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首台計算器」到「移動支付」,一文讀懂中國IT產業七十年進化史

從「首台計算器」到「移動支付」,一文讀懂中國IT產業七十年進化史

源 | 芯世相 ID:xinpianlaosiji

編輯 | 撲克投資家,轉載請註明出處

前言:你知道中國的第一台計算機嗎?你還會用五筆打字法嗎?你記得3Q大戰嗎?這篇文章記錄新中國自建國以來,計算機及晶元發展的點點滴滴。文章從年代大事件入手,又分別從國家、市場和老百姓的角度帶大家領略中國計算機和中國晶元的前世今生。

中國初涉計算機領域1949年-1978年

1955年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器研製成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

1956年,籌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由華羅庚受命籌建。同年,設計第一台電子計算器運算器和控制器。由夏培肅完成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器原理講義。

103機

1958年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機研製成功,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與北京有線電廠共同研製。字長31位,內存容量為1024位元組,運算速度每秒450次。 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標誌著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為紀念這個日子,該機定名為八一型數字電子計算機。該機在738廠開始小量生產,改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共生產38台。同年,第一台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數字指揮儀901樣機問世。

105機

1960年105型機研製成功,它是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器。字長32位,內存容量為1024位元組,有加減乘除等16條指令;主要用於彈道計算。在研製104機同時,夏培肅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於1960年4月研製成功一台小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機。

1961年《程序設計》一書問世,它由徐家福、楊芙清等人撰寫;是一本中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級語言通用教材。

109型機

1963年109型機研製成功,它是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標誌中國電子計算器技術進入第二代。

119機

1964年我國工業部門在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研製與生產中已發揮重要作用。華北計算所先後研製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6),並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宣布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由慈雲桂支持研製,字長40位,該計算機小批量生產了40多台。

同年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製成功,平均浮點運算速度每秒5萬次,參加119機研製的科研人員約有250人,有十幾個單位參與協作。

1965年DJS-II型機的操作系統編製完成。108乙型機問世,華北計算所設計,北京有線電廠生產,前後共生產56台。同年籌建電子計算器外部設備研究所。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在北京誕生。

1969年150機問世,北京大學承接了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器的任務,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業。

1970年,我國第三代計算機的研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IBM公司1964年推出360系列大型機是美國進入第三代計算機時代的標誌,我國到1970年初期才陸續推出大、中、小型採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1970年,441B-III型機研製成功,它是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準彙編語言的計算機;全晶體管計算機。

1972年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器,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器在復旦大學的支持下,由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

1973年150機研製成功,它是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器;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共同研製;字長48位,存儲容量13KB。同年DJS-100機研製成功,借鑒美國通用數據機器公司的16位小型機的技術,硬體自行設計,軟體兼容。

1974年研製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由四機部、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聯合提出。

1976年倉頡輸入法,台灣台中農學院畢業生朱邦複發明。同年,DJS-183機研製成功。

1977年DJS-050機問世,它是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同年,銀河巨型計算機開始研製,由長沙國防科技大學承擔研製工作。

1978年關幼波肝炎專家系統,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醫學專家關幼波合作。

1. 國家回眸:

兩個原子彈徹底的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使得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在現代戰爭中發揮出的重大作用。新中國建立伊始,我國就開始著手籌備計算機技術的相關研發工作。此時的計算機行業也處在萌芽初期,我國的計算機技術發展水平與世界發達國的差距並不大。

在老一代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們緊緊用了5年時間就研發出了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器。計算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應當有且必須有的重要科研支柱。在許多科學運算方面計算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彈道計算和原子彈的研發。

1965年,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塊集成電路在上海誕生,僅比美國晚了5年。在此後的歲月里,儘管國外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但這一領域的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階級,發揚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國早期的半導體工業,掌握了從拉單晶、設備製造,再到集成電路製造全過程,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和豐富的知識,相繼研製並生產了DTL、TTL、 ECL等各種類型的中小規模雙極型數字邏輯電路,支持了國內計算機行業。當時具備這種能力的國家除中國外,只有美國、日本和蘇聯。

中國從小規模集成電路經過中規模集成電路,再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僅用了7年時間,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現電子工業部24所)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塊PMOS型大規模集成電路為標誌,而美國用了8年。也就是說,到文革中期,我們在製造大規模集成電路上與國外的差距縮短到4年。

因此,曾經有人指出文革延誤了中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速度。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文革對文化與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對計算機這類近軍工級的產業來說,作造成的影響並沒有其他民用產業大。

以前的計算機主要用來彈道計算

2. 百姓回眸:

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在當時對於計算機的概念一無所知。甚至許多人都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名詞。偶爾我們只能從廣播電台或者人民日報中聽到某某機構研發出速度多麼多麼快的計算機,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之類的報道。

計算機這個東西距離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還是非常遙遠的事。計算機的科研人員對於我們的印象就跟醫生大夫一樣,要穿白大褂,白帽子,帶個眼鏡,文質彬彬埋頭工作。同時也知道計算機是很深奧的科技,可以推動科學發展。

3. 市場回眸:

而對於IT市場來說,當時我國研發出的計算機,僅有小批量量產。使用配給機制,分配到各個科研院所使用。而研發和生產計算機的單位,全部是軍工企業。具備極高的保密措施,每一個元件,每一張設計圖紙都被嚴格看官。甚至許多計算機的科研人員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們每天在單位從事怎樣的工作。由此計算機的軟硬體零售與販賣更是無從談起了。

這一時期,由於受國內外微電子業迅速發展的影響,加上集成電路的利潤豐厚,國內出現一股電子熱潮,全國建設了四十多家集成電路工廠,為以後進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究和生產提供了工業基礎。

4. 年代關鍵詞:

