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寧 石海明‖《戰馬》:被機器碾碎的鐵蹄

金寧 石海明‖《戰馬》:被機器碾碎的鐵蹄

《戰馬》:被機器碾碎的鐵蹄

金寧石海明

(國防科技大學)

「曾記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的詩句展現了騎兵時代戰爭那波瀾壯闊的場景。我國的騎兵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據《韓非子·十過》記載,秦穆公派二千「疇騎」助重耳入晉,其中的「疇騎」指的就是騎兵。

西方的騎兵最早作為一個正規兵種出現。早在古埃及,法老的國家牧場中就飼養著數以千計的馬匹。(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漢譯本,第一卷,軍事科學院,1981年,第8頁。)直到10世紀末,騎兵在歐洲各地成為了真正決定會戰結局的唯一兵種。(《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戰士出版社,1981年,第13頁。)雖然騎兵經歷了長久的輝煌,火器的發明和應用卻為騎兵的衰落拉開了帷幕。特別是速射武器和現代火炮的出現,更是吹響了騎兵的送殯曲。(劉戟鋒:《軍事技術論》,解放軍出版社,2014年,第22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騎兵命運的轉折點。在1916年9月15日的索姆河戰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這一新兵器的投入戰場意味著騎兵的機動性可由機械化武器取代。從此,騎兵逐漸淡出人類戰爭史,那些曾經恣意奔騰於沙場的戰馬則逐漸成為了載運武器、車輛的工具。直到今天,身披盔甲、手持利劍的英勇騎兵與長鬃飛揚、身姿壯美的良駒寶馬已不復出現在戰場上。

2011年上映的戰爭歷史影片《戰馬》所展現的,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匹戰馬的命運。在蒼茫的草原上,一匹小馬駒在微光中降生。牧民泰德出高價買入了馬駒,他的兒子阿爾伯特將馬兒取名為「喬伊」。此時,一戰即將打響,喬伊被賣做英國騎兵軍官的坐騎,就此走上前線,開始了它波瀾起伏的命運。

英軍在對德的奇襲中落敗,喬伊隨後被德軍用來運送軍糧和重型武器。在英德即將展開大戰廝殺之前,德軍下令射殺所有馬匹。喬伊衝破重重障礙從德軍戰地逃出,最終與已成為英軍士兵的阿爾伯特重逢。

在影片中,戰馬作為冷兵器時代戰爭的符號,與一戰期間的機槍、火炮、及坦克等眾多先進的「殺人機器」形成了鮮明對比,凸顯了軍事技術革新後戰爭進一步升級的冰冷邏輯。與此同時,喬伊那擬人般的情感與堅毅頑強的品質,以及英德士兵共同救助喬伊的片段,匯聚在一起共同中和了影片的肅穆蕭瑟之感,增添了幾分柔軟與溫暖。

《戰馬》具有飽滿的歷史感,真實且完整地還原了一戰的場景,直觀地反映了大工業背景下戰爭形態的急劇變革,這一變革表現在武器裝備、作戰樣式及後勤運輸等多個領域。

在武器裝備方面,一戰標誌著機械化戰爭的開端,騎兵的劣勢被暴露無遺。在中世紀的西方,騎兵是最重要的兵種,騎兵作戰是主要的作戰方式。這一作戰方式主要有三方面優點:

第一,快速機動。古語有云:「路遙知馬力。」據測算,戰馬奔跑的時速約20公里,健壯優質的馬匹最快時速可達60公里,具有名副其實的「馬力」,因此和步兵相比,騎兵具有明顯的速度優勢,並由此衍生出了騎兵的機動化優勢。騎兵作戰便於施行多樣化的戰術與戰法,比如13世紀時,蒙古騎兵發展出了輕重騎兵結合、長距離奔襲、包抄、迂迴等戰術,將騎兵作戰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第二,在騎兵作戰中,人與武器有機結合產生大殺傷力。騎兵配備的武器包括劍、矛、弓箭、刀等冷兵器,以及後來的轉輪打火槍等熱兵器。中世紀時,騎兵加長矛和弓箭,其攻擊力和進攻精準性極為突出,從而令敵人望而生畏。比如英法百年戰爭期間,「黑太子」愛德華率領的長弓手部隊屬於較為輕便的騎兵。士兵們騎馬行進,利用弓箭力克敵人,威震法蘭西。

