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一)
編者
本文系一九七二年二月六日上午,南懷瑾教授應台灣孔孟學會邀請專題演講之講詞記錄。
宋明理學與禪宗(一)
南懷瑾
本題是一個極其廣泛的問題,如果要窮源溯本,牽涉之廣,幾乎上及周、秦,下至現代,可以概括中國文化全部的發展史與演變史。現在為了講解的方便,姑且借用目前流行的西曆紀元,作為代表時代性的計算方法,大約可分為七個階段,極其簡要地說明其要點。又再概括它的內容來講,則可歸納為兩大重心:一、從歷史分判中國文化思想的大勢。二、簡介理學與禪宗的關係。
提到歷史文化的演變與發展,我們可以再用一個新的觀念來說,在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有兩個非常尖銳對比的事實,它始終存在於歷史的現實之中。
(一)為人盡皆知的歷史上治權的事實,包括古今中外歷代帝王的治權,這是一般人所謂的大業。
(二)為學術思想的威權,它雖然不像歷史上帝王治權那樣有赫赫事功的寶座,但是它卻在無形之中領導了古今中外歷史的趨向,而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過去中國的文化界,尊稱孔子為「素王」,也便是內涵有這個觀念。這是千秋大業,也許當人有生之年,卻是長久的寂寞凄涼,甚之是非常悲慘的,可是它在無形之中,卻左右領導了歷史的一切,而且它有永久的威權和長存的價值。
前者在莊子與孟子的共同觀念中,應該稱之謂「人爵」;後者稱之謂「天爵」。而且我們借用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的兩句話來講,在人類歷史文化發展史上,的確若合符節,並非虛語。因此,我們在前面說過,姑且借用西曆紀元作標準,以五百年作一階段,簡要地說明本題的內涵。
壹、從歷史分判中國文化思想的大勢
(一)周代文化——文武周公階段
本題為了針對儒家學術思想的趨勢來說,因此斷自周代文化開始,換言之,第一個五百年間,便要從周公的學術思想開始(約當西元前一一一五至一〇七九年間)。因為孔子的學術思想,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且也自認為隨時在夢見周公,推崇「鬱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是集中國上古以來文化的大成。
(二)孔孟思想的階段
第二個五百年,約始自西元前五七一至五四五年間,才是孔孟思想興起的階段。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由此而經六國到秦、漢時期(西元前二五五至二〇二)。孔孟與儒家的學術思想,雖然崛立於魯衛之間,但當此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普遍流行,道、墨、名、法、縱橫、陰陽等家,瀰漫朝野,它們被諸侯之間所接受和歡迎,還勝於孔孟思想。即如漢初統一天下,從文景開始,也是重用道家的黃老思想。一直到西元前一四〇年間,由漢武帝開始重視儒術,再經公孫弘、董仲舒等的影響,因此而「罷黜百家,一尊於儒」。孔子的學術思想,和董仲舒等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才從此而正式建立它的學術地位。這也正是司馬遷所說「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的階段。但在西漢這一階段的儒家學術思想,著重在記誦辭章與訓詁之學,並無性命的微言與道統問題的存在。而且當時的代表大儒董仲舒,他是集陰陽、道家思想的儒學,也可以說是外示儒術、內啟陰陽讖緯之學先聲的儒學。至於公孫弘等見之於從政的儒行,幾近「鄉愿」,遠非孔孟的精神,司馬遷在《史記》上列述公孫弘的史事,備有微言,不及細述。
(待續)
◎ 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簡體): 南懷瑾先生著《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出版信息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作```者:南懷瑾先生
出```版:東方出版社
網```址:www.rmdf.cn
年```份:2016年4月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長期徵文及史料 郵箱:ws@nanss.org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