計算機:我國在60年代的電子管、晶體管計算機技術和世界頂尖水平相差不大,但在集成電路大發展的70年代,我國因為當時特定的歷史原因,造成了核心技術的大大落後。

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新疆羅布泊上空,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雲翻滾而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蘇聯首批派出了640名科學家,在核武器及電子計算機開發提供技術支持。電子計算機是核計劃的關鍵工具。高等物理公式計算和算盤無關,依靠的是計算尺和計算機。當時普遍使用計算尺、手搖計算機,只有非常複雜計算才能用到昂貴的電子計算機。

巨型與微型計算機:巨型計算機是一種超大型電子計算機。具有很強的計算和處理數據的能力,主要特點表現為高速度和大容量,配有多種外部和外圍設備及豐富的、高功能的軟體系統。它的研製水平標誌著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程度,體現著國家經濟發展的實力。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研製運算速度達幾百億次的超級大型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簡稱「微型機」、「微機」,也稱「微電腦」。由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體積較小的電子計算機。由微處理機(核心)、存儲片、輸入和輸出片、系統匯流排等組成。特點是體積小、靈活性大、價格便宜、使用方便。桌面計算機、遊戲機、筆記本電腦,Tablet PC,以及種類眾多的手持設備都屬於微型計算機。

中國走向世界互聯網1978年-1988年

1979年成功仿製出8080微處理器和6800微處理器,微機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列。DJS-140系列機問世。HDS-9機問世,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了每秒運算45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王選教授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GB2312國家標準頒布實施《信息處理交換用漢字字符集(基本集)》。時間進入到80年代,我國高速計算機,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展。

1982年DJS-153機問世。DJS-185機,由上海電子計算器廠研製。DJS-186機,由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到1982年底,中國已經有了4000台計算機(不包括微型機),其中進口計算機450台,大概有200種機型,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共生產了45台,第二代計算機生產了200台,其餘都是DJS-100系列。

757機

1983年計算機外部設備,華北終端設備公司已能批量生產D-2000型漢字智能終端及ZD-1110型字元顯示終端。中國磁記錄設備公司已生產出24兆磁碟機、6兆盒式磁碟機等產品。

同年,26鍵方案的「五筆字型」誕生。這就是後來蜚聲海內外的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第一個版本。它的發明人王永民也被稱為現代的畢升。同年,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通過鑒定。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完成我國第一台大型向量機757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向量運算0.1億次。另外,銀河I型機問世,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銀河I號」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早期的聯想LOGO

1984年新技術發展公司宣布成立,它也是聯想集團的前身。

1985年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投產。

1985年長城286計算機問世。

1986年中華學習機問世。

1987年中國首次實現與國外的計算機聯網。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向西德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

1988年長城386計算機問世。同年,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89年EST/IS4260智能工作站。

1. 國家回眸:

從文革結束到80年代初的這段時期,我國科研隊伍基本上繼承了毛澤東時代的傳統,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同時,還積極引進先進技術、進口成套件或關鍵件的組裝,並積極開展引進技術本土化的工作,在計算機事業和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方面繼續取得一系列成就。

在1977年4月的全國微型機專業會議上,確定了中國微機今後的發展方向為參照Intel 8008的DJS-050系列五個機型,以及參照Motorola 6800的DJS-060系列四個機型。這兩大系列的樣機於1980年前後陸續研製成功。隨著IBM在1981年推出PC機,我們的計算機領域也出現了分水嶺,朝著巨型計算機與微型計算機兩個方向發展。

銀河計算機

國家級的各種巨型計算機接連被研發出來,最有代表性的就要數「銀河」系列計算機。記得那個時候,經常能在各種廣播電視中聽到銀河的名字。巨型計算機也為我國的各種科研、勘探、航天等領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在對待技術引進和發展高端計算機方面,當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以「銀河I」巨型計算機為例,這項工程耗費1億元人民幣,由於片面追求國際最先進技術,忽視了國內相關部門的協調、促進和合作,硬體大量從國外購買,沒有使我國的整體技術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步。

此時國內一些具有實力的集成電路科研和生產單位,由於得不到足夠的經費進行技術開發和設備改進,生產的計算機硬體沒有得到一展身手的機會。這樣,國際上早在1978年就已經開始出現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而我國卻在邁向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路途中慢了下來。

2. 百姓回眸:

1984年,鄧小平在上海說:「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正是這句話,我們生活在80年代的孩子開始全面接觸計算機。有實力的院校都興辦了計算機房,來普及計算機知識。開設的計算機的課程從簡單的打字練習到高級的Basic編程。許多學校聘請的計算機老師,就是當時各大院校計算系的大學生。同時千元級別的中華學習機也開始風靡全國。

小霸王學習機

中國在1986年,中華學習機投入生產。是由天津無線電二廠模仿了APPLEII稱為中華學習機,順便還模仿了不少的軟體。中華學習機賣900多塊錢,當時雖然也不是小數目,但比起動輒上萬的APPLEII不知道強了多少倍。一些家庭也能擁有的起。這恐怕是當時卡馬克望塵莫及的。

當時軟盤應用還不算多,不過磁帶用的倒是不少。當然,不是現在這種數據流帶,只是普通的家用錄音帶,然後用錄音機慢慢調節音量,把模擬信號慢慢轉換為數字傳輸回計算機。調節音量是個很需要技巧的活。還記得當時很多人跑上10多公里去copy幾張360k的磁碟。

3. 市場回眸:

我國及時注意到了第一個發展趨勢。1983年2月召開的全國計算機協調工作會議上,把生產IBM PC兼容機定為發展方向,提出「照著IBM的PC做」。所謂「照著IBM的PC做」,並不是現在電腦市場上的攢機,實際上當時沒有任何設計圖紙可供參考,完全靠自己摸索。

但是對第二個變化,我國沒有注意,雖然此時已經可以仿造出8080、6800等CPU晶元,沒能及時將CPU的研究獨立出來,專門培養,這為日後中國微機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到了80年代,由於電子、計算機等新興產業的興起,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發達國家的政府、企業等部門紛紛增加對研發經費的投入。這個時候,如果我國對科學技術有起碼的重視,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真正落到實處。

