表示,「學生在聽『死理論』時,沒有溫度、沒有觸感、沒有質量,這樣的課學生不願意聽。今天的課我看到,到課率、抬頭率都很高,讓手機從『低頭的工具』變成了『抬頭的利器』,這就是我們『教材攻堅』的主要內容。」

記者了解到,跟以往的教學輔助信息化工具不同,「雨課堂」利用了師生使用率極高的手機App微信,以微信服務號的形式整合課前推送、實時答題、多屏互動、答疑彈幕及學生數據分析等功能。課程開始後會自動生成本堂課程的二維碼,學生通過微信掃描進班。課上的每一頁PPT都會即時發送到學生端,幫助學生保存課件及回顧課程。

另外,每頁課件下方還有「收藏」和「不懂」按鈕,學生可以整理收集不懂的知識點,教師也會收到匿名「不懂」數據的反饋,進而調整課程節奏及重點講解。此外,教師如果把彈幕功能打開,還可以看到學生的提問、觀點,甚至吐槽。

據了解,清華大學還組織思政課教師開展翻轉課堂與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包括慕課視頻、課堂講授、小班討論、課下作業四大要素,它們各有分工,不可相互取代。從2013年秋季學期到2017年春季學期,清華大學已經開展混合式教學試點課程超過100門,課程覆蓋30多個院系部處。並且,這種探索和改變帶動了全國近百所不同類型的院校開展混合式教學試點。

新技術手段並不是來搶思政教師「飯碗」的

在2015年春季學期,馮務中進行了新的思政課嘗試。

那時,馮務中在學堂在線上開設了全國第一門《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慕課,受到全國同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我工作這10年,平均每年教500名學生,10年下來只有5000名。如今,我一年就有超過10萬名學生。」

對於清華大學進行的新技術嘗試,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瑜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的學生都是網路原住民,把思政課延伸到網路空間,既發揮了傳統課程的理論優勢,還充分利用了當下大學生「不離手機」的習慣。

然而,慕課等新型教學模式在時間上解放教師,又給教師的課堂講授帶來了挑戰,有些教師甚至認為,這些新工具是來「搶飯碗」的。

對此,馮務中表示,這些技術的確會給教學方式帶來改變,但這些改變是良性的。「在課堂講授環節,不能再重複那些平鋪直敘的一般性內容,教師需要講帶有挑戰性、爭議性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的研究才能完成課堂的講授。」馮務中說。

張瑜認為,雖然有慕課等新技術手段,但思政課的教學主體還是老師。「新技術是教學輔助環節,對於一門課程來說,老師還是教學的主導。老師的工作量沒有減少,反而由於需要線上線下的課程準備和學生互動,工作量可能更大了。我們準備進一步平衡線上線下的比例,不應盲目增加慕課等在線教學的比例。」張瑜說。

那麼,在新技術深入思政課堂的時代,高校應當如何應對?

在此前舉行的清華大學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艾四林表示:「要改變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授課方式,多採用啟發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方法,使教學手段方法更好滿足學生的期待。要大力推動思政課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綜合運用慕課、微課、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新技術手段,線上線下相結合,使思政課活起來。」

本報北京1月15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1月16日 03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報 的精彩文章:

績效考核 師德被邊緣化

TAG: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