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優雅的菊,尚武的刀

優雅的菊,尚武的刀

原標題:優雅的菊,尚武的刀



《菊與刀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菊與刀》


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是一部通覽日本文化、解讀其矛盾性格的驚世之作。


「菊」與「刀」,美與暴力,貫通整個日本民族意識的思維方式,有人說為什麼不是「櫻花與刀」,對於日本人而言,櫻花更是一種虛無的美感上的追求,而「菊」則是日本皇室的代表;至於「刀」嘛,當然是指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武力崇拜的追求。


實際上,《菊與刀》並不符合人類學的研究流程,因為當時局勢的特殊性,本尼迪克特沒有辦法親臨到對立國去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只能通過研究所能找到的有關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的書和報告,當然也包括一些政府軍隊才能採集到的機密文件和關鍵信息。


也就是說,作者所收集的材料還是很有信服力的,她本人也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聞名,《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稱她的理論,「對於文化人類學,尤其是有關文化與個性這個領域有著深刻的影響」。


所以,但凡想涉獵一點有關哲學的人,都必定會看本尼迪克特,而她的代表作《菊與刀》更是「人類學」這一基礎人文學科的必修功課。


只不過,時移勢遷,當初被美國政府視若至寶的調查分析報告,現在看來,有些浮於表面了一點,作者本人後來也承認,對日本的看法有些偏激,帶了一些主觀上的評判色彩,而沒能進行實地考察,一直是此書的弊端。


儘管如此,這本書在人類分析學上的意義遠遠大於它本身的內容,用西方視角看待東方文化,尤其是東方文化中獨特性很強的日本社會和民族,不得不說這種比較式的手法相當醒目。

可以說,《菊與刀》是史上描寫日本文化的第一書。




日本人在性格上的兩面性


在開門第一章中,本尼迪克特在解釋為什麼要對日本進行研究的時候,就說到了她對日本的看法:「日本人生性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有禮,既頑固又能適應,既馴順又惱怒於被人推來推去,既忠誠又背叛,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好新」。


而這段話成了後來好多學者借鑒過來對日本的描述,成為了後來日本人的標籤。


西方人一直對亞洲文化很好奇,尤其是日本人在思想意識方面表現出來的矛盾衝突如此之強烈,以致於西方一度認為日本人的精神層面實在難以讓人理解的怪異。


因為在此書之前,美國人看待討論別的國家和民族時,總是習以為常地用自己的視角和觀念去研究,不僅在討論日本人之所以成為日本人的國家時如此,討論美國之所以成為美國人的國家、法蘭西之所以成為法國人的國家和蘇聯之所以成為俄國人的國家時,莫不如此。


由於缺乏這方面的意識,每個國家都誤解了別的國家。


有時候一個民族擁有著一整套屬於他們自己的經驗和價值體系,所以他們所構想的行動方針與其他民族國家所認為的截然不同。

以前人們不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弄明白別的民族和國家的人們,他們的習慣和價值到底意味著什麼。


而人類行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學來的,一個人的行為或想法無論有多怪異,他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都跟他的經驗有一定的關聯。


人類學家正是讓自己最大限度地去適應所研究對象的自身文化和自己本身文化的差異,在對所研究對象日常交往生活中的一些瑣碎細節的探詢中,了解到如何使得對方這些行為發生的文化背景和行為動機。




「各就各位」是日本文化傳統意識的核心概念


日本人文化傳統意識的核心思想是為了建立世界的等級秩序而存在——當然,是在日本領導下的秩序,因為日本人認為只有日本代表的真正具有等級秩序的國家,只有日本明白「各就各位」的重要性。


正如美國一貫信奉強大,日本總是強調非物質資源,對於日本來說:精神是一切,而且是永久的;物質的東西當然需要,但是次要的,而且漸行漸遠。


西方國家的人無法了解亞洲文化中,這種「精神至上」的理念,尤其是日本最為其甚,他們一直認為通過某些禁忌和抵制的堅持,通過某些訓練和修鍊的方法,他們會將信念深入內心,克服物質上的不足。


日本的宗教信仰非常奇特,尤其是他們對於天皇的崇敬,是其他國家無法理解的高度。

第四章標題中的「各就其位」是日本引以為傲的理念,也是日本鄙視其他國家時最常提到的一個概念。


這個理念在第三章講得特別清楚,對於日本人來說,沒有「平等」這個概念,等級分明是他們有組織的生活的準則,即使在家庭里,都必須遵循等級制度,甚至對於日本來說,家族中等級比在外面更為森嚴。


母親用帶子把嬰孩捆在背上,在見長輩時隨時將孩子的頭按下去,教其懂禮節;妻子向丈夫鞠躬,孩子向父親鞠躬,弟弟向哥哥鞠躬,女孩子要向所有的哥哥弟弟鞠躬。


這不僅是一個姿態,而是意味著鞠躬者表明對方有權利管教他所有的一切。


但這並不表明上位者就能濫施權力,在日本的傳統理念中,那些被賦予行使特權的人做起事來更像是受委託者,而不是獨斷專行者。


日本人不會在家庭生活里學習對專橫權力的尊重,也不會養成對專橫權力輕易服從的習慣。


對家庭意志的服從是以某種最高價值的名義被要求的,也就是說家庭的需要總是先於個人的需要。


但並不是意味著父親就應該掌控子女,兄長就能命令弟妹,而是因為父親和兄長代表的是家族的權威,所有家庭成員聽從安排都是從家族的利害關係出發,是以共同忠誠的名義要求大家服從。