由於研發經費縮水,我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自主研製的計算機項目,與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研發一起,都以「沒錢」為由停掉了。這些科研隊伍解散後,除了出國的以外,有的下海經商,有的回高校教書,更有甚者竟然被調去看機房。發展策略的失誤,不重視研發設計過程,造成資源經費的短缺,使得我國的計算機技術發展放緩。

4. 年代關鍵詞:

晶體管:晶體管(transistor)是一種固體半導體器件,可以用於檢波、整流、放大、開關、穩壓、信號調製和許多其它功能。體管作為一種可變開關,基於輸入的電壓,控制流出的電流,因此晶體管可做為電流的開關,和一般機械開關(如Relay、switch)不同處在於晶體管是利用電訊號來控制,而且開關速度可以非常之快,在實驗室中的切換速度可達100GHz以上。

晶體管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在電子學中集成電路也叫做IC,是一種小型化的電路(主要包括半導體設備,也包括被動組件),製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根據一個晶元上集成的微電子器件的數量,大規模集成電路擁有幾萬個邏輯門,而超模集成電路擁有上百萬個邏輯門。

20年前,鄧小平參觀上海市展覽館舉辦的十年科技成果展

從娃娃抓起:1984年2月16日,鄧小平同志就教導我們「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但當時的一個現實是,不但娃娃用不起電腦,許多大人也體會到電腦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許多人要想用碰下電腦,只能換上拖鞋進學校或單位的機房,還得一個小時輪侯,比起現在進五星級酒店還充滿神奇和崇敬。

電腦學習機:很多人的電腦啟蒙始於小霸王、步步高之類的學習機。他們從學習機中學會了基本的電腦操作,學會了打字、文檔處理和基本的Basic編程,為以後的「電腦生涯」做好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儲備,掌握了當時電腦應用中的接近70%的操作。學習機無論是從硬環境還是軟環境上都促進了計算機的普及應用並推動了電腦時代的到來,許多中國娃娃是從學習機開始跨入了IT時代的大門。

五筆字根圖

五筆:人們常說的五筆86版,98版,18030版,被稱之為王碼五筆輸入法。王碼可以說是五筆的正宗,好比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正宗。另外五筆4.5版,其實就相當於王碼五筆86版。 其它五筆如極點五筆,萬能五筆,海峰五筆,智能五筆,搜狗五筆,可以說是高級五筆,個性五筆,有各自的發明人,但基本上都是以86版五筆為編碼標準的。會五筆86版,就能用這些五筆。

中國IT產業的崛起1989年-1999年

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截圖

1987年,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並於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由此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1990年11月28日,錢天白教授代表中國正式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註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並且從此開通了使用中國頂級域名CN的國際電子郵件服務,從此中國的網路有了自己的身份標識。

1992年12月底,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建成並投入使用,是中國第一個採用TCP/IP體系結構的校園網。同年,國防科大研究成功銀河-II通用並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3年3月2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國際衛星信道接入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專線正式開通。幾百名科學家得以在國內使用電子郵件。同年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從90年代初開始,國際上採用主流的微處理機晶元研製高性能並行計算機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於1993年研製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

世界Internet地圖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互聯網。同年5月21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伺服器的設置,改變了中國的CN頂級域名伺服器一直放在國外的歷史。

1995年,國家智能機中心又推出了國內第一台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性能台階。同年3月中國科學院完成上海、合肥、武漢、南京四個分院的遠程連接(使用IP/X.25技術),開始了將Internet向全國擴展的第一步。

1996年12月,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169網)開始全面啟動。普通老百姓也踏上了網路的征程。

曙光4000L

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國家智能機中心與曙光公司於1997至1999年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2000年推出每秒浮點運算速度3000億次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2004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點運算速度1萬億次的曙光4000超級伺服器。

1999年銀河四計算機問世。同年9月招商銀行成為國內首先實現全國聯通「網上銀行」的商業銀行。

1. 國家回眸:

進入90年代,我國仍然延續了研發經費的低投入,除了1993年之前的幾年受國際封鎖的影響有了點緊迫感,R&D/GDP略微超過0.70%以外,90年代中期再次回到80年代的水平,其中1995和1996連續兩年下跌到0.60%。

1995年曙光1000的誕生是個歷史性的標誌。它與Intel在1990年的產品技術較為相近。這也是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90年代中期,我計算機國與國際發達國家的差距為5年。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但是此時我國的計算機產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由於國內微電子業近十年的技術停滯,這些高性能計算機沒有實現完全國產化,技術上仍然受制於人。曙光一號採用美國Motorola公司1989年底推出的M88100商業微處理器,操作系統移植了美國IBM公司的AT&T UNIX。後來的國產計算機,也都沒有一顆真正的「中國芯」。

2. 百姓回眸:

286計算機

90年代是我國計算機應用高速普及的一個時期。在這個階段,我們最能耳熟能詳的就是x86,從286、386、486、586。雖然擁有電腦的家庭還僅僅是鳳毛羚角但是我們可以從繁多的媒體新聞中感受到科技發展的速度。這個時期,各種關於計算機的報刊和雜誌開始豐富起來。街頭巷尾也多了很多販售盜版光碟的小販。這些都是計算機普及化的道路上給我們留下的印象。

慢慢的,在我們的視野中,有了多媒體的概念。視頻、圖像、文字、聲音開始衝擊我們的感官。很多院校也升級到了多媒體教室,雖然這些多媒體課僅僅一兩節試點課程,但是對於當時的孩子來說,卻覺得無比的新奇。新成長起來的80後,對這些經歷與變革最為記憶猶新。而網吧與電子賣場的浮現,也讓我們老百姓可以更進一步的接近電腦。很多人的電腦初體驗,想必都是從網吧開始的。

3. 市場回眸:

1990年,中國大幅降低了關稅、取消了計算機產品進出口批文、開放了國內微機市場。頃刻間,國外的286、386電腦如潮水般湧入。此後我們一直跟在Intel和AMD的後面吃土。Intel發展一代處理器,我們就更新一代。摩爾定律預示了計算機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速度,同時也預示了硬體的升級和淘汰速度。

昔日的中關村

受到IT全球化的影響,90年代的中國也是計算機迅猛普及的時期。雖然國內的計算機企業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微機組裝。但是由於計算機走入日常百姓家庭是一件從無到有的事情,所以民用和商務領域,國內對於計算機的需求巨大。這也導致了一個北京新地標——中關村的興起。

尋常百姓在購買計算機,有了兩種主要的選擇。一種是購買品牌機,無論是國產品牌還是進口品牌,他們都有著較為完善的售後服務,附送許多正版軟體。而另一種就是去中關村這樣的電子賣場「攢機」。DIY電腦的價格相對比品牌機更具性價比。而選擇自己DIY電腦的消費者,很少會考慮購買正版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這也使得攢機更具性價比。

打擊盜版

同時盜版問題也開始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中國人均收入與國際發達國家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使得我國的普通老百姓很難負擔得起高昂的正版軟體費用。中國也慢慢走向了一個盜版大國。

一家家聯邦軟體連鎖店紛紛拔地而起,又慢慢走向沒落。直到今天盜版軟體問題仍然是一個頗受爭議的話題。隨著加密技術和防盜版技術的革新,中國的消費者也正在朝著正版軟體的方向邁進。

4. 年代關鍵詞:

計算機多媒體課堂

多媒體:「多媒體」一詞譯自英文「Multimedia」,而該詞又是由mutiple和media複合而成的。媒體(medium)原有兩重含義,一是指存儲信息的實體,如磁碟、光碟、磁帶、半導體存儲器等,中文常譯作媒質;二是指傳遞信息的載體,如數字、文字、聲音、圖形等,中文譯作媒介。所以與多媒體對應的一詞是單媒體(Monomedia),從字面上看,多媒體就是由單媒體複合而成。

DIY大賽

DIY: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縮寫,又譯為自己動手做,DIY原本是個名詞短語,往往被當作形容詞使用,意指「自助的」。DIY這個詞用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電腦市場,一進電腦城,你聽得最多的詞就是DIY!

電腦城所說的DIY是自己攢機,就是購買電腦的一些主要部分,將他們經過自己或者是電腦技術人員組裝起來,成為一台完整的電腦。為什麼要DIY的目的也由一開始時節省開銷的理由,慢慢地演變成一種以休閑、發揮個人創意或培養嗜好為主要目的的風氣,是否能節省成本往往變成次要因素。

電子市場:隨著DIY的興起,當然就有專門販售這些電腦配件的賣場。而中國最為知名的電子賣場就要數北京的中關村區域。這裡彙集了眾多大型的電子賣場,在這裡可以購買到各種電腦配件與電子組件。

中關村高科技園區

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IT。提起中關村,人們立刻會聯想到高科技,然而幾十年前這裡卻還是一片荒涼的墳場,大多是太監的墳墓。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所以這裡被叫做「中官墳」。

今天,中關村是北京的高科技中心,它被譽為「中國的矽谷」,很多人都簡稱它為「村子」。同時在幾十年的變革中,也形成了獨特的中關村文化。而中關村以計算機為依託的整個產業鏈,也被命名為——IT產業。

互聯網發展世界格局

互聯網:互聯網是全球性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目前使用的這個網路,不管是誰發明了它,是屬於全人類的。這種「全球性」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有其技術保證的。正如你現在正在閱讀的這個窗口,通過電腦你可以連通整個世界。而事實上,從技術層面上來講,互聯網的結構是按照「包交換」的方式連接的分散式網路結構。

中國計算機普及化之路2000年-2004年

龍芯一號處理器

龍芯是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PU,它的誕生被業內人士譽為民族科技產業化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2000年GB18030編碼標準發布。同年11月7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中文域名註冊系統全面升級,推出「.CN」、「。中國」、「。公司」、「。網路」為後綴的中文域名服務。

2001年「龍芯」計劃開始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始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通用CPU晶元,他們把這一項目命名為「龍芯」。同年12月20日,由信息產業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科技部、文化部主辦的「家庭上網工程」正式啟動。

2002年5月17日,中國電信在廣州啟動「互聯星空」計劃,標誌著ISP 和ICP開始聯合打造寬頻互聯網產業鏈。同年「龍芯」1號在該年8月份,「龍芯」1號研製成功,9月28日正式面世。同年12月,由中科院計算所、海爾集團、長城集團長軟公司、中軟股份、中科紅旗、曙光集團、神州龍芯等國內七家聯手發起的「龍芯聯盟」正式成立,這意味著龍芯從此有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

2004年王小雲等攻破MD5 2004年8月17日,山東大學王小雲、馮登國、來學嘉、於紅波四人在美國加州聖巴巴拉舉行的國際密碼學會議(Crypto』2004)上公布對於MD5、HAVAL-128、MD4和RIPEMD四個著名HASH演算法的破譯結果。

1. 國家回眸:

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爆炸,激發了很多人的愛國情緒。同時我們也逐漸意識到一個事實,國家的安全是不能花錢來購買的。我們也開始意識到了自主研發與知識創新的重要性。由於有了這樣的危機感,我們在科技方面投資的比重也開始加大。2002年8月10日,我國成功製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龍芯一號。

龍芯總設計師、湖南團全國人大代表胡偉武

這個時期,世界上主要的PC處理器生產廠家是Intel和AMD,僅此兩家別無分號。這兩家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98%,而我國台灣的威盛公司,是在99年連續收購了美國兩家處理器小公司之後才進軍處理器市場。儘管也打「中國芯」的牌子但是其技術也屬於美國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龍芯的問世,對於整個中國計算機民族產業來說有著怎樣重要的意義。

2. 百姓回眸:

在20世紀末,老百姓的家中剛剛開始普及電腦。21世紀之初,轟轟烈烈的全民上網熱潮開始了。除了電腦之外,我們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網路。如果有人說IT產業是昭陽產業,那麼互聯網產業就是神話般的行當。

從56K的撥號上網,到此後層出不窮的寬頻高速上網。可以說隨著網路帶寬的不斷擴大,整個IT業界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路應用。在這個階段,上網一般都會查查資料,發個E-mail,簡單的聊聊QQ,在論壇里看帖、回帖,下載小型軟體與MP3歌曲。

2003年,ADSL寬頻開始全面在中國普及開來,隨之我們可以做很多以前不敢想像的事情。在寬頻普及之前,普通網民看電影基本還靠VCD、DVD這樣的光存儲介質。而寬頻的普及我們可以方便的從網路中下載電影。隨著網路帶寬的提高,網路視頻聊天、網路遊戲也開始慢慢普及。

3. 市場回眸:

在這個時期,IT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還集中在傳統的電子賣場。海龍、鼎好、太平洋、矽谷這類IT賣場的發展勢頭最為明顯。DIY似乎一下子成為了人們購買電腦的首選。在DIY和國際電腦整機品牌的衝擊下,很多90年代知名的品牌電腦廠商紛紛開始走向沒落。

國外許多知名大品牌也開始關注中國市場。一個普遍的共識是,中國市場的很大,中國市場的潛力更大。由於政府一系列引資政策的出台和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使得許多國際大廠在中國的沿海城市開始興辦工廠。以前在IT賣場中可以看到許多水貨硬體,由於本地化生產之後,這些水貨紛紛消失。

4. 年代關鍵詞:

WWW萬維網:亦作「網路」、「WWW」、「W3」,英文「Web」或「World Wide Web」,是一個資料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一樣有用的事物,稱為一樣「資源」;並且由一個全局「統一資源標識符」(URL)標識。通過IE瀏覽器,我們瀏覽www網頁,世界之門也由此向每一個中國的網民敞開。

騰訊QQ:騰訊QQ發展的歷史1998年11月12日,馬化騰和他大學時的同班同學張志東正式註冊成立「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QQ也是目前最為普遍的即時通訊軟體。QQ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眾多的在線即時通訊軟體中脫穎而出,最終把其他競爭對手全埋沒掉而佔領了中國在線即時通訊軟體市場74%以上的市場,一半靠的是實力,另一半靠的是運氣。因為在互聯網的蠻荒階段,鮮有中文的即時通訊軟體。

BBS論壇:BBS的英文全稱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譯為中文就是「電子公告板」。BBS最早是用來公布股市價格等類信息的,當時BBS連文件傳輸的功能都沒有,而且只能在蘋果計算機上運行。而今天的的BBS發展成為了中國最大的交互網路應用——論壇。同時也發展出了中國特有的論壇文化。

網吧:網吧是向社會公眾開放的營利性上網服務提供場所,社會公眾可利用網吧內的計算機及上網接入設備等進行網頁瀏覽、學習、網遊、聊天、視頻、聽音樂或其他活動,網吧經營者通過收取使用費或提供其他增值服務獲得收入。網吧是向成年人開設的學習、休閑娛樂等活動的場所,嚴禁未成年人進入。但是在中國的網吧尤其自身的特色,在網吧中未成年人的比重卻是最多的。目前中國的網吧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上網場所。

你我融入互聯網2004年-2009年

Thinkpad成為中國品牌

2004年12月8日聯想收購IBM PC業務。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部門,可以說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強強聯合」。此次收購,既是聯想博弈全球、決勝未來的關鍵,也是起步較晚、積澱較淺的中國企業快速切入世界市場的重要保障。

2005年「龍芯二號」正式亮相。由中國科學研究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的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高性能CPU「龍芯二號」正式亮相。此舉打破了國外在這一領域長達數十年的技術壟斷。

龍芯產品專賣店

2006年,Web2.0的概念開始在中國的互聯網路中泛濫開來,但是由於盈利模式匱乏等都嚴重阻滯了互聯網的發展。同時,博客一詞也開始流行起來。

2007年,黨和國家開始高度關注、支持互聯網健康發展。中央提出了要「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的「三好」目標。國家發改委、國務院信息化辦聯合發布我國首部《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

2008年7月24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第2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2.53億,首次大幅度超過美國,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網民中接入寬頻比例為84.7%,寬頻網民數已達到2.14億人,寬頻網民規模世界第一。同時,CNNIC宣布截至7月22日,我國CN域名註冊量也超過德國.de域名,成為全球第一大國家頂級域名。

同年,山寨成為2008年之怪現象,「山寨」成為一個時髦字眼,被重新定義為草根文化、大眾意識,在產業鏈與文化領域逐漸蔓延開來。山寨之風從手機伊始,板卡、快閃記憶體漸盛,至相機、筆記本、平板電視……一個龐大的山寨帝國初具雛形。

曙光5000A

2008年9月16日,曙光5000A在曙光天津產業基地正式下線,這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後世界上第二個自主設計並製造百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電腦下鄉政府補貼13%

2009年初,受到世界性金融海嘯的影響,我國IT業界也遭受重創。不過隨著政府救市政策出台。到2009年中期,我國IT產業開始慢慢復甦。同年,電腦下鄉、以舊換新等多項新政策新運動的出台使得計算機和互聯網在我國得到了進一步普及。

1. 國家回眸:

從04年到09年這短短的5個年頭,中國IT產業有了巨大的變革。我們開始認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自主創新與知識產權成為了我們的兩個重點。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聯想收購了IBM,龍芯二號也問世了。出了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領域之外,我國也開始高度關注互聯網路的發展。網路中也開始有了警察,與網路相關的法律與法規也在不斷的補完中。

