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真諦:「靜」與「凈」
佛學跟太極拳一樣,都很深刻。太極拳是拳裡面最深刻的,和佛學一起參研,兩者就會珠聯璧合。如果最後改為水性太和拳,就成為佛門的東西了。這個東西本來就很好,是客觀存在的。這個東西好也不是我說的,大自然本來就有的。中正安舒,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那麼多拳我都放棄了,要來研究太極拳?為什麼那麼多哲學的思想,最後要歸結到佛學上?
因為好啊!因為是真理。我們跟著真理走,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佛學裡面講的有些典型事例或者公案……,比如,佛祖割肉喂鷹、投身飼虎等等,不要去追究到底有沒有這樣的真事,只要知道它的真意是要告訴做人要大慈大悲就可以了。
佛經里講到的變什麼變什麼都是假說,這是為了方便說法二,要你懂得開悟。那時候具體有沒有這回事情呢,和你有什麼關係,有什麼意義呢?許多人學到的都是外表的東西,真正內容上的東西沒有學到。
世界上存在的東西不會消滅,始終是在轉化的,所謂的六道輪迴,只是從不同的層次要叫你起善念。含義就是這樣,你明白道理就行了。不要落在絕對有上,也不能墜入斷滅空,它是有意思的,有含義的,就像太極拳的架子一定是要有意在裡面,不然光有個架子是沒有用的。
我可以把你的架子學來之後改造,你在我的架子里一定找不到你的架子的痕迹的。古語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說:「紫出於青藍而勝於青藍」,你說這個不對,怎麼不對了?我和你說的是一個意思嘛,意思對了用什麼語言說都可以。拾人牙慧、鸚鵡學舌有什麼意思呢。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不要死鑽牛角尖,以為他讀書真就不求甚解了,不能忽略了後半句,「每有所得便欣然忘食」,得到了知識開心得連吃飯都忘記了,可以看出他是很認真的,不是不用心也不是死用心。
有的人知曉佛的真意是坐禪得到的,我們是打太極拳得到的。因此,我們的太極拳,也可以說不是太極拳,是太和拳,是佛門的拳。
等過幾年之後,你的修為是太極拳,你的理論是佛經,那就好了。我們就不要坐禪了,定在太極拳里,沒有絕對的靜,也沒有絕對的動。一個人是不可以停滯不前的,一定要有進步和拓展。我這個人就是尊重大自然、尊重真理。你不要看哪個經是哪個菩薩講的,我們只看對不對,如果不對的話,任何人講的也是錯的。
有的東西佛並沒有講過,但也是很對的,那麼我們就把它修補上去。
每個人都有覺悟之心,每個人都是佛。開明一點,千萬不要封閉,更不要自以為是,要是只知道繼承老師的話,你就會比老師差一點,你的學生比你再差一點,到最後不就什麼也不剩了嘛。這樣,就對不起發明太極拳的人,就對不起釋迎牟尼這麼好的老師了。
推手的時候千萬不要僵住,一定要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沒有一個地方不變化的。慢慢都會改變的,改變你練拳的模式,改變你學佛學的心境,切記千萬不能迷信。不要落到具體上去,不管是誰,即使是對待釋邇牟尼,也是如此,否則就錯了。
有生必有滅,看問題不能斷滅,不取不舍,不生不滅,只要有生就一定會滅。你要是不想去掉,就不要拿它;要是拿的話,一定是要去掉的。
我們講明心見性,都是都不是,整個世界都是性,性是最小的單位,它是從不同的方面提煉出來的,從各種事物中抽象拿出來的。
我們認為人是實的,但是分析到最後沒有了;我們認為空氣是空的,結果歸納之後發現其中有很多東西,即使是宇宙的塵埃都是在其中孕生的。這個東西道家講玄、妙,佛家講生、滅。
人的思想每天都在進步,沒有停留在原地不變的,就是釋迎牟尼的思想,也要進步才行啊,什麼是真經什麼是假經?它們是互相摻雜的,這和翻譯的人也有一定的關係。
佛學的精華到最後,會轉變成人身體上的精、氣、神,好像什麼都沒有剩下,其實什麼都有了。
推手是動,雲手是捋,我們說捋是動,都是一樣的。
在練拳的時無人當有人,在推手的時候有人當無人,不要在推手的時候把拳里學到的東西忘記了,然後自己亂搞一套出來,那是不行的。
我們始終是一個圓,一再地強調手不能過眉間,就是怕破壞了這個圓的整體性,因為如果不是圓就不能圓轉了,就不是八門五步了,不是圓就沒有掤捋擠按了,它是一個整體,雖然分了點線面體,但它實際上是一個球體的。
如果不開的話就沒有辦法合,不合的話也沒有辦法開。所以你說你松不開,實際上就是因為你不懂緊,沒有緊的話你怎麼松啊?不圓滿,松空有什麼用呢?
依靠什麼都不對,要靠陰陽,陰陽是由中形成的,所以我們說「緣起性空」,只有空了才對,離開一切,因為我們要用它所以才要離開它,這個道理以後慢慢給你講,等明白之後就會豁然開朗。講是要分層次的。
人的資質是不一樣的,對於人家開悟的人來說,這是小兒科的遊戲了。所謂方便法門,為什麼這麼說呢?佛經中所說的話到最後他都會申明一下自己並沒有講過,既然沒有講過,那又有什麼錯誤可尋呢。當時講是因為你存在這樣的向題,他幫你解決問題,你用極端的方式我也用極端的方式幫你解決,等問題解決了也就什麼都沒有了。是因為生了病,所以才開的方—不要當我的方子什麼病都能治,我是依病而開方啊!
不要以為我說的都是對的,我只是針對某一人的某一現象來說的,同樣的東西換一個地點換一個人就變了。
學到的東西要布施,但布施要有合適的對象。等你有慧根的時候,就得來全不費功夫了。綠葉黃花青青翠竹,無不是佛心,都是給你講道理。一粒灰塵都是你的老師。就是名師上課的錄像帶,也是要分對象的,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差一點都不行。
當你把陳舊的思想都拋開的時候,新的思想才會注人,隨著你逐漸的領悟,就會覺得整個人煥然一新,變得很有精神,而且越來越有智慧。
摘自:《少林與太極》
文/王壯弘
編輯/周鏐超
TAG:太極 |