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很多人無法忍受孤獨,可是我對孤獨上癮

很多人無法忍受孤獨,可是我對孤獨上癮

我享受孤獨,但這並不意味著遠離生活、現實和人們。我只是不希望把時間浪費在或許沒太大益處的社交上。

——達爾維什《達爾維什生平自述》,收錄於《今天》第115期

達爾維什生平自述(下)

從突尼西亞到巴黎

「從大馬士革,我來到突尼西亞。我在突尼西亞見到阿拉法特和幾位兄弟們,他們的處境著實令人傷心。巴勒斯坦革命的領導者擠在海邊的一個小旅館裡,這一幕令人痛心,或許需要寫一部長篇小說才能記述這一悲劇性命運。然而,阿拉法特很快著手重建領導機構。他對我說:『繼續辦你的《迦密山》雜誌。』由此可見,他甚至對文化工作都很重視。我問他去哪裡發行這份雜誌,他說: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都行,倫敦,巴黎,塞普勒斯,等等。於是我去塞普勒斯申請了雜誌許可證,《迦密山》便在那裡重新發行了。編輯工作由我在巴黎完成,但雜誌是在塞普勒斯首都尼科西亞付印的。」

達爾維什在巴黎斷斷續續生活了十年,其間他經常旅行,為偏居一隅於突尼西亞的巴解組織做了許多工作。關於在巴黎的經歷,達爾維什說:

「巴黎對我而言不僅僅是落腳地,而且還具有文化意義。在巴黎,我才經歷了真正意義上的詩歌誕生。如果要我對作品做出選擇,我會尤其珍視八十年代及之後在巴黎完成的許多詩作。在巴黎,我得以通過保持距離,來審視、思考有關祖國和世界的許多問題。這種距離是一道光,隔開一定距離,往往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此外,從美學角度而言,巴黎也會激發你去創作詩歌。那裡的一切都很美,甚至氣候也很美。我在巴黎寫過一首描寫秋日的詩:『在這樣的日子裡,還會有人死去?』巴黎還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流亡作家,所以它還是世界的縮影。我和許多外國作家結為朋友,我在巴黎有更多的機會專心閱讀和寫作。可以說,我的詩歌在巴黎進入了成熟期。」

「這一期間我完成了《更少的玫瑰》《她是一首歌,她是一首歌》《十一顆星辰》《我見我所願》《為什麼你將馬兒獨自拋下》《陌生女人的床榻》等詩集,還出版了散文集《為了遺忘的記憶》,寫這本散文集是為了擺脫貝魯特的影響,其中寫了處於圍困中的一天。在巴黎我能夠專心寫作,儘管我還擔任了巴解組織執委會委員一職。我在巴黎起草了『巴勒斯坦獨立宣言』,還為《第七日》雜誌撰寫每周評論。我在其他地方的生活過於嘈雜,所以我要在巴黎彌補之前的損失。」

從安曼到拉姆安拉

「當我有機會回到巴勒斯坦祖國的『一部分』時,我考慮了許久。我感到,從我對祖國的義務、道德的義務出發,我不該永遠待在流亡地。首先,我會心有不甘;其次,我會受到某些人無休止的責難,人們會說我寧願待在巴黎而不願回到拉姆安拉或者加沙。因此,在闊別祖國之後,我又做出了回到祖國的決定。去國和歸國是我做出的最困難的決定。我決定先回到安曼,因為安曼離巴勒斯坦很近,而且這裡非常安靜,人們也都友好。實際上我一半時間在安曼,另一半時間在拉姆安拉,有時還外出旅行。當我想安心寫作,我就前往安曼,利用那裡一人獨處的環境。在拉姆安拉的生活很緊張,政治和日常事務都讓我花費不少時間。我在拉姆安拉還繼續主編《迦密山》雜誌。」

達爾維什的朋友加尼姆·扎里卡特曾這樣談及達爾維什在安曼的生活細節:「他於1995年底來到安曼,首先因為這裡離巴勒斯坦最近。當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在拉姆安拉成立之後,達爾維什就考慮離開巴黎。當時他有兩個選擇:開羅或安曼。包括約旦新聞部長在內的一些朋友勸他定居安曼,約旦國家最高領導層也非常歡迎達爾維什前去定居。到了安曼後,達爾維什想租一套普通公寓,但是房東馬爾汪先生特別客氣,再三發誓不收租金,並說要把公寓贈送給達爾維什。達爾維什堅辭不受,說這可萬萬使不得。最後,他以成本價購買了這套公寓。達爾維什選擇安曼,是因為他喜歡這裡的安靜,這裡熟人不多,交通也很便利,他可以安心寫作。安曼也確實給他提供了這樣的環境。達爾維什在這裡也有幾位好朋友,受到他們的厚愛,但友情又不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