2008年9月16日,曙光5000A在曙光天津產業基地正式下線,這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後世界上第二個自主設計並製造百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曙光5000A系統峰值運算速度達到每秒230萬億次浮點運算(230TFLOPS),LINPACK運算速度超過每秒160萬億次浮點運算,是中國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它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能製造和應用超百萬億次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也表明我國生產、應用、維護高性能計算機的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該系統在大規模機群計算和網格使能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了鮮明的技術特色,將中國通用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研製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而整個中國,開始慢慢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產品生產製造的中心。不過大多數都是屬於粗放型的經濟體。國際知名大企業來華辦廠,我們提供廉價的勞動力與生產空間。由此也出現了許多「血汗」工廠。在國際上的印象,中國的產品是廉價的,中國的產品是粗糙的,中國的產品缺乏科技與創新。

2. 百姓回眸:

對於日常百姓來說,網路的發展比我們自己所想像與預言的要快。它極大的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前曾經有人說過,網路是虛擬的。而現在隨著網路的深入發展,我們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到了網路背後也有非常實實在在的東西。似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兒都可以和網路扯上關係。

網癮治療

而網路應用也不僅僅局限在軟體、電影的下載。博客、視頻分享、網上購物、社交網路的發展讓我們的網上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同時由於網路遊戲的泛濫,使得自我剋制能力不強的青少年開始沉迷於此。甚至在國內已經出現了一大批戒網中心。這使得我們再次陷入了深深思考,究竟網路給我們帶來的是便利還是阻礙,是精彩還是沉迷。

3. 市場回眸:

高仿與山寨是繼假貨與水貨之後又慢慢浮現和流行起來的新辭彙。從這兩個詞就可以濃縮中國的IT市場。我們高仿外國大公司的理念,我們山寨外國知名品牌的產品。更有甚者近年來,山寨已經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式的一種特色。中國發達的生產製造業讓中國的廠商有能力去山寨外國的產品。而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中國缺乏的正是自主創新的理念。

隨著網路購物和3C賣場的火爆,傳統的IT電子賣場漸漸的失去了吸引力。消費者開始從其他渠道選購計算機和相關產品。而電腦慢慢的開始家電化,成為了電視、冰箱、洗衣機之後的第四樣必備的家電。因此如大中、國美、蘇寧這類3C賣場也成為了品牌機的銷售主力。而網路金融體制與安全認證體制的慢慢健全,也構建起了一個新的網購市場。跨地域,跨國界,網路將整個世界融合為一個超級大市場。

4. 年代關鍵詞:

博客:博客(Web log,縮寫 Blog),又譯為網路日誌、網誌、部落格(台灣音譯)或部落閣等,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或的網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據張貼時間,以倒序方式由新到舊排列。許多博客專註在特定的課題上提供評論或新聞,其他則被作為比較個人的日記。

一個典型的博客結合了文字、圖像、其他博客或網站的鏈接、及其它與主題相關的媒體。能夠讓讀者以互動的方式留下意見,是許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內容以文字為主,仍有一些博客專註在藝術、攝影、視頻、音樂、播客等各種主題。博客是社會媒體網路的一部分。

視頻分享網站

視頻分享:隨著網速的不斷攀升,使得我們在互聯網中也可以傳輸和分享視頻文件。同時網民不再滿足文字、圖片這類低端的媒體信息。我們渴望看到動態的有生氣的視頻。因此網路視頻分享網站也爆發了。

目前,隨著未來網民的個人價值觀和網路行為特徵日趨複雜化和多樣化,網民的視頻消費結構也將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消費需求結構的多元化將驅動中國網路視頻市場競爭格局向追求規模和追求差異化兩個方向發展。

IT培訓:隨著IT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企業的關鍵業務和日常工作已實現信息化,並通過提高信息化水平實現對內提高經營水平、對外提高服務水平的目的。各企事業單位業務的展開越來越依賴IT系統的正常運轉,各業務部門的日常工作越來越依賴於IT部門提供的服務。因此,國內IT市場產生了巨大的人才缺口,各行各業都急需引進IT專業人才,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催生了國內最早一批以傳智播客為首的IT培訓機構。

網上購物:網上購物,就是通過互聯網檢索商品信息,並通過電子訂購單發出購物請求,然後填上私人支票賬號或信用卡的號碼,廠商通過郵購的方式發貨,或是通過快遞公司送貨上門。國內的網上購物,一般付款方式是款到發貨。隨著網上支付體系的健全,和物流體系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喜歡在網上購物。但同時也暴露出更多的問題,法規和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足不出戶網上購物

網路遊戲:縮寫為Online Game,又稱 「在線遊戲」,簡稱「網遊」。指以互聯網為傳輸媒介,以遊戲運營商伺服器和用戶計算機為處理終端,以遊戲客戶端軟體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實現娛樂、休閑、交流和取得虛擬成就的具有相當可持續性的個體性多人在線遊戲。

從人機對戰轉向了人際對戰,這使得遊戲的可玩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從中發展出了許多網遊文化。網遊具有很強的吸附力,這使得許多青少年和自制能力不強的人終日沉迷於此。青少年的網癮問題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思考和爭論。

SNS社交網路

社交網路:社交網路即社交網路服務,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譯,中文直譯為社會性網路服務或社會化網路服務,意譯為社交網路服務。

中文的網路含義包括硬體、軟體、服務及應用,由於四字構成的片語更符合中國人的構詞習慣,因此人們習慣上用社交網路來代指SNS。由於它更能進一步的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能讓你與周圍的朋友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使得社交網路構建起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交互性極強的虛擬人際網路。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它還將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無線網路:所謂無線網路,既包括允許用戶建立遠距離無線連接的全球語音和數據網路,也包括為近距離無線連接進行優化的紅外線技術及射頻技術,與有線網路的用途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傳輸媒介的不同,利用無線電技術取代網線,可以和有線網路互為備份。

無線網路改變了我們的上網方式,我們可以通過WiFi熱點,或是通過手機的蜂窩網路隨時隨地與互聯網連接。這使得我們上網的地點不在具體和固定。它讓我們隨時隨地可以融入到網路中。