第三,騎兵作戰具有強威懾力。騎兵強調團體行動,士兵與戰馬傾巢而出,往往形成「大敵壓境」的態勢,從而在心理上達到震懾敵人的效果。面對步兵和步槍兵,騎兵能夠發揮其優勢,因此騎兵的輝煌延續了幾個世紀,但是當火藥應用於戰爭後,「火藥把中世紀的秩序炸垮了」。(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漢譯本,第一卷,軍事科學院,1981年,第488頁。)影片《戰馬》的片段具體地展現了騎兵在面對速射武器和火炮時的劣勢。一戰初期,英國騎兵計劃對德發動一場奇襲。兩百多匹戰馬從長草叢中瞬間衝出,士兵們駕馬飛奔至德軍營地,揮劍將德國士兵斬於馬下。德軍手足無措,一時間倉皇潰逃到茂密的叢林中。可是令英軍難以預料的是,德軍早已部署了馬克沁機槍,這些叢林中的「死神」最終將英國騎兵和戰馬送入了天堂。由此可見,當速射武器出現後,騎兵往往在到達敵人之前就遭受到長距離外的襲擊,即使是再精銳的騎兵也難以抵擋住這些「殺人機器」的威力,鐵蹄最終還是被機器碾碎了。

在作戰樣式方面,一戰的西線戰場上,陣地戰與塹壕作戰、散兵突擊、毒氣戰相結合,進一步削弱了騎兵以往的重要地位。「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179頁。)隨著速射武器和火炮的廣泛使用,防禦者依託塹壕體系和築壘地域,組成了具有縱深梯次的防禦陣地,利用綿密的火力和積極的攻勢行動挫敗敵方進攻,而進攻者則使用大威力火炮進行火力準備,支援步兵和強擊隊對防禦陣地進行突破,爾後逐步向縱深發展進攻。

陣地戰要求攻防雙方進行大殺傷、高隱蔽和快機動的作戰,因此機槍、火炮與塹壕、鐵絲網的組合應運而生,達成理想的作戰效果。而對於士兵來說,在敵人步槍的射程內,跑步變成了唯一的運動形式。(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177頁。)散兵作戰、通過跑步躲避槍林彈雨,才能夠最大程度地保存己方力量,因此,散兵戰相比騎兵作戰是更能適應新式武器的作戰樣式。另外,騎兵無法在溝塹縱橫的戰場上迅速機動,且隱蔽性差。比如影片中,英國騎兵採用了薩式戰法,騎兵全體同時向敵方挺進,使得騎兵一旦進入敵人步槍的射程內就無處藏身,最終被德軍殲滅。

在運輸保障方面,戰馬配合機車、鐵路成為一戰期間主要的運輸方式,其中後兩者承擔了主要運輸補給任務,戰馬則負責將物資從火車站向各部隊運送物資。戰馬在西線戰場上已退出一線,被派往機動車無法通行的路段拖引火炮、車輛和糧草。此時,它們已不再是等同於士兵的作戰力量的一部分,而轉變成了戰略資源。據統計,一戰期間,德國建立了國營養馬場,民間散養的馬匹大批被編入預備役,使德軍中人馬的比例高達3:1。直到戰爭爆發時,德軍已擁有71.5萬匹戰馬。英國則從澳洲、北美和阿根廷等地大批進口戰馬,並徵用民間馬匹,僅從美國就徵用了100萬匹。(王曉云:《最具歷史感的戰爭片》,《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第4期。)可以說,戰馬在此時只能被稱為普通馬匹了。

戰爭始終以其殘酷無情的面貌將一切摧毀,騎兵的鐵蹄被機器碾碎,金戈鐵馬成為了熱兵器戰爭時代中又一個逝去的泡影。騎兵退出歷史舞台是歷史的必然,體現了軍事技術革新對戰爭形態產生的巨大變革作用。值得深思的是,英國人在一戰前意識到了傳統騎兵戰術的過時,於是研製出了至今仍在戰場發揮重要作用的坦克。而直到今天,軍事技術進步的腳步仍未停歇。由此可見,如何率先預見到現有軍事技術的局限並謀求實現創新突破,是決定一支軍隊能否贏得未來戰爭的關鍵一環。

金 寧:碩士,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石海明: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青工委副主任,國防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國防科技》雜誌編委,中國軍視網、《深圳衛視》、《湖南衛視》、《科技日報》特約評論員,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兼職研究員,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光明日報》社科普專家。

與人合著出版《從物理戰到心理戰》、《虎狼之翼:關於科學技術與軍事變革的對話》、《適應者死亡:媒體狂歡時代的全球戰略博弈》、《科學、冷戰與國家安全》、《制腦權》等9部作品,與人合譯《技術與國際體系變遷》、《思想大戰:腦科學與21世紀的軍事》、《信息戰:以柔克剛的藝術》3部。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事科技與防務動態 的精彩文章:

石海明:心智演化的梯子——讀《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舊石器時代到人工智慧的未來》

TAG:軍事科技與防務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