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頓彼得教堂
在萊頓重點看了兩個教堂,其中一個是這座彼得教堂(Pieterskerk),因為包圍在居民區內,很難拍到全貌。
現在這座教堂的主體大約始建於1350年,屬於後哥特式風格,之前原址上也曾有一座12世紀的聖彼得教堂。
這張教堂內的圖片,可以大致看出教堂的樣子。教堂曾有一座高達70米的尖塔,可以為海船起到燈塔的作用,不過16世紀初倒塌後就沒有再建。教堂也是經歷了不斷的破壞和重建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教堂免費參觀。
教堂的外牆上有一塊銅牌,上面的文字是:
In Memory of
Rev. John Robinson, M. A.
Pastor of the English Church Worshipping Over Against
This Spot, A. D. 1609 – 1625, Whence at his Prompting
Went Forth
THE PILGRIM FATHERS
To Settle New England
in 1620
Buried under this house of worship, 4 March 1625
AEt. XLIX Years.
In Memoria Aeterna Erit Justus.
Erected by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Congregational
Church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 D. 1891
銅牌的上方有個船的圖案,就是著名的五月花號,「The Mayflower 1620」。
這面銅牌是1891年由美國公理會教會製作的,以紀念埋葬在教堂內的一個人。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1576-1625),英國牧師,英國清教徒中分離主義者的早期領導人之一,並被視為公理教會的創始人之一(他和羅伯特·布朗)。被稱作「朝聖者之父」(銅牌上的THE PILGRIM FATHERS)。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繼位(都鐸王朝結束,斯圖亞特王朝開始),因對清教徒提出的要求不滿而開始迫害清教徒。1609年,約翰.羅賓遜帶領一百多名分離主義信徒逃離英國來到荷蘭萊頓定居,併購置了房產,當時他們就住在彼得教堂附近。1615年,約翰羅賓遜還進入到萊頓大學學習神學。
在萊頓時期,他們還是對在荷蘭的生活表示擔憂,因為他們的後代開始說荷蘭語而不是引以為豪的母語-英語,而且當時的荷蘭由於是歐洲各地被宗教迫害群體的聚集地,思想太過自由隨意(這也是荷蘭賣淫吸毒同性戀安樂死都是合法的原因),英國移民也擔心後代們的傳統道德的改變。此外,荷蘭與西班牙的戰爭(80年戰爭)如果失敗的話,荷蘭也許又會被天主教控制。於是這些人開始和英國弗吉尼亞開發公司談判,想前往美洲新大陸,建立他們心中的「新耶路撒冷」。英國政府同意了,反正是塊剛開墾的殖民地。這就有了1620年的五月花號前往北美。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本來還有一艘準備與五月花號一同前往的"佳速號"(Speedwell),佳速號就是從萊頓前往英國普利茅斯與五月花號會和的。但由於佳速號船有些故障(總是漏水),而且船小不太適合遠航,於是兩船合成一船,去了美洲新大陸。船上共有102名清教徒(大部分是逃到荷蘭的英國人),準確地說應該是清教徒中的分離派。到美國馬薩諸塞州時只剩下一半的人了,雖然他們不是最早去美國的,但他們在五月花號船上籤署的「五月花號公約」,成為了後來美國的精神基礎。而由於當地土著對這些新移民的幫助,才有了後來的感恩節。
約翰.羅賓遜可能是身體或其他原因,沒有跟隨第一批移民去新大陸,而那些移民最終也沒有等到他,幾年後的1625年,他病逝於萊頓,葬在這座教堂內。1891年,移民的後人為了紀念他,製作了這面銅牌。
現在進入教堂看看
這幅三聯屏祭壇畫《最後的審判》,是現代列印的仿製品,原件當初就曾掛著這個位置。畫的作者是盧卡斯.凡.萊登(Lucas van Leyden,1494-1533),荷蘭著名的藝術家、畫家,荷蘭最偉大的雕刻家之一,北方文藝復興藝術的代表人。據說他12歲就賣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這幅畫被稱作16世紀的《夜巡》,倫勃朗也是他的崇拜者。
這幅三聯屏是為安葬在教堂內的一位萊頓木材商的墓所做,宗教改革(破壞聖像)運動中少數倖存下來的繪畫之一,非常珍貴。畫家盧卡斯死後也葬在這個教堂內。
我在前文中曾提到,畫的原作保存在萊頓的布料博物館內,但布料博物館正處在大規模修繕中,所以畫的原作被轉到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展出,等布料博物館修好後,還會回到萊頓(可能要到2019年)。還好,我在國立博物館拍到了那幅原作(見下圖)。
畫的中聯表示人間,上方是耶穌和門徒,左邊一聯是天堂,右邊是地獄。當時拍照的人很多,正面又反光,只能拍成這樣。
教堂內有兩架管風琴,這架是1643年的,據文獻記載,教堂早在14世紀末就有了管風琴。
管風琴的側面
這是另一架,托馬斯.希爾(Thomas Hill)管風琴,1883年由英國倫敦著名的風琴製作家托馬斯.希爾和他的兒子,為倫敦的一個教堂所做。1991年被移到了這裡。
立柱上的每個牌子大概都代表一位葬在這裡的名人。
荷蘭著名畫家揚.斯特恩墓,揚.斯特恩(Jan Havickszoon Steen,1626-1679)與倫勃朗同時代,但他的畫比倫勃朗賣的好,所以生活富足,1679年去世後葬在教堂內的家族墓葬。而倫勃朗,死前窮困潦倒,連墓葬都沒有保存下來。
一位叫做Floris van Boschhuysen的商人和他妻子的墓碑,雖然很普通,但這是荷蘭現存最完好且最古老的石刻墓碑,年代在1474年。
揚.凡.豪特(Jan van Hout,1542-1609),一位萊頓歷史上很重要的官員,對萊頓的經濟發展做了很多貢獻,1573年,曾參與抵抗西班牙對萊頓的圍困。此外他還是位詩人和發明家。
這個教堂內有很多當地名人的墓葬或紀念碑,比如博爾哈夫博物館的主人赫爾曼·博爾哈夫(Herman Boerhaave),荷蘭鬱金香創始人卡羅盧斯·克盧修斯的墓志銘(原來安葬的教堂已經毀了),倫勃朗的父母可能也葬在這個教堂內。1827年之後,就不再有新的墓葬進入教堂了。
我覺得這些掛在牆上的墓碑,原來應該是在地面上的,為了保護不被踩踏才掛在了牆上。
一個叫Anna van Berchem 的女人的墓。
還是用造船技術建造的屋頂。
TAG:九門衚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