移動互聯網的崛起2009年-2014年

3G時代

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聯合網路通信有限公司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 中國手機用戶突破7億的數量,移動電子商務、手機遊戲、LBS、手機視頻等逐漸興起。

2010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同年,中國手機上網用戶人數突破3億,移動互聯網展現出強烈的後發優勢。

2011年1月,騰訊推出微信;5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設立,同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首批27張第三方支付牌照;開放平台當年成為互聯網發展重要取向,百度、騰訊、新浪微博、360、阿里巴巴等紛紛開放平台,平台+應用的競合格局來臨;智能手機開始快速普及。

2012年3月,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研究制定了《關於下一代互聯網「十二五」發展建設的意見》,提出十二五期間,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以上,IPv6寬頻接入用戶數超過2500萬的目標。同年9月,科技部公布《中國雲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以加快推進雲計算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當年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過電腦網民數量。

4G時代

2013年6月,支付寶推出餘額寶,互聯網金融產品異軍突起,成為創新發展熱點。12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家運營商發TD-LTE 4G牌照,在3G網路正式商用接近五年之後,中國終於進入了4G時代。上市潮、併購潮在該年度來臨,可穿戴設備成為創業投資熱點。

2014年,中國迎來互聯網20年。中國互聯網的20年,是創新驅動的20年。第一,在中國經濟整體以物質驅動的背景下,互聯網這個局部堅持了20年的創新驅動,彌足珍貴。第二,中國互聯網的創新驅動有自己的特點,它是以大眾創新為基礎的創新驅動。2009年-2014年:歷史回眸篇

1. 國家回眸:

2009年,以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為主要標誌,中國互聯網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12年,移動互聯網用戶首次超過PC用戶,中國網路購物規模直逼美國,成為全球互聯網第二大市場。與此同時,互聯網企業變得更加理性開放,傳統企業也在與互聯網企業的交鋒中逐步走向融合共生。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20年間,中國互聯網由呱呱落地成長為翩翩美少年,世人為之注目。到2013年底,中國網民規模突破6億,其中手機網民佔到80%;國內域名總數達1844萬個,網站超過350萬家;全球十大互聯網企業中中國攬有3席。中國,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互聯網大國。

2. 百姓回眸: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聯網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社會交往和精神交往模式,改變了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由於時空被最大化壓縮,多種文明的交流互鑒成為可能。「互聯網是為每一個人服務的」,多種免費應用的開發、相對低廉的接入費用以及智能終端的大規模普及,使得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豐富知識的平台。

互聯網惠及百姓民生,在教育等領域,人們擁有了更多的選擇,能夠享受更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如今,「數字化生存」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正成為信息時代人們看似虛擬卻又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

3. 市場回眸:

中國互聯網20年發展,可以說在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相對較好結合方面,為中國經濟樹立了一個標杆。除了市場作用之外,中國政府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電信改革,寬容互聯網創新等方面,對互聯網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積極作用。

互聯網不僅是信息技術乃至新商業模式的集大成者,也將更加立體化、全方位地推動社會的進步。互聯網給傳統企業、行業帶來的是一場由內而外的思想意識上的變革。

4. 年代關鍵詞:

新浪微博

微博:2009年8月中國門戶網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門戶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隨著微博在網民中的日益火熱,在微博中誕生的各種網路熱詞也迅速走紅網路,微博效應正在逐漸形成。

2014年隨著騰訊、網易和搜狐等公司紛紛減少對微博的投入,各個微博服務商之間競爭逐步趨緩,用戶群體主要向新浪微博傾斜,這也促使新浪「微博」用戶也較以往略有提升,微博一家獨大的格局明朗。

3Q大戰

3Q大戰:2010年9月27日,360發布了其新開發的「隱私保護器」,專門搜集QQ軟體是否侵犯用戶隱私。隨後,QQ立即指出360瀏覽器涉嫌借黃色網站推廣。2012年11月3日,騰訊宣布在裝有360軟體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體,用戶必須卸載360軟體才可登錄QQ,強迫用戶「二選一」。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從2010年到2014年,兩家公司上演了一系列互聯網之戰,並走上了訴訟之路。

團購

團購:自2010年初我國第一家團購網站上線以來,到2011年8月,我國團購網站的數量已經超過了5000家。其中,不乏各大門戶網站的加入,也有新生的團購網站,新浪、騰訊、開心網、人人網等平台型互聯網公司也先後進入到團購領域。

千團大戰後的團購市場略顯疲憊,「燒錢沖數據」的做法也難以維持團購網站的生存發展,越來越多的團購網站從混戰前線退了下來,甚至因為資金鏈條的斷裂,從此在團購市場銷聲匿跡。

微信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由張小龍所帶領的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團隊打造。

2011年4月19日,微信推出新功能「朋友圈」,使照片可分享到微信內的朋友圈;

2011年8月23日,微信公眾平台上線;

2014年的春節,一個意外成功讓微信以極其戲劇化的方式,解決了支付的難題——微信紅包。

從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線,到2014年1月24日的「搶紅包」引爆,這三年是屬於微信的「創世紀」時間,它的光芒掩蓋了互聯網領域裡的其他一切創新。

雙十一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指每年11月11日的網路促銷日,源於淘寶商城(天貓)2009年11月11日舉辦的促銷活動,為什麼會選中11月,是因為時節改動快,南邊進入深秋,北方進入冬季,人們需要採購的東西格外多。當時參與的商家數量和促銷力度有限,但營業額遠超預想的效果,於是11月11日成為天貓舉辦大規模促銷活動的固定日期。

互聯網大會

互聯網大會: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2014年11月19日在烏鎮召開,並定烏鎮為永久會址,凸顯打造「東方達沃斯」之意。峰會將以「互聯網治理和發展」為核心,助力網路強國之路。