回到安曼和拉姆安拉之後,達爾維什又進入了一個創作高產期。這一期間他創作了《壁畫》《圍困的境況》《不要為你的所為道歉》《宛若杏花或更遠》《在場的缺席》《蝶之痕》等詩集和散文集。

關於家,達爾維什有自己獨到的理解。他曾經說過:

「家意味著和自己獨處,和書籍、音樂及白紙獨處。家是可以聽取自己心聲的場所,也是更好地利用時間的場所。人過六旬,就會產生來日不多的想法。我承認自己曾浪費過不少時間,浪費在旅行中、人際交往中以及其他事務中。現在我更加珍惜時間,把時間花在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情上:寫作和讀書。很多人無法忍受孤獨,可是我對孤獨上癮。我培育孤獨,和它結成至交。孤獨,是對人自制力的巨大考驗,排除厭倦感也需要很強的精神力量。對我而言,喪失了孤獨就意味著喪失自我。我享受孤獨,但這並不意味著遠離生活、現實和人們。我只是不希望把時間浪費在或許沒太大益處的社交上。」

「當我遠離祖國,我曾以為道路必將會通往家園,家園比通往家園的道路更加美好。但當我回到了家園,我又改變了想法。我認為:還是通往家園的道路更加美好,因為夢想總是比現實更加美好、更加純粹。夢想現在已成為稀有之物了,所以,夢想是更加可貴的。」

「我和家園的緊密關係產生於海外即流亡地。當你身處家園,你不會想去讚美它,也不會覺得家園有多麼重要和親切。可是當你被剝奪了家園,它就變成一種思念和嚮往,彷彿成了旅途的最終目的。流亡地深化了家園和祖國的概念,因為流亡地是與之相對應的概念。但是現在,我不會把流亡地定義為祖國的對立面,或者把祖國定義為流亡地的對立面;現在我的看法變了,流亡地和祖國都變得曖昧不清。」

寫作習慣

達爾維什每天都有固定的生活和寫作習慣,不希望被任何人打亂。在安曼,他一人獨住一個公寓,之前他曾結過兩次婚,後來都自願分手了。他從不在別人家裡過夜,也不太願意別人在他家過夜,除非是從巴勒斯坦過來的朋友,並且在特殊情況下他才會破例。他一般12點之前睡覺,次日8點左右起床。他通常先刮鬍子、洗澡、用咖啡早餐。然後穿戴整齊,就跟要去參加正式活動一樣,坐在書桌前,等待寫作靈感的光臨,或者照他的話來說「捕捉靈感」。對他而言,這種習慣近乎神聖。達爾維什為公寓配了3把鑰匙,自己留一把,另外兩把交給朋友,因為他害怕自己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突然死去。他說過:「60歲是令人恐怖的年齡。誰知道會發生什麼意外?!」

走進達爾維什的世界

總體而言,達爾維什待人友善、謙虛,平時有點害羞,面對一堆陌生人會感到不自然。他的生活很有節制,無論在飲食上,還是在社交上。他見解溫和,寬以待人,從未以任何人為敵,也極少抨擊其他詩人或文人。他為人慷慨,經常請朋友吃飯,卻不太願意去逛街或去人多的場合,因為時常會遇到許多仰慕者,從而給自己造成不便。他經常把藏書送給朋友,自己家裡只保留為數不多的藏書。

朋友們最為稱道的,是他的幽默、自然,言談時的彬彬有禮,與人交往時的大方得體。他還十分關注、鼓勵青年詩人,每發現一個有才華的青年詩人,都會由衷地為之高興,毫無保留地讚揚出色的作品。他是個很好的聆聽者,很注意聽取別人的想法。他不太喜歡理論,也不好為人師,但願意和別人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