歷史的「債務人」——日本的報恩文化


在第五章中闡釋了東西方文化中對於「歷史和社會」中自身角色問題看法的不同。


西方人的語言習慣中常稱自己是「歷史的繼承人」,而東方民族都自認為自己是歷史的債務人。


東方人都有一種祭拜祖先的傳統,這樣一種行為被西方人稱之為祖先崇拜,然而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崇拜,更多的是一種儀式,表示人們承認對往昔的恩情。


而且東方民族不僅對過去感恩,在日常生活與人交往當中也都是不斷增加恩情債的過程,所以無論在漢語還是日語中都有許多表示「義務」的辭彙。


日本民間流傳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主題就是「恩情」「忠誠」


在日本,深愛著母親的兒子會說,不忘母親的「恩德」,這並不是專門指他對母親的愛,而是母親為他所做的一切,這是兒子欠母親的,對他們來說,愛即是還債。


所以,對於日本人來,他們愛戴天皇,沒有天皇就沒有日本的一切,天皇對日本人有天大的恩情,因此他們要去報恩,要去還債,要去心甘情願奉獻自己的一切。


日本人以為,神風隊員的每一次自殺式攻擊就是回報皇恩;為守衛太平洋某島嶼而戰死則被說成是在回報浩蕩「皇恩」。


在日本人看來,人情是世界上最難還的債。

說到日本人的「報恩」,東方文化中有關「孝道」的部分,總是讓西方人匪夷所思。


對父母恩情的報答,一直是亞洲文化「以孝為先」的核心。但日本的孝道又有所不同,日本只崇拜近代的先輩,不包括幾百年的列祖列宗,或由祖上傳承衍生的龐大家族。


前面我們說到日本人最難忍受欠人人情,第七章卻說到:「最難承受」是報答。


什麼意思呢?如果說不願意別人施捨恩情,我們可以理解,可是為什麼不願意別人來回報呢,這就是日本人的社會價值觀:做人是給別人看的


實際上他們內在並沒有外面表現得那麼合群和集體化,而是暗暗充滿著疏離感,不願意別人用恩情來束縛自己。


因為在日本,對恩情的報答看得太過於重了點,使人感到不能承受之苦。


可以看出來,日本在人格上的遊離分裂狀態,一方面在說服自己守禮,一方面又無比的狂妄不羈。


所以他們才那麼在乎自己的名聲,讓其他國家都驚駭莫名的剖腹儀式,必須用刀橫切之後再豎切。


「日本人喜歡乾淨、沒有污穢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平靜而美麗,猶如一樹盛開的櫻花」。


當他們一旦發覺自己的名聲再也無法回復到原來的高度,就會選擇極端的行為來洗清自己身上的污點,必須用特定的儀式才能表明這樣做的決心。

日本的倫理準則要求人們具有極端地對義務的回報責任感和強烈的自製精神,這似乎堅決把打上了個人烙印的慾望當做罪孽,要從人的心胸里根除掉。


但同時讓人更加感到驚訝的是,日本人的準則對感官的享樂非常寬容,但是享樂的範圍必須有所限定,不得侵入人生的要務。


所以我們會看到,日本一方面在配偶和婚姻上十分慎重,對待感情也比較忠誠,另一方面又具有聞名天下的藝妓文化,男人們在規定的場所里自取其樂,完全不影響他在家庭里作為一個好丈夫和好父親的形象出現。


本書作者將不同的國家文化,分為「恥辱感文化」和「罪惡感文化」,成為了以後好多學者和作家用來借鑒的經典語句。


以道德作為絕對標準的社會,依靠啟發良知的社會屬於罪惡感文化;在以恥辱感為主要約束力的文化中,依靠外部的力量來約束人們行善。


而日本,則是典型的恥辱感文化。



看完這本書之後,掩卷長思,為什麼作者會在那麼缺乏資料信息的情況之下,還能寫出如此深入人心的著作,以至於幾十年來,一直被作為長盛不衰的人類學經典之作。


作者本人是一個嚴謹而具有敏銳洞察力的人,她並沒有因為自己是美國人,而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歧視,而在她一生的研究中,很少研究所謂的西方主流文化,多是各地方小眾的部落文化。


對日本的研究,作者仍舊以不偏不倚的客觀態度來描寫,她的觀點是:即使在西方人眼中看來極端病態的人格,在日本這樣的社會仍舊有其存在的理由,完全有可能還是權威的地位。

縱觀全書,作者從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於生動的敘述中進行有力分析,語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


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美國人認真的學術研究的態度,顯然,深刻的社會科學研究對國家和民族是極為有用的工具,我們可以看出學術研究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高端,「美而無用」。


實際上,任何被認為是沒有實際用處的學問,只不過是人們沒將它們放在合適的位置。


「一帥抵千軍」,而有時候,一支筆的力量,也可以抵過千軍萬馬。


20世紀50年代美國用此書研究日本,80年代世界用此書分析日本,如今,中國用此書認識與重新發現日本。


想了解日本這個國家和民族特性,此書是繞不過去的經典讀本。


只不過,終究紙上得來終覺淺,想真正做研究分析,絕知此事須躬行!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四十八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文:茹果君,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想用最簡潔易懂的文字,研究深層次的人性哲學。

今日話題


菊與刀象徵著日本文化的美與暴力,看完本文後,你對日本的文化有了新的了解嗎?在評論區寫出你對日本文化的新看法。


所有渴望堅持讀書改變自己的人


歡迎加入慈懷每天一本書交流群


與百萬書友交流討論,組隊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慈懷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自律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TAG:慈懷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