中國逐步成為互聯網強國2015年-2016年

2015年,「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多個地方的「互聯網+」政策陸續出台,各行各業積極擁抱互聯網;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成功舉辦,會上提出了全球互聯網治理的「中國主張」,反響強烈。互聯網對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滲透與影響更加深入,中國互聯網在世界範圍的影響進一步提升。

2016年,分享經濟四個字寫入政府報告,隨後內容付費、網紅經濟輪流爆發,展示了模式創新的巨大魅力,年輕人要當自己的老闆,誰能管得著;年中,人們訝異的發現,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慧這些高冷的詞語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不管是新經濟也好新技術也罷,90後喜聞樂見的污文化,為娛樂文化開闢了新的方向,你不接受你老了;年底,互聯網醫院低調崛起,共享單車橫空出世持續沸騰。

1. 國家回眸:

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為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網民數量繼續穩居全球首位。

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僅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佔比達到24.5%,網民上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隨著移動通訊網路環境的不斷完善以及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移動互聯網應用向用戶各類生活需求深入滲透,促進手機上網使用率增長。

移動互聯網塑造的社會生活形態進一步加強,「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政企服務多元化、移動化發展。

2. 百姓回眸:

分享經濟呈快速發展,在交通出行、房屋租賃、家政服務、辦公、酒店、餐飲、旅遊等領域,湧現出摩拜單車、小豬短租、愛大廚、納什空間、途家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本土企業,不僅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更是解決了就業內需。以網約車為例,截至2016年7月,合併後的滴滴快的平台日訂單突破1400萬,平台服務了近3億用戶和1500萬司機。按照相關的就業標準,在該平台上面實現個人直接就業的司機超過了100萬,帶動相關就業產業的機會數百萬。

分享經濟充分利用社會閑置資源和資金、勞動力、知識等生產要素,重構了原有的生產關係。平台擁有者與使用者享受分成收益而非原有的僱傭關係,給人們帶來了多元化的「身份」。

3. 市場回眸:

近年,全球經濟復甦艱難曲折,世界金融市場動蕩加劇,我國經濟總體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受移動互聯網泛在普及、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互聯網融合發展以及風險融資快速增長等利好的影響,行業整體態勢良好。

隨著行業體量的持續增加,大國大市場紅利逐漸消失,跟隨發展、本土化創新空間正不斷減小,行業加快由移動互聯網向智能互聯網轉換,推動共享經濟、人工智慧、網路直播等新領域快速發展,催生出諸多新模式、新業務。

4. 年代關鍵詞:

1024程序員節:2015年設立1024程序員節並號召全社會關愛程序員。自此,每年的10月24日都是中國程序員狂歡的日子,白天會有快閃尋人、騎行請願等事件引起社會熱議,晚上有程序員狂歡夜晚會直播,在這一天程序員有權利不加班,去狂歡。

連接與場景:整個2015年,不管你是一家互聯網企業,還是一家傳統企業,不談點連接和場景這樣的時髦詞,貌似就要被時代拋棄了。百度提出要「連接人與服務」;騰訊要做「連接器」;阿里巴巴要「連接人與商業」,每個企業都提出要連接用戶、連接消費者。而「場景」實際上跟「連接」是雙胞胎關係,有了場景也就有了連接。

智能硬體:2015年智能硬體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三大互聯網企業全面入局智能硬體行業,越來越多產品正在走向大眾主流市場。此外,智能硬體從最初的電子產品向家居、健康、醫療等領域挺進。智能手環手錶,智能穿戴產、智能家居、智能健康類等等形形色色的產品出現在生活的各個場景中,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煥然一新的體驗。與此同時,VR、無人車、無人機等新興領域繼續興起。

網路安全:2015年網路安全漏洞頻發,從時有漏洞的安卓,到人們以為的iOS系統,這一年都被曝出許多漏洞。今年8月份,全球最大婚外情網站Ashley Madison遭黑客入侵,3700萬用戶信息被曝光。事件後續造成了兩名用戶自殺,還有部分用戶遭到勒索。隨著我們對於網路使用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放到網路上,於是我們開始擔心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或許再也不只屬於我們。

阿爾法狗挑戰李世石

人工智慧:2016年 3月人工智慧圍棋機器人阿爾法狗挑戰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並以4比1大勝。這使得國內迅速掀起一波人工智慧浪潮。隨後,各大互聯網公司相繼宣布開始「革命」:在人工智慧領域投入研發重兵。從社交、電商到物流、無人駕駛,人工智慧正在滲入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

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發布《「互聯網+」人工智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培育發展人工智慧新興產業、推進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人工智慧不斷突破新的極限,部署新的應用,帶來新的變革。

雲計算:雲計算市場是一場巨頭之間的戰場。阿里雲加緊數據中心的全球化布局,騰訊、百度、網易、金山等一眾互聯網巨頭們在雲計算領域動作頻頻。

相比於運營商和IT巨頭們對基礎設施服務的青睞,蜂擁而上的互聯網巨頭們已然表現出了三種不同的選擇。一類是以阿里云為代表主要提供IaaS服務的廠商。另一類是以網易、京東為代表提供場景化雲服務的廠商。第三類可以看作是前兩類的合二為一,畢竟「通吃」早已是互聯網巨頭們熟悉的策略。這一類的典型代表就是騰訊和百度。

移動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將終端設備、互聯網、應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機構相融合,為用戶提供貨幣支付、繳費等金融業務。移動支付快速增長,得益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快速布局、智能設備普及、O2O支付渠道廣泛鋪開。傳統銀行也在布局移動支付市場。

喜歡這篇文章,就去置頂支持我們! 步驟見下圖

GIF

長期堅持提供乾貨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鳴、對大家有幫助,請大家贊並轉發,以支持我們提供更多乾貨,謝謝。

專註十年,持續打造全面有價值的貿易金融知識庫

更多關鍵詞,請到公眾號對話框輸入,獲取更多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貿易金融 的精彩文章:

TAG:貿易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