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王羲之一幅真跡也沒留下?

為什麼王羲之一幅真跡也沒留下?

為什麼王羲之一幅真跡也沒留下?

為什麼王羲之一幅真跡也沒留下?

為什麼王羲之一幅真跡也沒留下?

中國書法史上大神級的人物,被後人無比崇敬的、中國書法古典傳統的開創者,書聖王羲之竟然沒有一件真跡傳世。

真是悲哀啊。

那麼,王羲之的真跡都去哪兒了?

話說還得從王羲之出名那天說起。

王羲之坐上書壇盟主後,他的書法就已經很值錢了。據說他在老嫗賣的扇子上隨手寫五個字,扇子就能由原來的二十錢賣到百錢。寫一篇經文,換白鵝一群,絕對的點紙成金。

但東晉的時候,還沒有人公開買賣王字,桓玄收集王字,靠的是「逼奪」,當然也收了不少假貨。那時候的造假者也蠻拼的,既要學好王字,還要把紙做舊,技術要求很全面。

梁武帝時,宮中藏的王字已經有不少贗品。梁武帝經常和著名道士陶弘景通信,討論王字的真假,陶弘景很大方地告訴梁武帝哪件靠譜,哪件不靠譜。

梁武帝對宮中藏品鑒定一番,然後將認定的真跡複製,分發給宗室子弟學習。複製的方法是鉤摹向拓,具體操作方法咱們下次再聊。

唐太宗比梁武帝還喜歡王字,據說將天下王字收羅殆盡,還從智永弟子辨才那裡騙來《蘭亭序》真跡,然後讓褚遂良主持鑒定。唐太宗在這件事上,唯褚遂良的意見是瞻,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被認為是真跡的王字,都是褚遂良認定的,而那些挑出來的贗品到底啥樣,我們不得而知,因為都被銷毀了。初唐最傑出的的書法家,歐、虞、褚能有所成就,很大原因就是他們這一時期任職宮中,能接觸大量珍貴的書法真跡。

唐太宗推廣王羲之,還是用臨摹向拓的方法。當時宮廷中知名的拓書人有湯普徹、馮承素、諸葛貞、趙模、韓道政。這些與底本相差無幾的複製品,後來逐漸擴散到民間,所以王字的臨摹品大盛於唐。我們今天看到的王字有兩類,一類是拓書人的向拓本,如神龍本《蘭亭序》;另一類是虞世南、褚遂良等名家的臨本。

由上,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南朝、唐朝,王羲之的真跡還是很多的,流傳也廣,只不過大都在宮廷。

後來,後來就沒了。

原因很簡單:正是因為一千多年來人們對王字的喜愛崇拜,才導致書聖真跡的毀滅殆盡。

罪魁禍首就是那些聚斂王羲之書法的帝王們。皇權時代,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他們提供了絕對的權力和財力來搜集王羲之書法。可是,一旦改朝換代,兵刃相殘,生靈塗炭,生身父母親生兒女都無法顧及,何況內府那些書法。所以,太平盛世被搜集在一起的王書,待到改朝換代之際,也容易被集中銷毀,聚斂得愈多,銷毀得愈慘。

桓玄的一投

歷史上第一次集中銷毀王字,是在東晉末年。當時桓溫之子桓玄操縱朝政,此人極其猥瑣,篡權做了幾天皇帝,即狼狽下台,倉皇逃命之際,把攜帶的二王書法都投進長江。背後的陰暗心理是:我得不到的你們也別想得到。

梁元帝的一燒

梁武帝搜集王字相當有收穫,得到二王書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卷。這批真跡幸運地躲過了「侯景之亂」,但在544年,西魏軍圍住江陵,梁元帝見大勢已去,出門投降前,放了一把火,把梁朝積攢了五十年代的王字,連同圖書十四萬卷全都燒毀了。

真是做惡啊。

唐太宗的一句遺囑

唐朝時能搜集到的王字已經不如梁朝了。唐太宗生前喜歡王羲之,死後也沒放過他。據說李世民死前再三叮囑高宗,要將《蘭亭序》陪葬。可是五代的溫韜盜開昭陵後,列出的盜寶名單上根本沒有《蘭亭序》。到底是《蘭亭序》藏得太隱蔽,溫韜沒發現,還是高宗根本沒有按照太宗的意思做,我們已不得而知,《蘭亭序》的失蹤之謎也成了書法史上最大的懸案。

為什麼王羲之一幅真跡也沒留下?

北宋初年,宋太宗敕刻《淳化閣帖》,所收王字,連真帶假一塊統計也不過一百六十餘帖。北宋末期的宣和二年,皇宮所藏王字被記錄在《宣和書譜》中,有二百四十三帖。

靖康之難,北宋亡國,徽宗、欽宗被金兵擄走,皇宮中所藏的王羲之真跡也下落不明,從此以後,王字真跡再也找不到了……

真跡沒了,所以元明以來唐朝的摹本就被當成珍品看待。清朝,即使將公私收藏的王羲之墨跡都統計在內,數量也不過幾十紙。在王羲之離開人世一千六百年後,唐人的摹本也成了鳳毛麟角。

遙想當年,王羲之一手開創了中國書法的新方向,坐上書壇盟主之位,引得眾人紛紛效法。可是盛名之下,帝王貪婪的聚斂等於聚毀,使得千古書聖竟沒有隻字片紙留下,正是所謂「名」存「實」亡。

為什麼王羲之一幅真跡也沒留下?

為什麼王羲之一幅真跡也沒留下?

為什麼王羲之一幅真跡也沒留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指南 的精彩文章:

關於紀曉嵐的書法——說實在網上流傳的沒幾個靠譜的

TAG:書法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