1997年,他第一次參加傑拉什詩歌節1,為重新啟用棄置了近千年的北劇場揭幕,在烏代琴演奏家的伴奏下朗誦詩歌。後來,他又多次參加傑拉什詩歌節,其中在安曼文化宮舉行的「達爾維什詩歌專場」令人印象最為深刻。那一次,他登上舞台,對現場群眾說:「我會朗誦幾首你們喜歡的,然後再讀幾首我喜歡的。」他先朗誦了幾首舊作,然後像魔術師或者交響樂指揮家一樣,開始朗誦他偏愛的新作,把聽眾引入一個純粹的詩歌世界。他朗誦的作品頗有難度,但聽眾們都沉醉其中,似乎完全能夠理解接受。

2008年7月,達爾維什離開安曼前往美國休斯敦做心臟手術。行前,他安排好了一切後事,提前和菲律賓女傭結清了工資,還給看守樓門的埃及大叔提前支付了工資,他還告訴他倆,自己或許回不來了。

2008年8月9日,達爾維什在休斯敦醫療中心接受心臟手術,因手術失敗去世。噩耗傳回祖國,巴勒斯坦舉國悲傷。阿巴斯總統宣布巴勒斯坦全境哀悼3天,深切悼念這位「巴勒斯坦的偉大情人」。達爾維什的遺體被用專機運回拉姆安拉,安葬在城郊的一個山丘上。2012年8月,達爾維什博物館在詩人的陵墓旁落成揭幕。博物館近旁的大理石圍牆上,鐫刻著阿拉伯語文字:「由祖國,贈馬哈茂德·達爾維什。」詩人的墓碑上鐫刻著他的一行詩句:

「睡吧,愛人,我將用髮辮覆蓋你,願你平安。」(完)

【注釋】

1. 約旦最重要的詩歌節,以安曼市北部的古羅馬城市遺址傑拉什命名。

作者:馬哈茂德·達爾維什(Mahmud Darwish,1941-2008),生於巴勒斯坦西北部比爾瓦村,當代阿拉伯詩壇享譽世界的巴勒斯坦詩人,曾主筆起草《巴勒斯坦國獨立宣言》,自1964年第一部詩集《橄欖葉》問世以來,達爾維什共出版了三十餘部詩集及散文集,其作品被譯為35種語言並獲多種國際獎項。

編譯:薛慶國

題圖:The Bibliophile,Jose Gutierrez Solana繪

書名:紅狐叢書

主編:北島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紅狐叢書」是一套北島主編的當代國際詩人多語種詩集,彙集各國著名詩人作品,畫出當代世界詩歌的最新版圖,「讓語言和精神的種子在風暴中四海為家」。紅狐叢書依地域分為七輯,內容選自參與歷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外國詩人作品。

每輯收錄5―10名詩人的選作,儘可能展現當代世界詩歌版圖的全貌。其中既有被譽為「整個東歐世界先鋒詩人代表」的斯洛維尼亞詩人托馬斯·薩拉蒙、日本當代著名詩人谷川俊太郎、美國原生態詩人加里·斯奈德、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等;也有在國內並不知名,但在母國的詩歌界卻有著十足分量的詩人,如被視作聶魯達以來最重要的智利詩人勞爾·朱利塔,澳大利亞詩歌界幾乎所有詩人都在閱讀的彼得·明特,以及優秀的阿拉伯語詩人穆罕默德·貝尼斯,等等。每位詩人的作品獨立成冊,同時收入詩人原作與中英雙語譯文。每冊詩集以袖珍小開本的形式出版,便於攜帶閱讀。

*

書名:鏡中叢書

主編:北島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自2010年起,由北島主持的「國際詩人在香港」項目,每年邀請一兩位著名的國際詩人,分別與優秀的譯者合作,除了舉辦詩歌工作坊、朗誦會等一系列詩歌活動,更重要的是,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雙語對照詩集的叢書。到目前為止,已有八位應邀的國際詩人和譯者合作出版了八本詩集,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傳統。這套叢書再從香港到內地,從繁體版到簡體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取名為「鏡中叢書」。按原出版時間順序,包括谷川俊太郎、邁克·帕爾瑪、德拉戈莫申科、蓋瑞·施耐德、阿多尼斯和特朗斯特羅默的六本詩集。

長按二維碼,進入叢書預購頁面

回復「目錄」可獲取往期推送目錄。

本公眾號所有圖文資訊均為「今天文學」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出處。

【 網址變更說明 】

《今天》雜誌網站,現更改網址為today1978.com,之前的網址jintian.net從海外仍然可以訪問。

敬請周知。

《今天》雜誌 編輯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文學 的精彩文章:

我們確切的身份是「缺席的存在者」

TAG:今天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